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ilicium 于 2014-9-22 05:23 编辑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
【经济学家】中国的未来(一)译者:烟花寂寥 原作者:www.economist.com
发表时间:2014-09-04浏览量:637评论数:1挑错数:0
随着中国再次崛起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它渴望重获百年前的尊重,只是不知该如何实现或理所应得。
我们不关心精巧的商品,也不需要你们国家的制造品。
马修·博尔顿是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的合伙人,也是十八世纪最伟大的工业家之一。在英国派驻中国朝廷的第一批使团中,他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他在给东印度公司秘书詹姆斯·科布的信中写道:“我认为现在是把我们的制造品推向全球最广阔市场的最佳时机”。 考虑到巨大商机,他在1793年主张乔治·马戛尔尼带领前往北京的使团“从本国的装饰品和其他用品中挑选出丰富的样品”。将它们展示给皇帝,朝廷及民众,马戛尔尼的使团就知道中国人想要的是什么。为了所有人的利益,博尔顿的伯明翰工厂和他朋友在其他行业的工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工生产这些急需品。
然而,结果出乎意料。皇帝接受了马戛尔尼带来的礼物,对其中一些也显示出浓厚兴趣,尤其是一流的“君权号”战舰似乎很讨他欢心,但他把这些当成了贡品而非贸易。朝廷以为乔治国王派来的使团类似朝鲜和越南派来的使节,礼部恩赐他们向天朝统治者表达敬意和忠诚的机会(当时由“理藩院”负责跟亚洲不太精明的外国人打交道)。
正因如此,当马戛尔尼暗示乔治国王与中国天子地位平等时,皇帝感到震惊并拒不接受。尽管皇帝认为这些贡品不足为奇,但想必是远方的英国人恳求奉上给天朝的,他坦言对此感到高兴。但他没有将此视为新型贸易关系的开端:“我们不关心精巧的商品,也不需要你们国家的制造品......不屑于奇技淫巧之事”。马戛尔尼请求中国开放更多的贸易港口以及在北京建造仓库(当时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仅限于广州,英文名为“Canton”),但这些要求被皇帝断然拒绝。中国当时不像日本那样排斥外界,在各个领域都与四夷有所往来,只是没看到四夷也能大有作为。 想当初,中国本应当更积极的关心亚洲区外事务。当时欧洲正在进行着经济,技术及文化革命,世界其他各国对此多有察觉,只有中国浑然不知。随后兴起的殖民资本主义成为中国从未遭遇过最大挑战。马戛尔尼到访时的中华帝国(尽管经历过几次垮台和入侵)是两千年来多数时间里全球人口最多的政治实体和最富裕的经济体。随后的两百年,一切都发生了逆转。中国变成了一个贫穷,受羞辱,饱受内战和革命之苦的半殖民地。
而今,中国已复兴为当初马戛尔尼盼望的那个国度:相对开放的市场,十分热衷于贸易。借用博尔顿的话来说,过去二十年见证了从未有过的最有利条件,中国将制造品销往全世界最为广阔的市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在购买力方面,中国势在恢复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往日地位。尽管中国仍有千百万人生活在贫困当中,但也是一个拥有全球最大的诺曼·福斯特机场和先进太阳能农场的二十一世纪国度。中国的月球车已登上了月球表面,下一步将计划载人登月。
而今,中国十分渴望得到某些东西。总体来说,中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国内,民众盼望经济持续增长,领导人利用增长换取稳定。在国外,民众和共产党希望重获尊重和有利于提升国家地位的影响力。因此,中国希望维持现有的管理制度,渴望得到能使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也希望将这些转化为其他东西。
中国想巧妙的让事情发生变化,同时又想维持现状,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棘手的任务。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也迅速的发生了改变,中国的列宁主义领导集体正在面临国内变化与停滞之间的巨大矛盾,这使任务变得更加难以完成。中国陷入了好战民族主义,执政者对可预见的威胁无不作出回应,也有点不合理的独断专行,这使任务变得更加危险。
苏联经济改革后的垮台不仅使中国意识到政治改革的危险性,也对美国充满了不信任:下一个破坏目标将会是我们吗?习近平主席对“阿拉伯之春”引发的混乱深感恐慌,为了维护共产党的统治,他想从党内清理门户,同时又拒绝政治多元化和司法独立理念。这种巩固政权的做法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正在南中国海富有争议的岛屿上建造机场,在争议海域建造石油钻井平台,在计划不明确的情况下重新划定空域,这些都是为了将领土主张转变成公认的既定事实,这使邻国和美国感到苦恼。一方面,中国渴望恢复往日地位(对此造成的后果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另一方面,美国坚决不让中国的愿望破坏自身和盟友的利益(但不太清楚应该如何应对),结果造成的不明确对抗实在是相当危险的。北京人民大学的时殷弘是中国最著名的外交政策评论人之一,他说五年前确定中国将会如愿以偿的和平崛起,可如今他不那么确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