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第二次精准的预测】
民国八十六年八月万点下跌的速度很快,堪称「暴跌」不为过。
当时台股的热度很高,大概是现在的两倍热度。
大跌三千点以后,我跟我小学同学说:『大概又可以进场了。』
那是我一生中使用预测法的第二次最重要的正确判断。
那次的判断成为日后我的一项重要经验,因为是使用预测法,有很多感觉我必须从裡面去找。
为什么那次的判断会那么凖?为什么预测不能密集?…我检讨的原因有以下两大点:
第一,预测准确要有一个基础的成熟度,然后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因素配合。换言之:我必须要有一些最起码的智慧(从小时候到现在所受的所有教育的总合),否则我的预测就不是潜力的发挥,而是一时乱猜猜对了。
第二,预测的时候情绪必须要保持空谷幽兰一般的客观,『清心寡慾,廓然无圣』,不可以受到太多的情绪污染。所以最好要跟股市保持适当的距离。
所以,预测法第一注重的是『心灵清淨』,第二是客观的环境要配合(这个其实很难,现实生活中,烦人的事总是干扰不断),第三才是预测的智力。
预测法是圣人用的。机械法是像我这样的傻瓜用的。
换言之:使用预测法的时候,我向圣人看齐;使用机械法的时候,我儘量把自己当成傻瓜。
【看盘与不看盘】
民国八十六年八月万点下跌三千点之后,指数来到七千点,季节也进入冬天。
那个冬天,我完全没有在盘中看盘。
因为我要等待时机。
现在的操作者,如果没有其他的事让他分心,很难不看盘。加上现代的通讯发达,手机或平板一打开来就可以看到股市行情,真是助纣为虐。
不看盘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很难达到。国内跟国外都有一些书在谈论这种「不看盘」的功夫,其实那些书大多都忽略了一个重点:中线预测法的不看盘,跟长期投资的不看盘,基本上是两件事。
这些书没有把这个区别讲清楚。
中线预测法要保持不看盘,对于宅在家裡的专职投机客而言,非常困难,于是他们通常都被盘中如同潮水涌来的杂乱情绪给淹死。
长期投资者要保持不看盘,比较简单,因为上班的时候要上班,无法看盘。
宅男如果要做到『中线不看盘』,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盘中的时间去阅读上市公司的年报、研究产业、或是拜访公司。
但是宅男的中线期指族就麻烦了,大概只能在盘中打坐吧。
要不然就是在盘中找点事情去做,把自己搞的跟上班族一样忙碌。
【思考时机】
民国八十七年二月,春节结束以后,台北股市大冲,我认为『时机到了』,于是进场,买的是电子股。
那次的『情绪流程』,堪称完美:前一个冬天没看盘、春节在家快乐过年、心裡期待赶快进场买股票却不怕受伤害…哎呀,我真是厉害,竟然不怕买了以后不如预期ㄟ。
有时候,做股票要跟小孩子一样,不能想很多。该进场的时候想太多,就不是考虑周全,而是徬徨犹豫。
有时候,做股票要跟小偷一样,必须想很多。要考虑周全,否则稍一闪失就会被警察抓。
注意:『想很多』并不等于「想太多」。
举例来说:我今天考虑早上出门买早餐的时候应不应该带雨伞,考虑了十几分钟,这就叫想太多。
假如我下个月要去亚马逊森林探险,于是我考虑要带什么装备,就算我考虑一个月,也不算想太多。因为丛林裡状况本来就很多,需要的装备很难周全。
一般人并不懂这些思考的技术,所以只能在工作地点模彷同事的思考模式,藉以工作谋生。等到一回家以后,才发现自己的思想跟老婆想的完全不一样,于是就迷惘了,不知谁对谁错。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生警讯,上天提醒你必须严格检查自己的思想逻辑的时候已经到了。
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在那些警告中,却不知道那是警告。
【门派】
民国八十七年二月,,台北股市有一个波段行情,涨到九三七八。
这时候,我是什么派呢?技术派?还是基本派?
巴菲特是基本派,他说技术分析无法使他赚钱。
芝加哥期货天王理查丹尼斯说:基本分析在他的期货操作裡面,使用的比例是零。
谁对?
两个都对。
有人晚餐吃义大利麵加小笼包,中餐跟西餐,两个门派都有,很正常。
有些老师上课,上面穿唐装,下面穿牛仔裤,也很自然。
那为什么基本派要反对技术派呢?
门户之见会害死人,也会阻碍科学发展的进度。
有些人看到某人用筷子吃牛排就大惊小怪,高呼:「不可!不可!」,问题是:用刀叉吃牛排就是吃牛肉,用筷子夹牛排就是吃空气吗?──没这回事。
一样都是牛肉,能用筷子而不用沾满细菌的右手去抓到肉,就好。
更新的有点慢,望各位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