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理财周报记者 张伟湘
9月4日,也许又是一个令香港基金经理和权证发行商难以忘怀的日子。
当天早盘,中国四大银行股之一,也是香港多只指数成分股的建设银行H股突然遭遇一笔高达20亿股的卖盘,每股成交价5.7港元,涉资约114亿港元。
刹那间,建设银行股价急挫,而权证市场占有率也急升至10.2%,取代了传统的腾讯控股、中国人寿和中国移动[微博],跃居市场交易量第二位。
事后证明,这笔天量的卖单确是美国银行所为。
9月3日纽约时段,美国银行曾宣布,将以每股5.63港元至5.81港元的价格,抛售手中仅存的建设银行H股。
事实上,通过自2009年开始的4次减持,美国银行已套现约2200亿港元,即使不加上每年的分红,美国银行投资建设银行的收益也超过1200亿港元。
请记住,这是2013年9月4日。
耐人寻味的是,在不少内地投资者有限的香港市场投资经历中,几乎每年都会遭遇一次或大或小的“股市地震”,而近几年发生的几率愈发频繁。
2012年6月,是摩根大通在香港市场上的抛售。截至当年5月27日,摩根大通已在除香港的外围市场抛售了价值250亿美元的股票。抛售或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进行,也选择了场内和场外的交易。除了必须披露的个别持仓较大的股票外,其实投资者并不能获得确切的摩根大通的仓位变动信息。
这次抛售的起因是摩根大通位于英国伦敦金融城的办公室进行了一项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交易的结局是巨亏。
而在2011年7月,是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的抛售。当时,淡马锡在一天之内就抛售了价值约200亿港元的中资银行股,其中中国银行51.88亿股,每股成交价3.63港元,建设银行15.02亿股,每股6.26港元。
其实,所有的抛售,都会为市场的交易者带来机会,即使是对风险控制能力要求最高的权证做市商,也能从市场的波动中赚取利润。
然而,笔者担忧的是抛售背后隐藏的市场趋势的变化。
毫无疑问,上述三次抛售的时机,都选择了市场相对炽热的时刻。就在一周前,香港恒生指数还在构筑一个明显的“头肩顶”,这种技术图形的潜台词是,市场有80%以上机会下跌。
但是,正如香港知名投资家石镜泉所说,谁都能预测到的下跌就不会跌了。果然,第二个交易日,恒指跳空高开。5天之后,港股已上升近千点。
炽热的交易气氛似乎重来。不少前期低迷的个股最近纷纷录得惊人的成交量和涨幅,例如中国远洋、中国铝业,最明显的还是保利协鑫这只“指标股”,它竟然冲破了半年波动形成的三重顶。
不过,笔者并不尽信美国银行对建设银行高管的回复。抛售前,建设银行曾派员与美国银行沟通,美国银行声称,抛售是因为美国实施了更严格的银行资本要求,换句话说,是美国银行缺钱。理由有二,一是银行股代表的金融资产目前的确仍处于高位,这是相对于其潜在的债务风险而言;二是新兴市场股票的价格,这是相对于其未来的收益而言。
总而言之,减持潮再次涌起,是明显的市场短期见顶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