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日来,林毅夫和张维迎展开了一场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辩论。辩论之后余震不消,挺林派、挺张派各自发表意见。但理性的少,攻击的多,就林张二人的观点做一个简单的表述。 支持林毅夫一方的,非常信任国家的力量,认为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正因政府主导才有如此硕果。张维迎的拥趸多数都是自由主义者,对计划经济心有余悸,对政府充满不信任,认为只有自由的市场才能有更健康的经济。两者的分歧主要在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林毅夫认为,政府应有所作为,对经济发展做出好的规划。在规划中,应对重点的产业进行扶持。简单总结,林毅夫支持的是“产业政策经济”。为了支持他的观点,他指出,在19世纪,欧洲老牌国家都由国家来制定产业政策,所以才有英国大工业的崛起。一战之后,德国也是由政府支持重工业的发展,德国才迅速摆脱颓势,为二战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战中,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工业,才实现的弯道超车,成为二战后无国可抗衡的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我国改革开放后,也是因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制定得当,所以才有的高速增长。 张维迎则反驳:正是因为政府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导致了产业不能均衡发展。同时在私人领域的投资和干预,破坏了公平性,产生了私企的歧视,也阻碍了市场定价。使经济出现扭曲,增加了贸易摩擦,产生了大量的无谓损耗。 林毅夫认为由政府分配资源,可以形成集中的力量,在产业中产生明显优势,取得贸易先机。甚至包括创新、创造,由政府进行资源分配,也能够解决一些本质性的、长期、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的技术才能实现创新。 而张维迎则认为,只有企业家才知道人们需要什么,只有企业家才能开发出来最好、最实用的创新。官僚们无法知道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从简述可以看到,二人的分歧极大。实际,二人之间的争论不是什么突然出现的矛盾。在19世纪,二人争论的话题就存在。林毅夫的经济学思维倾向于德国的古典经济学,这一学派的学者和林毅夫的观点一样,认为国家的力量才能形成最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张维迎是个不折不扣的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这一派崇尚完全的自由市场,认为市场才是最有效的。在实践中,两个学派均有实证。 德国古典学派曾使德国在一战后迅速崛起,而有限的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则形成了WTO这样的组织,使全世界发生了变化。在国际上,两派之争从未安静。虽然欧美国家崇尚市场经济,但如美国对农业的补贴;欧盟对互联网技术的倾斜,都属于产业政策。现实里,没有那个国家是完全其中的一派,两派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人作为资深的经济学家,论述的观点绝不可能荒诞不经。表面的争执是经济发展模式,但如深入思考,发现二人观点提出的问题是一致的,就是:政府应是个什么样的政府? 很多人认为林毅夫的“产业政策经济”支持的是计划经济,按照林毅夫的经济观点,政府将掌控一切经济,中国将倒退到35年前的计划经济。但这里我们要做出一个界定:产业政策经济≠计划经济。 “产业政策经济”是对产业的规划、扶持和政策的倾斜,但林毅夫从未说过产业的所有权是国有,政府干预并非政府获取。这和“计划经济”在本质上有所不同,计划经济否定私有产权,因为私有产权的扩大是无法让国家施行计划的。计划经济需要对产业完全把控,甚至是所有产业完全把控才有可能实现。所以,在五十年代之后,我国出现过数次运动,将资源的产权从企业主、小业主、农民手中夺取,才实现了三十年的计划经济。 林毅夫反复提出“有为政府”的概念,他虽然支持政府来主导经济,但对政府的要求是以“有为”作为前提。什么是有为?公正、高效、科学才能构成有为。林毅夫虽然支持产业政策,但对政府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张维迎对自由市场的称颂有二十多年,从未实现过,但张本人一直还是被重视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原理不管是在那一派经济学中,都是被认可的。市场经济的高效、价格发现等功能,确实可以达成完美的经济。但为何如此美好的共识却从未实现?因为每个经济体之间存在差距,虽然有比较优势的原理支持市场经济,但在现实中,市场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等,人性仍然贪得无厌。绝对的市场经济最终会是一场人性的大拷问,如若不能达成共识,最终会产生不可弥补的阶级矛盾,最终共同毁灭。 张维迎在阐述自己对自由的市场经济的观点时,也提出了一个前提:“有效市场”。什么是有效市场?就是信息充分公开,规则完全公平的市场。至今为止,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种市场可以做到这一点。无形的手虽然能产生最强大的力量,但对于公平,却很难调剂。 从二人不约而同提出前提的观点来看,二人的规划都只是画的很美的大饼。有道理,却不能实现。最终在现实中得以实现的经济模式,仍然是倾向于市场经济,但存在产业政策经济的模式。只是根据二人的倾向,比例会有所不同。 但比较下,林毅夫要比张维迎讨巧的多。我们政府的倾向不言自明,林毅夫的观点给政府留下了很大的权力空间,表面上对政府有利,政府很容易接受。但张维迎则不可能让政府接受他的观点,因为自由的市场经济几乎会拿走政府所有的经济掌控权,那怕逻辑、范式再完美,本着人生而自利的本性,是完全不可能被接受的。只要还能发声就好,如果我们的社会只能允许一种声音发出,那什么样的错都无法纠正,最终只能崩溃。 最后,将二人的结语附上。 林毅夫:产业政策能否成功最终的关键在于政府是不是够聪明,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为全人民的福祉着想,产业政策是关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必然有风险,我们能做的无非是提高成功的概率,减少失败的概率。我希望能够提供一个框架,政府在追求自己的目标的时候能够给国家、给社会带来进步、带来繁荣。 张维迎:计划经济证明政府是最差的协调者,协调失灵严重的市场一定是因为企业家精神受到体制和政策的打压。在市场当中政府最重要的职责叫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现有的所谓市场失灵,是市场理论的失灵,包括垄断导致的失灵,外部性导致的失灵,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失灵,这跟市场失灵没有关系。产业政策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有。
PS:最近股市上证走的好,深证走的弱,沪深300走的好,中小创走的弱,林张的观点就有所启发。 克强经济学提倡的是市场经济,所以在他仍能影响的时候,体现市场经济的中小创走出一波大行情。而习思想,则倾重于权力集中,这种思想必然会以权力为出发对经济发展做出指引。沪深两市中,国企央企是亲生孩子,产业政策的倾斜不言自明,中小创是义子,奶不够喝就得饿着。从雄安新区的政策制定开始,克强经济学就暂时退位,将来能不能再回来现在还不好说。所以,今后的一两年内仍然会以沪深300类型的股票较有行情. 对于林张的争论,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产业政策经济,在经济较为落后的时候,见效极快。集中兵力,单点突破,是弱势经济体的最佳选择。但产业政策经济确实会使整体经济失衡,所以在经济逐渐完善时,产业经济不仅不会形成合力,反而会抽走其他产业的血液和动力,加剧经济扭曲。三十年前,我国的经济一穷二白,不实行产业政策,可以说根本不可能追上欧美经济,甚至日韩都遥不可及。但目前已经脱离弱势阶段,更需要经济全面稳定的增长,而矫正产业,发现价格,实现短期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拿手好戏。现在这个阶段若一意孤行将资源倾斜于某些产业,恐怕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这个观点有证据:07年我们的产业政策经济打造了大批的当时很赚钱的产业,但过分集中,形成了现在的过剩产能,严重拖累中国经济。南方普遍性的经济政策,使南方的经济较为均衡。北方各省都有不同的产业政策扶持,河北的钢铁,山西、陕西的煤炭等等,各地方的人应该比我更为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