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IPO泡沫”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坐关
浏览:3622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这是一个大题目,由于时间和了解的信息有限,加之写文章仅仅是为了好玩儿,我不想花太多精力,就简单说说,如果说得不对请读者见谅。建议读投资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正在找论文题目的,不妨好好研究一下。
其实最该对此认真研究的是我们的管理层,按说领导的办公台上应该放有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但那些报告可能是用“屁股”指挥“脑袋”写出来的,所以,应该跟我的结论不同。
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的因素很多,最直接的是两个:货币超发和资产的供需失衡。但泡沫形成后久驱不散甚至变得越来越大的动因是“赚钱效应”,“赚钱效应”常如病毒一般急剧扩散,由此带来更为严重的供需失衡,促使资产价格上涨或保持在不合理的高位。
泡沫形成后,如果施加外力,让“赚钱效应”失灵,泡沫就会破灭。可管理层一般不愿意直接采用打压哄抬价格者、让“赚钱效应”失灵的手段,而喜欢用增加供应或压制需求的办法。在泡沫急剧膨胀时期,增加供应或控制需求赶不上因“赚钱效应”而急剧膨胀的需求,结果反而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把泡沫吹得更大。等某天“赚钱效应”突然失灵,泡沫破灭,将给参与者带来毁灭性打击,甚至产生系统性的危机。
在中国,大量的资金去做PE,大多为的是在A股上市,获取暴利;一级市场打新股不败,都说新股发行价高,可超额认购仍然是几十倍、上百倍;新股上市第一天,交易所想尽办法限制“炒新”,可人们仍然像上了瘾似的“飞蛾扑火”——我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词来描述庞大的资金追逐IPO并引发的对IPO企业的畸高定价,权且就叫“IPO泡沫”吧。
可能有人会说我用“泡沫”来解释中国现今的IPO不合适,其实再合适不过,引发这个泡沫的是供需失衡,让泡沫久驱不散的动因就是“赚钱效应”。公司上市后老股东可以获取几十倍上百倍的暴利,承销商、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也是赚得盆满钵满。这种“赚钱效应”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市场资金并不宽裕、蓝筹股熊冠全球的情况下,竟然让创业板新高不断,让新股保持明显的“三高”: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
新股的“三高”现象正是其中既得利益者乐于见到的结果,他们想方设法维持这样的局面。我揣测,管理层对于新股“三高”亦喜亦忧,忧的是,高价发行和高价上市的结果一定是未来的跌跌不休、血迹斑斑;喜的是几百家排队企业不愁新股发不出去。于是,管理层一边喊话一边紧锣密鼓加大供应。
我们的管理层喜欢喊话,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可喊话的实际作用却很小。2007年A股升到3000多点,管理层就开始喊话,反而把更多的“小散”给喊了进来。泡沫累计到一定程度,“赚钱效应”失灵,2007年10月底开始崩盘,仅仅一年时间,A股从最高点6124跌到1664点。
加大新股供应能解决一些问题,但绝非马上见效,更非一定见效。要解决新股“三高”问题,让“IPO泡沫”破灭,必须让“赚钱效应”失灵,让参与其中的主力赔钱,才能避免泡沫越来越大。就如着火后,一定要及时灭火,不然,火力一上来,要想再扑灭,需要付出更大代价。
从2012年11月IPO暂停起,就有一股力量在蓄谋重启IPO。在市场资金偏紧、A股处在熊市底部的情况下,他们合力制造出蓝筹股跌跌不休、创业板新高不断的“冰火两重天”现象,为IPO重启找到很好借口。今年,IPO终于带病重启,又出现老股高额套现、将深圳上海两个市场人为割裂按市值进行新股申购等咄咄怪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股力量实在是强大。所以,要让参与“IPO泡沫”的主力赔钱,让“赚钱效应”失灵,有相当难度。可不这样做,后果将很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