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小麦是北京市粮食生产的第二大作物,1982年播种面积为266.3万亩,1984年种植面积最高时达到292.2万亩,2012年为78.3万亩。全市平均亩产1982年177.4公斤,2012年350.5公斤,增长了近一倍。建站30年来,在几代小麦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通过改革种植制度、应用新品种、发展农业机械、配套高产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京郊小麦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服务首都、致富农民、保护生态做出了重要贡献。30年京郊小麦发展历程可分为提高单产、优质高效,生态高产优质并举三个阶段(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紧紧围绕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试验示范推广了大量实用的小麦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
一、提高单产阶段,推广系列高产技术(1983年~1998年)
从恢复建站到1998年,北京市小麦生产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首要目标,推广了一系列新品种和新技术,带动全市小麦亩产从1982年的177.4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376.7公斤,亩增加199.3公斤。这一阶段年均亩产达到333.4公斤,比1982年亩增产156公斤,增产87.9%。其中,1994年亩产最高达到了395.3公斤。该阶段,年均种植面积270.8万亩,年均总产8.98亿公斤,比1982年的总产4.72亿公斤增加了90.3%。1998年是总产历史最高年,为9.67亿公斤。
为主攻全市小麦单产,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推广站实施了“小麦、玉米两季高产栽培技术”,“机械化平播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吨粮田技术”,“小麦亩产400公斤~500公斤配套技术应用推广”和“京、津、廊地区小麦示范带高产综合技术推广”等一系列科技项目。重点推广了8项高产稳产技术:一是推广高产品种,实现了第五次和第六次两次新品种更新换代。其中1984年第五次更新换代推广的主栽品种为“丰抗8号”和“丰抗2号”等丰抗系列,搭配京双系列、农大系列等品种,小麦抗病性、抗倒性和丰产性有较大提高,株高也有所降低。1991年完成第六次更新换代,推广的主栽品种为“京411”,搭配品种为“京双系列”、“京冬系列”、“北农2号”、“京437”等一系列高产小麦品种,小麦的繁茂性增强,成穗数增加,稳产性提高。二是推广“玉米收获、二次秸秆粉碎、机施肥、重耙灭茬、耕翻、轻耙或对角耙耙地、播种,地头实行‘四单’作业(单施肥、单耕、单播、单浇水)”的农机作业规程,显着提高了小麦整地质量。三是引进推广了24行压轮播种机和小麦精密播种施肥机,基本实现了“株距、行距和播深”三匀,显着提高了小麦播种质量。四是针对适期播种高产地块倒伏风险大、高产不稳产的问题,研究推广了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配合稳氮增磷补钾调微技术,增强茎秆强度,实现了适播麦田高产更高产和高产稳产。五是针对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小麦玉米两茬平播积温不足,小麦晚播减产严重的难题,研究推广了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为夏玉米让出每日200℃以上积温,缓解了上下两茬积温不足的矛盾。六是针对北京市水资源日益缺乏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了以喷灌为主的节水栽培技术,小麦灌水量减少30%以上。1997年,全市小麦喷灌面积达到70%以上。七是推广了小麦拌种、春季一喷三防的麦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特别是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麦蚜技术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每年防治面积达到100万亩,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4%。八是推广了以“W型”和“V型”管理法为中心的叶龄指标促控技术,做到科学管理,保群体、促个体、防早衰,实现平衡增产。
二、优质高效阶段,促进优质小麦产业化发展(1999年~2003年)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粮食出现结构性过剩,卖粮难困扰着各地政府和农户。北京市1998年开始种植业结构调整,小麦种植面积由1999年的252.1万亩减少到2003年的53.7万亩,年均减少49.6万亩;小麦单产由1999年的378.9公斤下降到2003的342.9公斤,年均下降9公斤。该阶段全市年均种植小麦面积为133.7万亩,比上一阶段减少了137.1万亩,由于前一阶段推广高产技术的后效应和种植面积下降迅速,年均亩产仍高达353.1公斤。
如何维持农民生产小麦的积极性?推广站及时调整了小麦技术推广的方向,由高产转变为优质、高效技术,并组建成立“北京谷物协会”,根据大型面粉企业需求,先后开展了“优质专用粮食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优质小麦产业化建设”等小麦科技项目。制定了《北京市强筋、中筋、弱筋小麦地方标准》;研究划分了京郊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域;引进、筛选、推广了“京9428”、“中优9507”、“烟农19”等多个优质高产小麦品种,2002年实现了以“京9428”为主栽品种的小麦品种第七次更新换代;开展保质栽培技术研究,提出并推广了“优质强筋小麦保优高产技术规程”,小麦商品品质得到显着提升;探索优质小麦产业化,研究提出商品小麦品质速测技术;整合构建了涵盖优质小麦生产和销售全过程的优质小麦质量保证体系。
三、生态高产优质阶段,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2004年~现在)
2004年以来,继续受结构调整、种植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仍呈减少趋势。全市小麦年均种植面积为82.2万亩,比第二阶段又下降了51.5万亩;平均单产332.4公斤,年均总产2.73亿公斤,较第二阶段分别下降5.9%和43.5%。针对面积、单产继续下降的问题,从2008年以来,北京市开展了小麦生态补贴和高产创建活动,2010年单产开始出现“止降缓升”的趋势。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小麦的生态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举办“小麦收获节”,发展农业休闲采摘,促进实施了40元/亩的小麦生态种植补贴。技术上先后开展了“小麦防尘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冬小麦防尘节水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北京市小麦调优栽培信息技术示范”、“小麦高效繁种综合技术科技入户工程”、“小麦高产创建工程”等科技项目,为保持小麦的生产功能,开发生态、生活功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期间重点推广了四项技术:一是与农机部门合作,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选出了3种适宜的小麦免耕播种机,建立了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解决了小麦保护性耕作群体不足、个体不壮、单产提高的技术难题。该项技术的应用比传统耕作降低扬尘59.8%,亩节约成本65元,2009年核心技术覆盖率达到92.7%,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整体基本实现保护性耕作的省市。二是为了建设“绿色奥运”和“绿色北京”,开展了以冬小麦为中心的裸露农田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了“农大3432”等7个节水品种,研究确定了抑尘效果最佳的播期和种植行向,为裸露农田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开展科技入户工程,遴选了956户小麦繁种农户,通过发放入户手册,组织技术培训,开展现场观摩,举办知识竞赛,专家入户指导,主推了9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和8项综合高产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小麦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四是开展小麦高产创建,创新小麦单产纪录水平。2008年~2012年,连续5年开展了生态小麦优质高产创建活动,推广了“农大211”、“轮选987”、“中麦175”等10个高产小麦品种,2011年实现了第八次品种更新换代,秆高降低10厘米,耐密、抗倒能力进一步增强,亩穗数达到55万/亩。推广了“精细播种、保苗越冬、因苗管理和一喷三防”等多项核心配套技术。4年累计建立高产示范方54.58万亩,亩增产97.4公斤,共增产5313.9公斤,亩增收204.5元,共增收1.12亿元,实现了高产高效,促进了小麦单产恢复。2011年房山窦店二分场沙志刚种植278.2亩“轮选987”小麦,实收亩产580.5公斤,刷新了京郊小麦单产纪录;2012年,该地块又种植3个小麦品种,其中83亩“良星99”实收亩产604.8公斤。顺义南彩镇东江头村的卢春泉种植1.95亩“农大211”高产攻关田,实收亩产610.1公斤,首次实现了北纬40度冬小麦亩产突破600公斤大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