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低市盈率陷阱
约翰•聂夫是著名的“低市盈率投资者”,1987年,花旗银行的业务和基本面出现问题,股价开始大幅下跌,市盈率已下降到7-8倍。“就在花旗的成长性减弱,并在投资者中失宠之际,温莎却毅然大力买进,但道路之坎坷却是始料不及”。买进花旗后,实际情况是每况愈下,温莎不断加仓,买进更多的股票,1991年,平均持股成本仍达到33美元/股,而当时的股价是14美元/股,只好又继续买进更多的股票,1991年底,股价下滑到8美元/股,继续买进。聂夫说:“我从没想过在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收益之前卖出这些股票。”坚守到1992年,花旗的盈利状况和股票价格终于明显回升,年底温莎基金获得盈利。然而,许多公司不会像花旗一样能够起死回生,更多的是继续恶化;投资这种公司,亏损就不可避免。
2007年金融危机,花旗银行再遭厄运。 2006年12月26日,花旗股价还在56美元,当年每股收益4.22美元,股息1.96美元,市盈率13倍,相当便宜。此时,花旗持股人心里十分踏实——花旗拥有世界顶尖的金融业务和品牌,德高望重的前财长罗伯特·鲁宾任执委会主席,桑迪·韦尔任CEO。然而,在金融危机面前,却没有人能挽救花旗的再次衰落:才过了28个月,花旗的股价就下跌到了1.5美元。此前,2007年11月,当花旗股价跌到30美元时,阿布扎比投资局认为股价严重超跌,价值严重低估,于是向花旗注入了7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短暂地提升了一下股价。但是,仅仅一年后,这笔投资的价值就已蒸发殆尽。在这场大灾难中,损失惨重的不仅仅是那些买了股票指望高分红的小散户,那些认定花旗股价已经很低从而非常安全的价值投资经理,还有那些确信花旗是一个无价的全球品牌的成长股投资人,也都没能逃脱厄运。谁能想到,这么一家伟大的金融机构,股价也会再次跌得如此决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