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谷洪
浏览:5595
回复: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天在上,地在下,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可是在《易》学中,天上地下却表示天地闭塞的否(?)卦,天下地上才表示大吉大利天地交通的泰(?)卦,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易》学中,构成地的要素——地气(与物理化学中的分子原子的概念相似)在天上,而天气却在地中。不只天地如此,《周易》其它相对的两卦所代表概念都如此,是《老子》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思想的重要来源。
明白了易学的上述思想,也就可以弄明白“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最原始的意义了。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地表温度产生的原因归于太阳的照射,那么,冬至日(八方为北)太阳离地球最远,地表温度应最低,可实际上地表温度在三九天(八方为东北)才达到最低,而不是在冬至日,这是为什么呢?按照《易》学的解释,这是由于天气(冷气)在西北方不够多,所以运行发展到北方冬至日,才没有运行发展到最冷,只有运行发展到东北方三九天,才能运行发展到最冷,使地表温度最低。这就是所谓天不足西北。
同理,夏至日(八方为南)太阳离地表最近,地表温度本应最高,可是由于地气(热气)在东南方不够多,所以运行发展到西南方三伏天,才使地表温度达到最高,这就是所谓“地不满东南”。
其实这一物理现象在中学热力学中就有解释,而且解释得更加令人信服。但我忘了,谁能解释请回帖。
气象专家说,地面的气温冷暖,不仅是受太阳光线照射强弱的影响,而且还与地面散热有关。由于夏至以后,昼长夜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而且夜间散热较少,使地面的热量储存逐渐增多,到了冬至,虽然太阳照射时间较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但是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还可以补充,所以天气不见得很冷。
到了“三九”,由于地面接受太阳热量较少,使夜间散热超过白天所吸收的热量,这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已消耗殆尽,由于热量入不敷出,造成地面温度逐渐下降,天气越来越冷。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变得严寒了。因此,“三九”天气最寒冷。
三伏的与这个差不多!
谢谢版主。在没有干扰的理想状态下,大气层在三伏天到三九天都是个放热过程,
Q放=cm(T-t),其中Q放为大气释放的热量,c为比热,m为大气质量,T为三九天大气温度,t为三伏天大气温度。再次表示感谢,谷洪。以上是齐鸣易苑文史杂谈版主guaiguai016的回帖及我的回复,供参考。转帖自齐鸣易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