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如果让我评2013中国金融最大事,我会选国债的大跌。
国债大跌对应着无风险利率的大涨,浅层次的原因是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资金紧张,而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金融抑制政策的退出。
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长期实行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利率管制是表现之一。一方面居民储蓄在银行任凭“负实际利率”侵蚀而别无出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业用低息银行贷款举债投资。
金融抑制推动了中国奇迹,尤其让中国在短短20年里完成西方政客无法想象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这毕竟是个扭曲政策,最大的副作用是造就和养活大量依赖廉价融资而无法解脱的企业,其中主力是国企和政府融资平台。
戒毒的日子,终于还是来了。2013年,是改变的一年。
改变从利率市场化开始。一方面老百姓发现了理财产品,其期限比定存更短,利息却更高,这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开始。另一方面银行在存款成本、存款准备金率和贷存比监管三座大山下不得不收紧贷款,企业不得不从影子银行体系(如信托)获得资金,同时付出真正的市场利率。随着影子银行体系急剧扩张,管理层顺应要求放开银行贷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市场化宣告完成。随着银行信托等纷纷抢存款抢客户,预期无风险收益上升,国债和高级信用债遭抛售。
这就是中国金融抑制的退出。可以说,当前的无风险利率大涨只是回归正常。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利率本来就应该很高,只不过中国储蓄者一直被剥夺了享受中国经济增长的机会。是任劳任怨的储蓄者,为中国贡献了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
我猜测国债价格已经完成双底构筑,因为货币当局不会容忍无风险利率进一步上升。但是信用债的前景,尤其是低级信用债,依然黯淡。如果说2013年是无风险利率回归正常的一年,那么2014年很可能是风险溢价回归正常的一年。
实际上,我猜测2014年是信用崩溃和重建的一年。如果2013年底有人还坚信“对方是国企不会赖帐”,“国家会兜着”等等,他可能会在2014年付出图样图森破的代价。将要崩溃的,是基于国家隐性担保的信用,而将要在崩溃中建立的,是基于对项目和企业风险评估的信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不破不立,这是中国金融信用体系的一次浴火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