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3364|回复: 0

[大盘交流] 炒股心得(75)--评“盛希泰:IPO必须市场化常态化 当前最要紧是加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6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炒股心得(75)--评“盛希泰:IPO必须市场化常态化 当前最要紧是加速”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bakerzhan 浏览:53364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大家看盛希泰的讲话前,需要了解一个事实:盛希泰是风险投资人(也叫天使投资人),他的工作是对未上市公司进行风险投资(VC)或者私募股权投资(PE),他是用最原始的价格买入公司股权的,市盈率大概是10倍以下,他当然希望他所投资的公司可以IPO上市,这样他就可以在锁定期满之后把股权套现走人,再去投新的未上市公司。他在投资未上市公司的时候,每股价格是1元,IPO的公开发行价是市盈率23倍,上市第一天的涨幅是44%,然后至少5个涨停板。他的原始股需要锁定12个月,限售期满他就可以在二级市场抛出,此时的市盈率至少是60倍,他的原始股可以获利多少倍?请大家翻一番次新股的走势就可以大概估算出来。就是这样背景的一个人,在股权投资人大会上大谈“当前最要紧的是加速IPO发行”,他是在为保护广大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呐喊,还是在为自己可以有更多机会赚取二级市场投资者血汗钱而嚎叫?

从2016年年底开始,危机不断产生,创业公司获客成本不断提升、创业风口转瞬即逝、创业者抱怨融资难、投资人也困于找不到好项目,资本寒冬是否真的来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63日,“资本寒冬季的华山论剑”第二届中国股权投资人大会在深圳举办。在主题演讲环节,洪泰基金创始人、洪泰资本控股董事长盛希泰表示,IPO的正常发行,有助于使资本市场回归正轨,可以调整互联网公司估值过高、泡沫明显的现象。以下是主题演讲主要内容:

  大家上午好!今天看到大家有心气召开这么大规模的会,我觉得很振奋,如果说市场有冬天的话,这或许是个好的兆头。我来参加这个会有一个渊源,中国体育界的第一IP“昆仑决”是我投的,而前海梧桐这样的并购大基金也投资了它,对于这点其实我很惊讶。因为天使和PE两类机构其实是两种语言体系,原先我做投行二十年,以前是看不到昆仑决这样的项目,所以今天一定要来,做进一步的交流。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个命题作文,叫《中国资本市场的趋势解读》。

  IPO必须市场化常态化!当前最要紧是加速!不应进入“悲哀”的停发怪圈。先说说最近发生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昨天媒体报道,证监会发布新政策,对公司上市后创投的股权解禁有新的规定。第二件事叫做“一顿午饭引发的血案”,前天核发本周的IPO批文发布,数量降到了只有4家,上周是从每周10IPO变成了7家,而此前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发了将近200家,平均每个礼拜10家。如果按照这个减速的程度,不禁由此想到股票停发。我们国家历史上有过9次股票停止发行,这其实是件很悲哀的事情。2008年,证监会某位领导在上海召开会议,会议宗旨是向市场呼吁股票停发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尤其对二级市场没有好处。会议也请我去论证了一下这个观点,我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发现,这9次停发原因都是二级市场,但实施的结果是停止之后,只有一次对二级市场有帮助。后来几年之后,市场又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票停发,201211月开始到2014年,时间非常漫长。当然这次停发意外催生了中国很大的并购市场,原因就是很多企业对IPO绝望了,就转向了并购。这次,每周10家这样的发行速度是令人惊喜也是应该的,本来,如果能再坚持一下,其实IPO发行速度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可以向股民传达信心,IPO速度是可以正常化的,或者说这就是实质上的注册制。其实IPO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冲击并不大,比如说去年再融资规模大约1.5万亿,IPO规模大约1500亿,从流动性角度来说市场并不差钱,IPO的融资对市场影响不大。实际上,IPO数量的增加是回归本源。

是1996年进入股市的老兵,除了1995年前三次的暂停IPO我没有经历过,剩下的6次我都经历过,所以我绝对有资格说盛希泰在说谎。在我21年投资生涯中,我经历了多次漫长的熊市,但是我都熬过来了,因为我知道在我痛苦不堪的时候,也是整个市场最黑暗的时候,一定会暂停IPO,所以每次我都是在股市中硬扛而不是选择卖出认输走人,因为政府不会任由股市无底线崩跌,而拯救股市的唯一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暂停IPO”,其他的办法管理层根本想不出来,如果能想出来什么好办法,股市也不至于跌成这样,所以我经历的6次暂停IPO都是当时的底部区域,即使随后不会立刻见底但是也离底部不远了。盛希泰说“9次IPO暂停只有一次对二级市场有帮助”,我只能说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他从来没有在二级市场买股票,他有什么资格评论什么措施对二级市场好还是不好?何况他是风险投资,他是跟未上市公司的利益绑在一起的,他当然希望IPO越多越好,这样一个立场和背景非常明显的人,竟然可以“指鹿为马”,你是真的把二级市场投资者当傻瓜吗?

  IPO正常化是中国资本市场进入良性轨道治本之策!

  从1990年到现在,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经历了过很大的重启。从1993年中国证监会成立,此后经历过一次很大的重启,即2005年开始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我作为亲历者,觉得这次改革真是伟大得难以形容。从2001年到2005年,总共关停了40多家证券公司,市场一片风声鹤唳,我当时作为证券公司的总裁,感觉2005年当时市场已经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股市到达历史最低点998点。2005年之前上市公司70%的股份是不能流通的(包括国家股、法人股),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后,迎来了2007年股权全流通时代,也迎来了2007年那场空前绝后的大牛市。2017IPO市场化的发行,本来也是有可能树立类似的丰碑的,因为这是真正市场化的发行。很多人有疑问,说中国这么快的发行速度,会不会出现“仙股”,美国资本市场搞了这么多年,也才几千家上市公司,中国怎么能这么快?我觉得不一定任何事情都要跟美国学,我做创投这几年,看到现在硅谷有很多项目都已经从Copy to China变成了Copy from China。而且中国的国情和很多国家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有八千万个经济体,企业一两千万家,而目前上市公司只有3000多家,这个比例多么?这个比例是严重不对称的。我的观点是,上市公司数量在达到一万家之前,市场绝对不会有问题,壳也永远值钱。在20多年之前我就提过,上市公司就是个准金融机构,这两年的增发潮印证了这个观点。什么叫金融机构?可以融钱,可以花钱。IPO正常化对中国资本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够!我觉得IPO的速度根本不应该停下来。IPO正常发行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中国需要成为一个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国家。世界上有两类金融体系的国家,一类是以银行为主体,一类是以资本市场为主体。往上衍生的话,英美法系的国家基本是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而大陆法系的国家大多数是以银行为主体。追溯历史,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来自于英美法系、也就是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国家,这里说的创新不仅是金融创新,还包括大多数的发明创造。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凡是恢复的比较好的,基本也都是以资本市场主体的国家。而以银行为主体的国家,复苏很慢,或者基本没有复苏,比如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移动互联网最近十年的发展,也基本和以银行为主体的国家绝缘。

  中国毫无疑问应该向着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目标去发展,但可惜的是我们目前的股票融资比重少得可怜。2000年之前,证券公司比保险公司牛很多,而以2000年为分水岭,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却是完全两种天地。除了业务模式本身的区别以外,其实很大原因就是资本市场发展的节奏与政策问题。

  第二,加快发行是扩大资本根基的重要手段。现在国际上经常有人攻击中国、唱空中国,说我们政府与企业的债务都过高。但其实我们的钱有很多,而把这些钱更好的通过资本市场注入实体经济,扩大资本,才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加快股票发行是扩大资本根基很重要的手段。

  事实上,中国IPO市场持续十年的堰塞湖现象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以至于一直有六七百家企业堆积着无法上市。去年,我一个朋友的公司终于上市了,董事长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激动到落泪。这家企业2009年就报会了,八年抗战,何其荒唐,任何企业都有可能被拖垮、拖死。本来上市的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但中国的怪圈是一旦报会了,企业就不敢再动,唯恐不符合原始报材料的条件。这么一来,反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全世界绝无仅有。

  一家企业从报材料到发出来,运气好四五个月,运气差,八年!这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的荒唐现象。所以,IPO正常化、IPO提速、市场化发行,是促进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的、非常实际的选择。从市场需求来讲,市场嗷嗷待哺,特别需要新生力量进入市场,需要新的企业上市。新企业上市不但不会对市场指数造成下行冲击,反而会因IPO带动资金入市,促使指数上行。IPO的堰塞湖现象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顽疾,没有之一。这件事情如果解决了,其意义之伟大,不亚于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迎来全流通时代。

盛希泰认为美国每年IPO的数量不能作为中国的参考,因为中国的企业远多于美国,所以IPO数量就应该远多于美国,这是故意回避主要矛盾,故意模糊焦点。首先中国的企业数量多是因为中国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远不如美国严格,所以才导致更多的人愿意成立股份制公司,更愿意上市。美国虽然不是现代股份制公司的鼻祖(荷兰是),但是美国的股份制公司全世界最发达,监管和处罚股份制公司的法律制度最完善,所以不是任何人都想成立公司的,更不是什么公司都敢上市的,因为一旦被处罚极有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在中国对上市公司的事中事后监管和处罚力度都极为有限,无法对违法和企图违法的公司有吓阻作用,让更多的公司IPO上市会造成什么后果?盛希泰单纯用数量来说明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公司上市,这是别有用心!

  IPO加速有利于调整互联网企业估值泡沫,对并购和新三板都有深远影响

  而今年年初IPO的开闸增速,我觉得对现在的资本市场,又有三点特殊的意义。

  第一,我做创投这几年,发现这块市场确实是有泡沫,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一般都偏高。我从业投行20年,现在PEVC都在做,举个例子,跟大家分享下PEVC的区别,有一天上午,我们开PE的投决会,有一个项目马上就报创业板,希望我们帮他上市提供些帮助。公司大概有5000万的税后利润,给我的估值很低,不到9倍市盈率,四个多亿的估值,也就是我们投4200万,可以拿到10%的股份,每年还有30%增长。数据很清晰,会计事务所也很有名。但是旁听的VC投资部成员就说,这个项目不性感、不过瘾,不应该投。当天下午,我们又去开VC投决会,有个大数据的项目,曾经读过40万张肺癌的片子,对肺癌的诊断能力据说超过最牛的外科医生,估值3亿美金,但每年亏损一个多亿。这时PE的人一听就晕了,这种项目能投吗?但VC的人觉得这个项目很性感,必须得投,而且空间无限大,下轮肯定到5亿美金估值。这就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们每一次投决会都会经历这种场景,这就是PE/VC思维的不同。本来我认为,年初的IPO的开闸提速,可能会重塑互联网公司的估值。现在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发展迅速,估值达到5亿美金、10亿美金,而很多上市公司,几千个职工辛苦奋斗20年,1亿税后利润,也就是几十亿人民币的估值,这就是现状。IPO加速会是一个很好的调整过程,可以夯实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但如果这个趋势像最近这样放缓的话,确实是很大的损失。

  第二,IPO开闸将会对并购市场造成很大影响。这几年的并购市场过于火热,也需要一个重塑的过程。

  第三,IPO开闸也会对新三板产生冲击。新三板首先需要理清定位与发展思路,按照我个人观点,应当把深交所创业板、中小板合并,把创业版的名字给新三板,事实上创业板和中小板没有任何区别,除了人为的一些规定以外,没有任何区别。

目前我们的新上市公司有多少是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做面包的,做零食的,做鞋子的,这些跟盛希泰所说的降低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到了新上市的公司的质量如何,业绩包装的,业绩造假的,业绩下滑的,业绩亏损的,我们每周10-15家拼命发行,不就是想看到类似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甚至特斯拉这样的公司脱颖而出吗?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业绩变脸,业绩造假,业绩亏损,我们始终没有看到让我们感到欣慰的高成长公司,所有上市公司只要业绩不下滑,保持上市前的水平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很早就说过:高成长的公司早就上市了,现在申请上市的都是些后进生,所以盛希泰的目的不是为了让高成长公司来减低二级市场的泡沫,而是为了他自己的创投产品可以上市套现,他真的认为中国的散户投资者都是笨蛋看不出来他的意图吗?

  IPO数量和质量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未来,要限制主发起人套现

  关于上周新政,我也发了篇文章,表达了比较旗帜鲜明的观点,我认为此次限售股份的新政,方向对了,但是内容打偏了,或者说道对了、术偏了。为什么这么说?资本市场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上市公司的质量。而上市公司谁控制的?应该是主发起人。大家没做过投行,可能对主发行人这个概念不那么清晰。什么叫主发起人?我从一个私人公司变成一个公众公司,把老百姓的钱弄进来,这个过程谁负责?主发起人负责任。大家可以发现,主发行人这个概念绝对可以更好的框定实际控制人。

  其实在我的投行经历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败笔。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案子,这个案子让我痛心疾首,当时那家公司提供的银行对账单全是假的。后来我也说过,上市公司如果刻意造假,中介机构是没有办法的。你好不容易抢到一个单子,如果你说我要查查企业提供给你的对账单是否真实,客户就会等得不耐烦。如果你问题太多,对不起,换一家新的投行,那么多人等着抢这个单子呢。所以你只能假设企业都是好人,如果企业真的是坏人,那就只能等死,所以那个案子我们也特别冤枉。反过来讲,上市公司质量也是一样的,主发起人需要有一个责任意识,把其他人的钱拉进来是要负责任的,不要随便想着套现离场。所以我早就提过建议,3年锁定期太短了,最起码要5年,用各种方法限制主发起人套现,包括股权质押。证监会在审核企业上市时,最起码假设该企业有一、二十年的存续期,比如煤矿,如果开采期低于10年,是无法过会的。所以如果主发起人没有长远打算,那就不要随随便便上市。如果锁定期是5年的话,还可以带来额外的好处,因为如果一个企业造假上市,或许可以撑过三年,但一般撑不过五年,到时候很可能还没套现就暴露了,就可能被抓,那他还造假上市干什么呢?结果就是清除一些恶意上市的公司,净化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而上市公司质量的核心是主发起人,限制套现应该针对主发起人。而对于其他机构都应放开,没有任何理由去限制其他投资人正常套现获利。所以我说这个政策方向对了,内容偏了。

盛希泰在这里终于说了真话,他希望对大股东的筹码锁定期延长到5年,但是对于他们创投的锁定期不要有限制,这样他们可以趁着二级市场投资者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在上市之初爆炒股价的狂热氛围中高位卖出。我觉得盛希泰是真的把我们散户投资者当傻冒了,也把证监会当傻冒了。首先盛希泰1元成本10倍以下市盈率参股未上市公司,你也担心这家公司是不是欺诈包装上市,但是你还是投资了,因为成本实在很低,一旦IPO上市,至少也要一年以后的年报才会暴露是否欺诈,你可以趁着市场炒次新股的热潮把手中股票高位卖掉,所以你根本不关心这家公司是否欺诈上市,只要能上市对你就是胜利。你所有的便宜都占了,还要期望不要限制你的小非减持,如此无风险,高利润的事情只有你来做,你是把我们都当猪吗?

  IPO速度正常化将再次重构中国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垮不了

  说回对资本市场趋势的解读,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称。我个人有三个观点:

  第一、市场垮不了。近5年经济形势低位徘徊,目前的经济形势已经是个底;股市3000点也在低点,还能跌哪儿去呢?所以我觉得市场未来不会太差,至少不会影响IPO的发行,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并购市场有可能会被激活。并购业务最近半年被打的太惨,包括再融资,有点矫枉过正。并购作为资本市场的活跃因素,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第三、等监管部门想明白了,年初IPO发行速度的趋势还会继续,不能因为一顿“午饭”、有人反对就调整。IPO发行速度的正常化,才是中国资本市场真正的未来。

  总而言之,作为20多年的资本市场从业人士,我相信中国资本市场发行正常化、市场化,真正跟国际接轨,是必然的趋势,对于这一点我非常看好,谢谢大家!

中国的资本市场当然垮不了,因为政府还希望通过这个市场来筹集社会闲散金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从而令中国逐渐强大,所以我从来都不担心中国股市会无底线崩塌,到最后IPO还是会暂停,我还是可以在如此不公平的股市中存活下来。但是通过分析盛希泰的讲话,我希望证监会刘主席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股市中大股东和风险投资方的贪婪本性,从中可以看到他们这两个利益共同体到底是如何期望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断制造舆论来绑架管理层的。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投资成本高,信息优势不对称,监管和法律制度太宽松,以至于永远无法消除IPO堰塞湖,因为在这样的监管制度面前,不申请上市太对不起自己了!


历史上9次暂停IPO后的指数走势数据.jp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7-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1 14:12 , Processed in 0.029604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