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不一样的股民--玩转经济学(交易的力量)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小散心态
浏览:74242
回复:1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资本主义国家早就认识到贸易的重要性。千年以前,阿拉伯商人就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贩卖到欧洲获取厚利,欧洲国家被此盘剥多年,着实抑郁。进入大航海时代后,欧洲的航船可以沿海直达中国。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商业极其低贱,可以给予蛮夷赏赐,不愿同蛮夷贸易。欧洲列强百年间多次哀求,中国皇帝均对贸易需求予以拒绝,只勉强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
早期的中国外贸是单向的,大额度的对外出口丝绸、瓷器和茶叶,甚至于茶叶供不应求,茶商掺土销售。现在有些茶道会将茶叶清洗后冲泡,原因正是那时茶叶太脏造成的,传统中国饮茶不需要先清洗。欧洲列强在美洲、印度等殖民地掠夺的白银,大笔流入中国国库和老百姓手中。单向的贸易不能持久,一直亏空的列强不断的希望中国可以更加开放,可以实现交互的贸易,但中国皇帝仍然骄傲的拒绝。
在19世纪初,列强找到了中国人最喜欢的商品—“鸦片”。于是在印度大规模种植,大量出口到中国,终于扭转了白银外流的局面。外贸纯粹的顺差并不是好事,这点后面会讲。鸦片的流入虽然使外贸平衡,但是危害却更大。一纸“禁烟令”,拉开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序幕。战争捅破了巨大中国纸老虎的外皮,愚昧的统治者被迫欠下了《南京条约》。赔款寥寥,但香港、上海、厦门等地,再一系列条约下,成为了租借地和通商口岸。条约中最重要的条款是允许两国商人自由贸易。
在我们政治正确的书本上,这些条约丧权辱国,但细品条款,早期的不平等条约仅仅是要求可以自由贸易。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虚弱被彻底捅破,才开始出现真正丧失领土的条约。
殖民地经济模式建立在农耕文化的思想上,占领土地,生产产品,提高本国国民生活水平。很容易与被殖民方产生利益冲突,进而影响到生产效率。欧洲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对中国并没有殖民企图,尤其中国国土面积太大,没有谁有能力进行统一管理。
工业文明诞生了现代经济学,现代经济学认为贸易可以让双方更好。将有文明存在的国家纳入贸易体系,双方达成对贸易的共识,对彼此都有益处。这也是欧洲列强在二百年中对中国的最大愿望。甲午战争让列强对中国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战败的中国割让领土使日本成为最大获益者,为了均衡利益,随后列强均提出了领土要求,但根本企图仍是欲将中国带入现代国家。细读近代史,明显对中国领土有所企图的只有俄罗斯和日本。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将我们不情不愿的拖入了现代的商品社会,交易已经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抗拒这个认知。比如社会的爱情家庭的组建,已经融入了太多交易的成分,但没人会公开承认这一点,承认自己是个“商品”。 中国文明建立在农耕文明的思想上,不管是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工业、商业文明的冲击下,再也无法回头。不过人的基因中烙着土地、植物、大自然的标记,什么时代都有欲望重回田园。假如真的和商品社会彻底隔绝,一个家庭包办一切,恐怕会陷入很大的麻烦。
商业文明的基础是专业化分工,通过分工提高生产率,再通过交易实现商品的多样化。我们使用的电脑、汽车,来自于十数个国家,仅仅是在一个国家组装。身上穿的一件衣服,从农业到工业需要几十家工厂分工身材。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腾飞的起点是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模型: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为50,科技生产力为20;美国的工业生产力为70,科技生产力为40。两种产品美国的生产率都占绝对优势,没有必要同中国交易。如果按照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逻辑,美国不会同中国交易,两国只会在自己生产力范围内匀速发展。虽然生产效率总会逐渐增加,但出现快速增加的概率极低。如果我们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会发现,虽然中国的科技生产力和美国相差甚远,工业生产力则没有那么悬殊的差距。
在前面已经了解过“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一样东西放弃的另一样的东西。中国只有20的科技生产力的机会成本是50的工业生产力。通过比较,我们的工业生产力能力更强,获益更多。如果我们将科技生产力转向向工业生产力,则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工业产品。美国则在科技生产上有更高的机会成本,如果两国将生产力往自己擅长的行业倾斜,并以合理的价格互换所需的产品,显然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两国均可获益。
在世贸协定的保护下,中国利用优势的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大力发展工业产业,并以较低成本交易到美国的科技产品。美国也缩减了自己没有绝对优势的工业产品生产,将产业转移至中国,大部分工业商品均从中国进口。通过贸易,两国的比较优势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实现了超越生产能力极限的经济增长,自由的贸易,甚至带动了全球经济的蓬勃增长。
“理性人”仅仅是个假设,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显然不认可市场的力量,逐步在限制美国的劳动力输入和商品输入,其用意是好的,试图提振美国的制造业,提升美国的就业率。但良好的动机未必总能带来良好的结果。
目前为止,中美的土地成本没有太大差距,中国在人工成本上仍有优势,同时环保成本、建设成本中国也较低,中国在制造业上仍有比较优势。如果特朗普政府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本土制造业,就意味着美国国民需要花更多的钱购买美国制造,会导致生活水平的下滑。同时,美国的贸易保护也会导致他国的反制,相互之间树立更多的贸易壁垒,国际间商品流通将会减少,进一步会降低各国的生产率。生产减少会提高失业率,降低收入水平,家庭收入减少又会使家庭抑制消费,因此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贸易保护短期会提高本土就业率,伤害他国利益最终仍是伤害自己。未来我们要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谁来消费”?
商品社会中,人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商品,我们的经济行为仅是在和他人交换自己的生产价值。虽然有些人各方面都具备绝对优势,但多数人都很平凡。不管多平凡样的人都存在比较优势,只要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仍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