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资明渠引水,杠杆率仍将提升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荣达
浏览:3644
回复: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地方融资现状:“明渠缺水+ 暗道汹涌”。地方债务的现实根源是对外需和投资双重依赖的经济增长模式,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与官员晋升机制。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现状是明渠缺水(地方债试点范围小、额度有限)和暗道汹涌(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形式背后资金流向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作为软预算约束主体更是滋生了影子银行高融资成本工具,而且严重依赖土地出让或土地抵押品和银行融资,地方政府“财根”、“地根”和“银根”紧密相连。2013年末审计署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报告暴露了地方债务失序扩张,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风险加剧。 中央政策态度:“开正门、堵偏门”、“开明渠、堵暗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可视为倒逼现行《预算法》修改的信号。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提出,“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制度”,并“开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预算法修改:十年博弈。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仍没有直接举债的权力。我国现行《预算法》自1995年开始实施。2005年启动修订,2011年12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2012年6月进行二次审议,2014年4月提交十二届人大常委会进行三审稿审议。三审均都未能通过。《预算法》中关于对地方发债的限制条款是市政债出台的法律障碍,全国人大常委会仍需要在6月对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四审。 化解到期债务,政府杠杆率仍将提升。地方政府超过60%的债务在2013年7月至2015年底的两年半时间内偿还。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提出,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适度规模的新债,募集资金用于“借新还旧”和未完工的项目建设,确保不出现“半拉子”工程。意味着平台各种形式融资的放缓、未来更多地需要依赖规范化的政府市政债。如果采用地方政府债券置换的模式,将各种担保或隐性债务“显性化、阳光化”,能够避免债务继续隐性膨胀和失控扩张。我们认为,这或许将意味着政府杠杆率仍将提升,尤其中央政府仍有较大的杠杆空间,承接地方的部分事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