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粮食紧平衡背后的投资机会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jyh077
浏览:3372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国粮食供求变化与价格预测 中期而言,粮食的供给和需求是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库存水平的高低则是调节短期供求的缓冲因素。我们基于过去的粮食价格周期、供求周期和库存水平变化,对2014年的粮食供求和价格做预测性分析。 粮价周期和粮食供求周期 历史上我国的真实粮价周期在8-10年之间。 上一个典型周期:1994-2003年,1994-1996年价格上涨,产量超过消费量,库存上升,1997-1999年粮食价格下跌,产量仍然高于消费量,库存继续上升,直到2000-2003年,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削减库存,直至2004年库存水平处于很低的位置,产量增速由负转正但仍然低于消费量,粮食价格再一次发生显著上涨。 价格中枢上移的新周期:2004-2013年,粮食价格连续上涨十年,粮食产量也实现了十连增,粮食的总库存也从1.15亿吨增加到1.78亿吨,但粮食的总库存消费比35.2%,比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5/2006年)仅高5.5个百分点,换言之2005/2006年粮食的库存水平是3.44个月,2013/2014年的库存水平仅有3.84个月。粮食在总量上仍然处于紧平衡。 特别是2010-2013年粮食增产速度慢于消费增速提升,依靠进口增加(进口依存度提升),才实现粮食库存继续保持增长。(图5) 粮食产量十连增,而粮食价格并没有发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正处在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粮食消费增速(特别是饲料消费(图6))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虽然大米、面粉等主食消费呈平稳下降趋势,肉蛋奶、植物油、糖的消费持续攀升。 粮食消费当中,饲料消费占37%,食用和工业消费占63%.2004-2013年消费的增量当中,饲料消费贡献了64%,而食用和工业消费则贡献了剩余的36%.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我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量仍然会继续增长,可以预见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仍然在继续。在紧平衡的背景下就对粮食供给能力提出了可持续稳定增长的要求。 粮食内部的紧缺品种:玉米和水稻 基于消费用途,粮食可以分为口粮和饲料粮两大类:口粮主要包括小麦和稻米;饲料粮以玉米为主,加上其他杂粮等。 比较而言,小麦的库存消费比最高,供求最为宽松;玉米的库存消费比33.1%(折3.97个月)仅比最低的2006/2007年度(折3.02个月)高6个百分点,稻米的库存消费比31%(折3.72个月)仅比最低的2006/2007年度(折3.38个月)高2.8个百分点,这两个品种的供求比较偏紧。 玉米供求紧张的主要原因:1、肉禽蛋消费增加带来的饲料消费增长不断加速。粮食的饲料消费中82%来自玉米,简单的数字是要饲养得到1公斤牛肉、猪肉和鸡肉,所需要的谷物分别为7公斤、4公斤和2公斤。 2、工业需求增长。玉米的工业需求增速是三种主粮当中最快的(图13)。一方面是食品工业对淀粉的需求增速很快,我国的淀粉原料80%以上来自于玉米;另一方面,淀粉糖相对白糖有显著价格优势,淀粉糖的需求增长也很快。 水稻供求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食用和工业需求增速较快,2004-2013年年均增速1.0%,比小麦的年均增速0.2%要快0.8个百分点。 2014年粮食供求格局预测 供应方面,预计粮食产量有小幅正增长1.5%左右,略低于2013年的2.1%: <SPAN style="“FONT-FAMILY: " p Calibri”2014年粮食种植面积预计基本持平:东部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更多转向粮食生产,由于棉花种植收益为负值,而粮食生产现金收益保持高,东部粮食主产区播种面积会继续提升;但去年东北秋粮的销售困难可能对粮食的播种面积有一定负面影响;<> <SPAN style="“FONT-FAMILY: " p Calibri”假设未发生普遍性重大气象、虫灾灾害,机械化程度提高,良种推广,单产保持小幅正增长;<> <SPAN style="“FONT-FAMILY: " p Calibri”政府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并继续推广实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措施。<> 需求方面,预计消费增速也保持较高的3%以上,略低于2013年3.9% <SPAN style="“FONT-FAMILY: " p Calibri”饲用需求:生猪和肉鸡存栏在年初均处于历史最高位附近,但受到禽流感的冲击,生猪和禽类养殖利润均出现了较长时间的亏损,且生猪存栏截止2014年1月已经下降到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据此我们预测2014年生猪存栏和禽类存栏量至少会发生阶段性下降,因此饲料需求的消费增速也会比2013年有所放慢。<> <SPAN style="“FONT-FAMILY: " p Calibri”食用和工业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进口方面,预计净进口量会有50%以上的快速增长,原因是由于国际谷物产量创新高,库存上升,国际谷物价格处于震荡寻底的过程中,给中国增加进口,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打开了一个有利的窗口期。 综上所述,鉴于产量增速放缓、消费增速放缓,且消费的增速回落可能超过产量,考虑到进口量增加,我们认为国内的粮食平衡会比2013年更为宽松,整体粮食的价格有下行压力。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演变 粮食安全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决定了粮食供应在中长期的基本能力和水平。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重申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完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作为首要工作加以部署。 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在过去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 1.解放初期的“统购统销”。目的是确保城市的粮食供应,同时通过统购统销和工农业产品之间价格的“剪刀差”,获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启动资金。这一措施的核心是在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对于所生产粮食的控制和再分配能力。 2.1958-1977年,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等方式,试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粮食生产和供应的总量。但是由于没有理顺生产关系和不懂得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其效果不甚理想。 3.1978-2012年,强调“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首先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结束了粮食短缺时代,1992年完全放开粮食消费市场,粮票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并建立起对粮农的各项补贴制度,同时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并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明显的几轮周期,粮食形势时好时坏。 4.2013年-至今,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既要藏粮于库,也要藏粮于田。确保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不因粮食形势不好或进口规模扩大而受到冲击,这是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要任务。 人多地少水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粮食产量增长的速度赶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同时存在结构性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另一方面,粮食进口依存度也处于全面提升的阶段,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 中国粮食的生产能力和供应水平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未来也仍将如此,这是由中国庞大的人口、快速的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人均耕地资源有限,农业产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原因等综合决定的。 粮食价格逐步调整和提升,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够持续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这才是确保中国长期粮食安全的最有效的途径。 未来中国应该成为国际粮食供应系统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建立系统的保障体系,以开放的思维去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影响粮食供应能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水平和供应总量的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中,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长期粮食供应能力的基础性因素,水资源和单产水平在中期会显著提升粮食供应效率,而政策方面的粮食收储制度和补贴政策的影响相对局限于短期。 自然因素主要是三方面: 1.耕地数量和质量。国家政策制定的基本方向是减少耕地的流失、保持和改造耕地质量以及提升耕地有利用效率。下一步通过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计划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更新提质2亿亩高产田。专家测算,高产田更新提质后单产可提高5%,中低产田改造后单产可以提高20%,将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亿斤。 2.水资源。水利对粮食生产贡献率在40%以上,足够的水资源量是粮食安全的硬指标。目前来看,中国是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水资源存在着区域性、季节性的不平衡,而且淡水资源污染严重,只有走农业节水之路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3.单产水平。主要依靠科技增产,包括推广良种、减少气象/病虫灾害损失和改进种植技术等。2013年我国粮食亩产是358.5公斤,相对十年前粮食亩产提高69.6公斤(+19.4%)。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还要完成1-2次品种更新,未来粮食单产可以提高15-20公斤。农作物每年气象灾害面积大概在5-6亿亩,还有发生病虫害的面积是70多亿亩次,每年因此的粮食也达到1000多亿斤。通过防灾减灾,减少单产损失就是增产。 政策因素也有两个方面: 1.粮食的收储制度和调节能力。由于粮食产量受年际之间和天气影响极大,粮食价格与供应量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因而国家的收储和调节政策对于熨平粮食价格短期剧烈波动,稳定粮食生产影响很大。 2.补贴政策。粮食直补政策可以推动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对农户的种植决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市场价格、是否有种粮补贴和家庭需要是农户在决策是否种粮时的主要因素;保护价收购、种粮直接补贴和低息贷款是提高种粮积极性主要的有效措施。 粮食紧平衡背后的投资机会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及其演变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粮食供应链条上仍然需要持续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和经营水平,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完善对粮食的监测和调控能力,才能让粮食总体格局处于长期安全的状态。 供应链条存在的缺口:1、保障粮食供给的资源压力,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诸多方面;2、极端天气/病虫害的威胁;3、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等。 我们看好的投资方向包括: 1)效率提升:“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农业机械,特别是玉米/水稻相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器具;新型化肥和农药等。 2)可持续发展:高产田更新提质和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 风险提示 我们判断的风险:政策支持力度低于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