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电业的进阶之路(中)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舒颜
浏览:3348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舒颜 于 2013-7-19 11:21 编辑
五、
先说说京东方的故事。
N年前,京东方上了一条5代线。不管是当时,还是二年前,这类业务都可以被比喻为“进口国外的设备,进口国外的原材料,生产出国内的产品”,基本是不受人待见的。京东方长期亏损,也几乎是必然的。你想,规模不大,就一条线,首先没有什么规模效应;也没有地位,原材料商都不正眼看你;产品做出来,大牌不会用,只能低价卖给杂牌或白牌的终端。而市场竞争的对手,却要面对的是韩日台已经成型的巨头,同时关税仅仅5%。所以,说起那苦日子,眼泪……
后来,在08年初京东方上了成都4.5代线。第一条线大致是给显示器或笔记本做产品的,新一条就是给手机服务了。4.5代线投资很小,三十亿就可以了,产值也很小。后来在2011年扩产了50%。这时,局面仍然没有改观,报表上经营现金流经常都是负的。
接着上了合肥6代线。六代线可以做电视机屏幕了。这条线在09年4月份开工,第二年9月份投产,2011年中基本爬坡满产。合肥项目其实是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之后不久,也就是当年下半年,TCL就开始谋划上8.5代线项目。京东方自己,也紧接着在北京筹建8.5代线。这二条线一上,基本上为显示产业确立了一个趋势:全产业链终于发现,新增产能还是放在中国,对大家都有利。
8.5代线和4.5代线有多少差距呢?这么说吧,深天马有很多条线,但是加起来只有华星光电的一半。所以,买卖的大小很明显。可以说,从合肥线开始,中国面板业终于开启了“大买卖”生意时代。(备注,是规模的差别。代线按玻璃基板的尺寸来划分。)
但是到了2012年中报前,京东方的报表仍然是很难看的。中报亏损8个亿,营业收入96亿,经营现金流金额才一个亿,年报盈利只是因为非经常性项目的功劳。从历年财报,和各条产线投产结合起来看做个分析,会有些概念。第一条线,由于价格不断下跌,在09年,产值是60亿。第二年,是80亿,加上了成都项目。2011年,由于合肥线的贡献,增长到127亿。2012年,北京八代线爬坡和成都项目扩产,营收是257亿。今年一季度营收是80亿,预计年末大致是350亿强。
那为什么盈利那么困难呢?核心之处,我想依然在于“相关与支持产业”。因为面板业也有上游,从玻璃基板、液晶,到滤光片、偏光片、增亮膜等等,这些全部需要进口。而且上述部分材料有些还是寡头垄断的。你所有的材料需要进口,成品的关税仅有3%~5%,所以,与韩国台湾企业相比,国产化的成本优势与成品内销售价优势都不明显。初创时期,各项费用是明显的,你要进入大品牌的供应体系,认证需要时间和金钱。同时在品质口碑没有建立前,价格方面还得有所优惠。而大量的资本开支、折旧也是亚历山大,不断扩张导致人工的费用就不提了。最后还有不得不说的是,与面板的供给周期,也有相当关系。
看一张图:
以上分析表明,市场或媒体对以前京东方“越投越亏”或“六年五亏”等等的传统看法,其实是只看到了表面。这里有一些是产业客观因素存在的,本身企业杀出一条血路也会有个过程。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京东方的道路,是基于“公开市场、自由竞争”的,和一些纯政府示范性的、扶持项目或面子工程完全不一样。比如十年多前打造中国芯,试图用在电脑上,这种项目几乎没有市场意义。未来的中国芯,还不得靠展讯或海思这样的市场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