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不一样的股民--玩转经济学(十大原理总结)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小散心态
浏览:78396
回复:1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经济学是一种科学,遵循科学的分析方式。但是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几乎无法实证。我们无法将社会中所有人当做试验品。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是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思想的提炼,进而解释社会中的多数现象。
科学需要“观察—假设—总结”三个过程。经济学观察的人类社会的行为,就好像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一样,通过观察寻找事物的一致性。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假设”,简化研究对象。研究万有引力需要观察石头落地,理想需要真空的环境才可以得到最精确的结论,但现实中不可能完成。好在空气阻力对石头的影响微乎其微,可以假设为没有阻力,通过这个假设来排除复杂的干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在描述经济学原理时,我们可能会假设只有两个国家在做贸易,以此说明贸易对世界的影响。但现实中有上百个国家,万亿的产品在贸易,几乎没有人可以统计到所有数据,要想解释贸易的作用,必须通过简化。“理性人”的假设是同样的道理,人的情绪、观念千差万别,最强大的计算机也无法统计人的行为。在研究人的行为时,需要假设为人都是理性的,都拥有最正义的品质—“自私”。
通过观察的结果和假设的推断,就可以做出一些结论。万有引力至今无法观察到,仍然是个假设,两个物质之间存在引力的假设,奠定了现代物理的基础,进而引发出相对论。医学院的学生需要通过人体模型了解解剖学,但人体模型不可能细致到每一根毛细血管,只包括主要的器官、肌肉、骨骼,这样的模型已经可以让多数学生了解人体构造,更多、更细致的人体特征只能在实践中进一步观察。
经济学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语言上的结论。另一种就是模型,恰如人体模型。例如在研究流动性的流量图中,假设只存在两个因素:“企业”,“家庭”。家庭和企业在经济中相互交易,在消费市场中,家庭是买主,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是卖主。但是在生产要素市场,家庭则是卖主,企业需要购买家庭的生产力。
从生产和消费来看,一个简单的循环流量图成为经济循环的模型,两个环形各有不同,但又相互关联。内环是家庭把生产力、资本、土地出售给企业使用,企业用这些要素生产物品和劳务,产品又由企业流入家庭。外环则是资金的流转,企业销售完产品后,将部分资金作为工资发放给家庭,剩余则是利润,家庭则会用工资进行消费,购买物品和劳务,将资金返还企业,完成循环。要知道,企业的所有者也是家庭。
例如我们用20元钞票买入一份午餐,20元钱会转变为餐厅的收益,可能会变成员工的工资,再次进入商品市场。也可能这20元钱会流入农贸市场和农民交换蔬菜,而农民则用这20元支付盖房的劳务费用或者购买化肥,成为一个化肥厂的收益。
现实中的货币流动非常复杂,20元钱会被分解成税费、利润、房租、工资、原料成本等份额,这些细节有统计学的意义,但在经济学中并不重要。这个通过假设的模型,在市场分析时非常重要。
在假设中推论出的十大原理几乎可以解释生活中所有经济活动,也可以套用原理观察自己的行为,堪破行为中的谬误。现在再来回顾三大部分的内容:
一、做出决策(个体行为)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二、相互影响(群体行为)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三、整体经济运行(国家行为)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实例解析)
一、个体行为
社会现象古怪离奇,十大原理是拨开表象的钥匙。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权衡取舍后的结果,国家仍然如此,集体没有行动力,国家的行动仍然是个体在自利的基础上权衡取舍的结果。一个经济体中,决策者越集中,就越难顾及到其他人的利益,整体的公平会产生倾斜。当公平出现问题时,个体会更倾向于投机,因为缺乏公平会使长期的投资没有保障。而且个体也会选择有权势的人的指引,短期逐利和权威左右,会使社会充满浮躁和虚荣,经济的繁荣并不会增加人们的安定感和幸福感。人们对于自身利益是理性的,投机心理是人们共同对于机会成本权衡取舍的产物。
一窝蜂的炒股、一窝蜂的炒楼、一窝蜂的买黄金,短期行为是因为人们对边际成本没有认知,总是企图用最小的边际成本带来最大的边际收益。因而会忽略边际成本的调整,我们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属于边际成本。在并不公平的社会中,边际成本并不决定最终收益,人们不会试图去提高影响长期收益的成本—知识与创造。这也是反智主义盛行的一个原因。
在市场并不自由的社会中,人们普遍缺乏创新、创造、创业的动力。经济制度的权衡取舍,决定了个体的权衡取舍,或者说社会的决策者会决定人们集体的价值观念和经济行为。
相对自由的市场,权力仅是维持秩序的工具,收益的差距决定于个体生产力的偏差。权力对生产者的干涉越少,对财产保护的越好,人们就越容易选择增加边际成本。长期的边际成本是时间和精力堆砌出来的知识,知识则提升劳动效率和创造力。自利的“理性人”在不同体制下的权衡取舍截然不同。
二、群体行为
交易的本质是使交易的双方会更好,但是不同的权衡取舍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投机的本质是较小的边际成本获取较大的边际收益,并忽略风险。投机的选择通常都期望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取向经常会损伤他人的利益。如果有权力的倾斜,这种伤害别人的行为甚至不会付出代价。因此,管制越多的市场,越好的产品和企业就越容易被淘汰。“劣币驱逐良币”几乎是不健全市场的统一标志。
但政府有时候也需要对市场伸手援助,而非横加干涉。在我们创新、创业的口号下,互联网打车成了最成功的创新之一,但政府一道政令就另其几乎夭折。企业投下的大量成本被无视,政府任意打破规则,会严重破坏人们的经济动力。
市场失灵时,政府才有责任伸手援助。金融危机时,主流银行近乎破产,如政府坐视不管,损失最大的则是民众。政府以市场规则援助银行,使银行免于破产,更加有利于经济复苏。
三、国家行为
国家对于经济的调控最主要是货币的增减,因为经济总是在增长,所以货币供应总是会增加,货币增发引起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恶性通货膨胀则有巨大的破坏力。货币增发的动机决定了通货膨胀的性质,为了刺激经济的货币增发很难引起剧烈的通货膨胀。而为解决眼下危机突然大量增发货币,则很容易引起经济动荡。
经济学原理的第一部分让我们了解了个体行为;第二部分则解释了人们的互交行为;最后一部分则给国家政策作出了注脚。对原理的理解,可以让我们对人的行为和政府的政策作出理性分析,拒绝倾向化、情绪化的主观判断,自然对投资大有裨益。
经济学不是一门预测未来的学问,也不是判断是非的学科,经济学家的回答也经常的是模棱两可,没有决断。奥巴马政府有特定的“经济顾问委员会”,政府会向委员会咨询对政策的建议,得到结果后,还需要财政部对税收的补充。随后还要向劳工部咨询对就业的影响,司法部咨询法律方面的建议。最后还要听取新闻顾问团的建议,以便能向民众更好的解释政策。可见政府的政策一样是权衡取舍,在决策前,仍需考虑机会成本,甚至需要设计好边际量的调整以规避风险。
不同的经济学家的意见经常也不一致,原因在于各自的立场不同。有的人会更加倾向于公平,有的人则注重效率。对于国家而言,“公平”和“效率”,永远是两难的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