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正确方式(再论为什么读过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lanhyu
浏览:2530
回复:17
读书的正确方式(再论为什么读过很多书,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学而不思则罔,孔子把学与思分开来说,这其实是有点问题的。事实上,人是可以边学边思,边看边想的。这需要一点小技巧。 人有两个我,一个本我,一个自我。本我是潜意识,自我是表意识。阅读的时候,是自我在阅读,很多人的本我在沉寂。但是,如果启动本我,以本我来观察那个正在阅读的自我,观察正在阅读的书,是完全可以的。 从未试验过的人,可以尝试分开实行。 以自我阅读一段,再以本我思考一段。思考什么呢?就是总结,看看读过的这段,说的是什么,用一句话,几个字,归纳出来。把读过的这段,归纳为某个道理。这就行了。 当阅读的量够多的时候,自己 就会发现,同样的道理,在很多阅读过的书籍里出现过多次了。 我并未读过很多书,但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我博闻强记呢?只不过是我把读过的,都已经总结为道理了,那么,当再次说到任何道理的时候,那些表达道理的书,自然浮现在脑海里,但事实上,我从未去背诵或者记忆那些书。 当足够多的道理储存在脑海里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深度思考,开始加工,提炼,萃取,荡涤,连接,组合,架构那些道理。毕竟每个道理仅仅说的是某个方面的事情,具有片面性;每个道理说的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具有高低差异。那么,此时就需要把不同的道理,通过思考进行去芜存菁,进行不同层级的架构。这是任何书籍都无法教给人的,是完全需要自己去做的事情。 从此后,无需再哀叹,为什么读过很多的书,还是做不好交易(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大脑从本质上看,是有两个功能,一是存储功能,二是加工功能。但很多人仅仅把自己的大脑当做一个存储书籍的电脑CPU,读书仅仅是记忆和背诵,以为这就是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事实上,大脑的加工功能超越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几乎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不同的高度,甚至不同的维度去模拟出自己的眼睛没有看见的事物,虽然未必正确,但这符合哲学思考里最基本的一个概念:不确定性构成这个世界的本质。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道理并不多,绝大多数道理都不过是老生常谈。当自己完成几乎所有道理在不同深度,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维度上的架构之后,自己会发现,所有的道理与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是单独的存在,这就符合哲学上的另外两个个基本概念,一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存在联系的,二是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里面。 人生(价格)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都有道理和原因)。 人生走过的路,每一步都有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思考,自己当下的状态与结果,是自己曾经做过的什么造就的;而自己未来的路径与结局,在自己的所有过往与当下的想法里早已被注定。 跑偏了。回到读书来看,任何书籍与任何道理不可置疑的问题在于,片面性始终存在,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局部的完美始终就是局部,很明显,局部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反过来看,没有局部的完美就不可能有全部人生的完美,全部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局部构成。局部是什么?局部就是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完美了,那么得到一个全部的完美,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不念过往,无惧将来,专注当下,接受未来的任何结果,这就是人生的态度。 科学,哲学,文学,音乐,以及其它形式的艺术,都在反反复复证明和强调一个问题,人类追求的所有极致,都不过是为了回归本性,看见本质。 所以,读书的时候,思考,再深入一点,再升高一点,再换个角度,再联想一下,再组合一下……我们终将在无数次的思考之后,看见自己的本性,与世界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