|
|

楼主 |
发表于 2019-1-24 22: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609年开普勒发表了2个行星运行的法则: 1--开普勒第一定律:每一个行星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的,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2-开普勒第二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向量半径)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也说明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过了十年,发表了一本影响深远的《Harmonices Mundi》(1619)/《世界之和谐》,在这部书中,重点描述了音乐和数学,音乐和宇宙规律的共通性,在最后的章节,还发表了重要的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也称周期定律: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这部《宇宙之和谐》中发表的第三定律并不是为了给之前的两大定律给予补充,而是是为了证明他对音乐的看法,开普勒地把自然规律比作是一种天然的音乐,音乐和自然界的最高结合体则是天体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音乐。那就是宇宙与音乐的联系。这个第三定律也叫做,和谐定律,从第三定律看得出,行星的运行速度和太阳的距离是成比例的,不管轨道如何,行星的运动总是根据参数形成奇妙的比例,而这种比例恰恰能够和音乐理论中的音调比例联系起来,而这种现象就是开普勒论证宇宙与音乐的论科学论据之一。 科学与音乐的结合并不是开普勒的发明,早在古希腊的哲学数学与音乐的伟大启蒙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宇宙的音乐”理论中就首先猜想,所有的宇宙天体在其规定的运行轨道上都会自动发出特有的共鸣,而地球上的生命发展是来自宇宙的天体共鸣影响下的结果。而开普勒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数学证明的角度论证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具有音乐价值,他根据最新的天文观测数据率先发现了天体的运行的规律能够和音乐中的音调规律联系起来,最后用数学精确的定义了星体运动与音调比例的关系。比如说,地球绕行太阳的速度在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变化比例为16:15,刚好是音乐音阶mi到fa的比率,所以地球是在唱mi, fa, mi, fa的音调;而金星是25:24,则是一个标准的半音阶。 开普勒被自己的发现震惊了,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宇宙音乐存在的证据,他以当时已经发现的行星(土星,木星,火星,金星,地球)在轨道上运行速度变化的比例为依据赋予每颗行星对应的音调,他把土星,木星归为男低音,金星和地球为女低音,火星为男高音,水星为女高音,尝试根据这些音调分配把5大行星作为歌唱家在演出一首宏大的复调合唱音乐。他以此设想行星间运行的交错和相对的位置变换可以代表音乐的不同章节,在不同的章节中,所有的行星同时间内的运行速度所代表的音调将组成一个旋律,而随后他发现在他观测范围内各个行星所代表的音调不足以成就一首完美的复调音乐,也许是太阳系天体的运动周期太大,开普勒时代的观测手段不足以发现,而开普勒本人认为,这样的音乐肯定存在,或许在特殊的时刻才会来临,比如说创世之初,或世界末日。所以他选择了从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中寻找他理想中的宇宙音乐,就这样他发现了 奥兰多 迪 拉索斯。奥兰多 迪 拉索斯是当时文艺复兴音乐界里面最受推崇的音乐家之一,开普勒发现他的作品的调性保守,而旋律变化多端,具有精密的谐音结构,而这些正是他所梦想中的宇宙音乐的必备特征。作为一个特别推崇理性思维的开普勒,他讨厌神秘主义,没有实用价值的音乐理论,在他眼里,宇宙,造物主都是讲求精准的,只有精准的规则才能体现宇宙的和谐,然而和谐与宗教的神秘主义是相对的。 所以在开普勒心中的宇宙之乐必须是讲求精准的和谐,完美的对比,明确的调性,突出的主题。奥兰多 迪 拉索斯的音乐正是以这些特征闻名,而且,他的天赋还给予了精确的音乐与变化多端的旋律,整体看来,奥兰多 迪 拉索斯的音乐既精准,又感人,富有强大的表达力。。能够在保守的古典调性中选择中树立起既有表达力结构精致,变化多端的各种旋律的作曲家并不多间。拉索斯的音乐总体上将在他的时代是非常保守的,然而在谐音的构建上却超越了大多数同行,使得他的音乐在几百年后仍然散发不输于任何时代的表现力,感人,壮严,色彩斑斓。。这不得不让我从音乐的角度上赞成开普勒的宇宙。 开普勒在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Harmonices Mundi》多次的引用了 拉索斯的诗经歌《In Me Transierunt》/《在我之中》(1562),这首诗经歌正是以mi fa mi 为主调的,mi fa mi正是开普勒自己所发现的地球公转速度变化比例所对应的音调,加上拉索斯谱写美丽音乐的才华,这首诗经歌让开普勒欣喜不已,在书中不断的讨论分析这首歌曲,仿佛是拿着一颗宝石,爱不释手,在他眼里,在任何喜爱音乐和科学的人们眼里,这首诗经歌就是:地球之歌。 |
-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