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不一样的股民--玩转经济学(真实的货币)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小散心态
浏览:115541
回复:1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每个劳动者辛苦劳动换到的是几张薄薄的纸片,纸片上印着某人的头像。无数人为纸片铤而走险,不顾一切。为了这种纸片,人们可以忍受不快,努力工作。为何我们如此喜欢这种纸片?并相信它代表了一切?
这种纸片被称之为货币或是钞票,虽然本身没什么价值,但是所有人都相信它代表了价值,可以用其价值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们的信任构成了信用,这种纸片也被称为信用货币。钞票记录了我们的劳动价值,使用钞票我们可以换取到其他人生产的商品或者服务。货币的内涵是债权,钞票必须得到国家全体国民的公认才能流通。
货币能带来有效率的贸易,现代社会不可须弥离开。如果没有纸钞,我们只能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可以想象一个农民需要用多少大米才可以换到一套房子?
海洋民族是最早的贸易者,他们凭借罕见的贝壳来标记价值,与认可的族群进行物资交换。进入青铜时代后,以青铜铸成的青铜币记录了价值。熔铸术成熟后,不同国家分别采用铜币、银币或者金币来记录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铜本位制、银本位制、金本位制。传统的货币是利用金属的稀缺性来代表价值,不管是铜币还是银币、金币,自身价值和代表的价格相差不大,金属货币本身就是价格,无需进行抵押担保。
但金属货币的缺陷在于存量的限制和运输不便,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金属货币无法满足不了经济需求,信用货币制度应运而生。
二战后美元获得了世界贸易结算货币的资格,在全球流通,一美元等同于0.888克黄金,美元发行和美国黄金储备呈正比。从1944年至1973年,欧洲、日本包括美国本土的经济发展迅速,世界经济体量增加数倍,而黄金储量并没有明显变化。经济明显的受到美元数量的制约,于是1973年美国取消了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发行制度,改为国债发行的模式。
美国国会根据经济发展制定货币发行量,若需增加货币供给,则以未来税收作为抵押,发行国债。国债由美联储发行美元进行购买,美国政府得到美元后进行投资,从而扩充流通领域中的美元。美元不能无限制发行,若国债发行量超过美国政府收入,就会产生财政赤字,较高的财政赤字会增加美国国债的风险,降低信用等级,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国债拥有者抛售国债,所以美国国会限制国债的发行量来维持美元的信用地位。
国债市场并不是美联储的专利,普通投资者也可以购买,他们使用的是市场中存量货币,并不会增加美元总量。美联储无法大规模收购国债,因为这样会抬高国债价格,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会将存量资金吸引到国债市场,挤压其他市场的投资,伤害到整体经济。
在制度的约束下任意发行国债只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因此美国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虽然连续三年发行QE,但经济压力缓解后马上用连续加息使美元回流,减少市场中的美元存量,缓解了资产负债表的快速膨胀。
QE仍然用未来税收进行抵押发行的货币,货币的债权属性并未被改变,只是发行量的增加使风险上升。2016年美国的GDP是18.6万亿美元,全球范围内流通的美元M2则只有13.2万亿。尽管开动了印钞机,但美元的信用仍然是全世界第一。
国债增发的美元称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由美国政府消费(包含支付)与投资,但基础货币多数会转化为存款(获得政府支付的企业或个人会仍然将货币存放在银行)。银行因得到这笔存款而有资本发行新的贷款,贷款产生了新的货币,新增货币称为信用货币。美国连续三次QE增加了3.925万亿的美元,但如此之多的增发美元为何没造成美国的通胀呢?
因为美元是国际贸易货币,QE增发的美元很多都流入他国金融市场,他国获得新增美元后,会增加本国基础货币。留在美国本土的美元很少,并不会引发美国本土的通货膨胀。
存在外汇占款的国家,由于美元的流入,创造了更多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创造如下:
某国银行拥有了100万美元的存款,需在本国央行兑换本国货币交还给创汇企业。创汇企业得到本国货币后开始进行消费和投资,但钱仍旧在银行账户中。银行因此拥有了等额的放贷资格,扣除存款准备金后,继续为企业或居民发放贷款。获得贷款的企业仍然将钱存放在银行,银行因此再获一笔存款,可以继续增加放贷数额。一笔外汇转为本国货币进入流通领域,从企业A的账户中流转到企业C;再到B;再到D。总是以存款的方式存在。存款变为贷款,贷款变为存款,生生不息。
因此QE对美国的M2增长影响有限,但对中国的M2影响极大。人民币发行采用了外汇占款的模式。当美元流入中国,因流通限制,必须要换***民币。因有美国的债权做抵押,央行会全值发放等额人民币给创汇的企业,这笔钱是人民币的基础货币,都会转为企业存款,于是存款变贷款、贷款变存款、存款再转为贷款的游戏启动。当然,信用货币发行也不是无限的,最终数额由存款准备金率决定。简单的计算公式是:“存准金为1/N,信用货币就会增加N倍。”例如1/10的存准金,有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就会增加1×10=10亿美元≈67亿的人民币。如果存准金是20%,则是1/5,信用货币会增加5倍。当前我们的外汇储备约3万亿,存款准备金率为16.5%(约1/6),我们因外汇占款产生的增量货币约为1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16年的GDP。
截止2016年年底,中国的GDP达到74万亿,M2达到155万亿人民币。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货币(债权),超过可用抵押品的一倍以上。
中国货币发行制度至今没有明确的法律限定,外汇占款是目前最主要的货币发行方式,理论上是外汇占款和再贷款双轨并行。
所谓再贷款,是指央行根据商业银行需求进行计划性的审批贷款,具有较强的行政性和主观性。例如80年代末期,因为中国经济陷入衰退,社会资金告急,于是央行采用再贷款的方式提供了大量资金;90年代初期再次使用再贷款挽救崩盘的楼市和天量的下岗职工;08年再贷款4万亿支持基础建设。再贷款三次挽救了中国经济陷入衰退,只是这种方式不能常用,十年一次算是比较克制了。当前外汇大幅流出导致信用货币减少,与其陷入通货紧缩到不如使用再贷款的方式力挽狂澜(请参考《真实税负》一章),当前中国M2达到163万亿。
中美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储蓄,一个经济体中,供给和需求总是相等的。在供给中,除了消费品外都是投资;而在需求中,除了用于消费的,其他都是储蓄。个人和家庭会有偏差,但就整体来看“储蓄=投资”是个恒等式。
美国经济中消费占比较大,国民收入扣除消费部分,多数都直接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储蓄中占比较大的是企业存款和政府存款(存款会转化为贷款)。中国恰恰相反,储蓄率很高,银行汇集民众储蓄对企业发放贷款(投资)。
高利率鼓励储蓄,同时也增加了投资。低息甚至零利率,促使居民将富裕资金消费或直接投资。在总体投资水平较低时,投资会带动GDP增长,因此中国这样的高储蓄国家,投资机会较多时GDP会因高储蓄而快速增长。
但高储蓄会减少消费,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将减缓,需要依靠消费来消化最终产品。而提高消费,则需要靠“减税”“降租”“创新”等方式进行刺激(供给侧改革)。
2014年中国总储蓄额是48万亿(查不到近两年数据),因为缺乏消费,生产的最终产品无法充分销售,制约了投资的有性率,整体经济进入了一个迟来的尴尬期(参见真实GDP)。消费不能提升,经济很难脱困,而税负和地租不降,消费又很难提升。整体经济运转进入了恶性循环。
外汇占款的货币发行制度,逼迫我们只能维持贸易顺差,而出口创汇的倾向不仅限制了我们购买他国的产品,还纵容了国内的劣质企业。进口的高额关税强烈的限制了国内的消费。出口补贴则迫使国内居民为出口创汇集体缴税。尽管当前出台了很多政策来限制外汇外流,但仍然挡不住人们踊跃的换汇、移民和境外消费,期待中国经济政策能出现根本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