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发 发表于 2015-9-25 12:28 
沪指跌近2%失3100 期指砸盘超300点 急跌六大原因
凤凰财经讯 今日早盘尾盘,沪指急挫,盘中跌幅一度超过2%,失守3100点,创业板跌幅近5%,题材股全线回调,分析以下几点可能是股指急跌的原因: 一、11:21,创业板跌4.32%,报2016,成交环比放大至549亿元。创业板大跌致市场活跃度大幅降低; 二、临近假期,市场持股过节还是持币过节,投资者心态纠结; 三、周边市场走弱,隔夜欧美股市收跌,早盘亚太股市日经指数高开低走,均影响了A股市场的走势; 四、期指跌幅扩大,目前IC1510对应溢价达-368点。 五、配资清理临近尾声,越到最后,可能清理场外配资的压力越大; 六、资金面原因:季末流动性紧 而难“荒”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季末渐近,受监管考核与长假双重因素影响,货币市场谨慎预期有所升温。同时,银行体系备付金不富裕,近期货币市场流动性呈现时紧时松的紧平衡格局。市场人士指出,多种因素叠加,增添了短期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不过,央行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态度明确,不会放任流动性出现异常波动,近期已适时适量调整了流动性投放力度,且调整部分流动性监管措施等也有利于平滑流动性波动。总体上看,季末流动性出现超预期紧张的可能性很小。 又到季末时节,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受关注程度也随之规律性地上升。尽管PMI等指标揭示的经济景气状况仍不乐观,但债券收益率连日来陷入牛皮格局,连持续火热的一级市场债券招投标也略有降温迹象,这背后,市场担忧季末的流动性波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近期银行间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大致均衡,但也显示出不太稳定的一面。以质押式回购为例,自进入9月下半月以来,隔夜和7天回购利率以盘整为主,波动不大,但资金交易员反馈表明,拆借短期资金并不十分容易,在需求集中增加的同时,供给不稳定,造成隔夜资金时盈时缺。此外,14天、21天乃至1个月等中长期限的跨季资金逐渐受到关注,需求上升,成交放大,利率水平也水涨船高。 市场人士多以“紧平衡”来描述当下流动性环境,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有两点:一是银行体系超额备付金比例下降,二是谨慎情绪促使机构采取更为审慎的流动性管理策略。 同时,近期多种潜在不利因素的影响,增添了短期流动性的不确定性。临近季末,监管考核因素的影响难以回避,9月底又适逢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居民取现需求增多,都增添了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难度。此外,外汇市场波动尚未完全平息,美元摆脱升息后延的阴影后重新走强,以及中国经济数据仍乏善可陈,使得人民币汇率阶段下行压力难以彻底消除,资本流动对本币流动性的影响在现阶段可能是负面居多。本身超储率已不高,加上短期流动性不确定性增加,机构更有必要采取审慎的流动性管理策略,这意味着在正常的支付清算需要之外,预防性的资金储备可能增多,可能会加大流动性波动。 当前情况下,流动性波动加大或出现短时紧张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机构预期偏谨慎在情理之中,然而,对流动性过度悲观大可不必。 市场人士指出,近期资金面确有不稳定表现,但将市场环境、机构情绪、时点因素等情况结合起来看,资金面的表现仍算得上中规中矩,资金价格波动在合理范围内,流动性尚无大碍。 虽然季末临近,流动性出现规律性起伏难免,但近期有关部门对部分银行流动性考核制度进行调整,有助于减轻时点性、季节性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本月15日,新的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开始实施,由现行的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央行表示,此举既可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提供缓冲机制,也有利于平滑货币市场波动。同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实施在即,最大的变化即是删除75%存贷比监管指标,有助于减轻银行季末冲存的压力。 近期央行货币市场日常操作的动作不少,表明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鲜明态度。本周以来,央行结合市场流动性供求状况,恢复开展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实施有针对性投放跨季跨节资金,同时,在季末前,与财政部一道投放国库现金定期存款,满足银行机构存款需求。 市场普遍认为,政策环境决定了流动性趋势,央行态度和充足的政策工具,是流动性保持合理宽裕和基本稳定的坚强保障。近期流动性净投放确实不多,但应该是基于流动性现状的相机抉择,倘若流动性出现超预期的紧张,相信对冲政策不会缺席。短期来看,流动性波动风险可能主要缘于市场情绪冲击或央行干预不及时,但也只会是短期波动。总体上看,这个季末,流动性紧而难“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