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摩盛 于 2013-10-1 18:36 编辑
九、学术猜想: 一些分析师或机构在最重要的顶部或底部,他们“公开的”分析不对,在形成趋势或在半途中分析对,从统计概论上看好像他们的正确率还可以,比如正确率超过50%,但其实假如把每个位置的重要性和判断正确的难度作为权重来重新分析,他们“公开的”分析正确率可能没简单统计数据看起来高。 而且,比如他们分别对了两次,然后又错了两次,又对两次,又错两次。这样一般人看他们公开的分析报告的实际效果要比算上权重的统计的效果要更低。
十、我很少直接看分析师或机构公开的结论,结论有主观判断性,分析师可能自由选择不同的角度和乐观程度。 我一般看他们的推理思路,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推理假如用了严重误导的“虚假陈述或虚假数据”,他们有可能被控告。但我不简单看各预期的推理结论。
还有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大资金们可能会考虑到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人的公开的结论对市场的影响,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模式或甚至利用公开的结论。 公开的结论相当于趋向于“免费的”信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平衡点很低,就可能市场很多人去看。
学术猜想: 假设,分析师A、B、C,A有职业道德偏中性,B有职业道德但偏乐观,C职业道德不好或与被分析投资品种有利益关系。 假设都分析某投资品种“猫猫猪”,对影响“猫猫猪”的各变量都因式分解,那么A对各变量的未来增长率的预期平均为10%,B偏乐观预期平均为15%。然后A、B最后再总结推理出总目标的价格范围或一个大概的方向。
假设C带着“任务”,一开始就给总目标定好范围,然后就倒过来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推理各变量,给各变量的预期填数字和想办法自圆其说。最后C根据给定的总目标倒推出各变量的未来增长率的预期平均为30%,然后找了些真实的事实陈述、原始数据再根据自己的需要或一些小概率的预期给出了各预期。因为预期是偏主观的,而C引用的真实的事实陈述、原始数据基本都没问题,所以“较难”说C的分析报告就一定有问题。
十一、“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在利益巨大,博弈激烈的地方(比如金融市场),有些传统的理论可能不能死背,甚至包括找出的与传统理论不同或相反的“新规律”也不能死背,因为假如散户死背一些传统理论的结论,那么“操纵者”就可能在一些关键的位置操纵或联合操纵一些技术指标。
假如有人研究了一些市场的怪异规律,然后很多参与者也逐渐发现了,那么“操纵者”也可能又再次改变“操纵手法”。
“操纵”的意义需要两个条件:1.在关键的位置;2.市场上有较多的参与者尤其是散户认同某种观点(比如技术分析、或反技术分析指标的新规律)。
我觉得,研究由人参与的活动,尤其当其中利益大时,不能完全像研究物体那样的自然科学去死总结一个“方程式”和以精确的角度去看规律,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而物体没有。但因为由人参与的活动偏长期、偏整体时,少数个体也难以大幅改变,所以又呈现出“规律性”。还有当人参与的活动受到物质性的影响的限制,也难以被少数个体所影响,所以也呈现出“规律性”。其实“操纵行为”本身也有“规律性”,但操纵者可以选择和改变,这使得函数本身变得更可变。
假如投资者分析水平越高,越多独立思考,“操纵者”就越难操纵,因为大部分散户都不会死背结论,那么各种独立的分析角度都有,“操纵者”难以针对每种分析角度都反向操纵一次。
十二、在技术分析里,均线尤其是中长期均线较难受到“操纵”,因为它平均了相当多个“即时价格”。 但传统理论也很多没思考到,比如有人说均线在某些时候可能近似于市场平均成本(不会精确只能近似,比如日线,每日的收盘价不一定和当天的均价一样,而且每天的成交量的权重也不同,如此类推),但只看它不能分出优势博弈者(如专业大资金、假如有庄如庄家或联合操纵者、有优势的散户等)和次势博弈者(如入门级的散户、判断错的大资金等)的成本,所以我自己一般是看均线附近而不是均线本身,而且还结合形态来看。 为了使问题简单,假设市场优势博弈者只是大资金,次势博弈者只是散户。那么均线的问题在于,即使均线近似于市场平均成本,但只看它判断不了大资金和散户谁买谁卖的结构性。
现假设: 在一次向上的行情里,假如大资金在底部开始建仓,而散户开始卖掉,那么在底部那段时间算出来的均线在“实质”上不代表压力很大(大部分天数是算上大资金的建仓成本),但在“形式”上可能看起来很有压力,那可能是大资金乘机利用散户只懂背技术分析的结论。 然后离开底部开始产生趋势,那么这时均线附近可能有一定的支撑,当产生趋势时,市场上每过段时间换手到近市场平均成本或其它支撑位时可能会再起来(向下较大斜率的调整或斜率相对平行的等线,等换手到市场的平均成本); 然后去到顶部,大资金开始在顶部分仓,而散户在顶部买,那么均线逐步移动上来,但这时的均线算的主要是大资金的分仓成本,在“实质”上并不代表支撑很大,但在“形式”上有时一开始可能“看起来”有些支撑。
所以,我觉得均线的压力和支撑要看里面交易成本中的交易者的结构比例和买卖方向。但只看均线是不能分析出来的。
还有,我觉得等线(等均线,“实质”可能是等市场平均成本移动上来)和向均线靠拢调整不能只看形式,在每波行情刚开始的等线可能是市场的惜售,而在高位或顶部的等线却可能是优势博弈者的分仓(假如当时基本面越有利而优势博弈者提前分仓则看起来越容易像等线),性质完全不同。
以上假设在行情相反的阶段比如下跌市反过来推理。 还有,我觉得中长期均线较难受到操纵,但短期均线也可能受到操纵。
(未完,后面还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