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四大背景的个人看法
(1)互联网电商颠覆了什么?
互联网电商到底颠覆了什么?这个命题很有意思,我觉得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而言,我个人感觉,互联网电商颠覆的不是商品交易这个核心,颠覆的是一种商品交易的行为方式,改变了很多人进行商品交易的方式方法,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企业打败了传统企业呢?个人感觉貌似也不能这么说?我们先看阿里模式,阿里巴巴理论上其实是平台模式,他只是让传统企业从线下走到了线上,让大量本来在路边开店的企业到网络上来开店,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对手关系,并不是电商跟商业企业的竞争关系,还是商品企业的竞争关系,确切的说,应该是线上的传统企业打败了线下的传统企业,核心,其实就成了互联网帮助传统企业打败传统企业,所以,他不是互联网企业打败传统企业。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阿里的电商颠覆的什么呢?不是商品,不是传统企业,而是交易方式和交易理念。而且越发现下去越好玩的事情是,线下越成熟的商品企业,在线化的成功率越高,如果说几年前还有一些个人,小卖家在淘宝开店成功的话,现在这个难度就大幅度下降了,因为大量的成熟企业都上线了。所以,电商其实颠覆的不是传统企业。这里面如果说有颠覆的话,那么电商颠覆的可能是原来的线下渠道商,电商拉平了中间链条,挤压了中间商的生存空间,让苏宁,国美这些原先的渠道商收到了极大的冲击。但不管怎么说,互联网电商本身并没有打败传统企业。
金融其实本质跟商品是一样的,金融的商品是什么呢,就是商品,无非这个商品带有风险特征。其他几乎是类似的。所以,这么理解的话,我个人感觉互联网对金融的冲击,也应该是在渠道层面,而不会在金融产品的生产领域里面。我们把金融定义为产品的时候,生产领域指的是什么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弄明白,金融是如何创造收益的。简单的理解,金融是靠发放贷款来赚利息的。或者投资企业来实现收益的。当我们找到一个好的项目的时候,准备给他借钱或者投资,需要用钱,这个时候要找钱,找钱的时候就是销售的时候了。我们销售的是一个金融标的物。带有收益的金融标的物。所以,所谓生产环节就是寻找标的物,然后准备投资或者借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金融最核心的过程。只有颠覆了这个过程,电商才能说颠覆了金融机构,如果无法实现这个环节的颠覆,那么其他领域的颠覆,对于金融机构的颠覆是毫无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包括银行在内的很多机构,都把销售行为都给外包出去了,只要金融机构能持续不断的找到好的金融标的物,创造好的收益,理论上是不缺资金的来源的。销售端几无利润可实现,除非什么呢。除非金融机构的产品异常同质化,才可能有销售的强势。
所以,按照互联网电商颠覆的其实是渠道商,而不是生产商的逻辑来看,互联网颠覆金融的逻辑基础就是不成立的,因为销售部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人说,那为什么那么多银行着急拉存款。其实这个问题反过来也一样,是不是银行来了存款就一定盈利呢?本质都是一样的,两者都很重要,但是从市场来看,更好的生产能力其实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市场不缺资金。
很多人推论说现在阿里具备了很好的渠道销售能力,所以进入生产领域是很简单的事情,这里面有很有意思的几个点,按照电商领域的说法,这个命题是不是可以理解说,阿里能卖出很多产品,是不是阿里去生产这些产品也很简单,显然是不成立的。当然很多人说我乱比喻,但是我到觉得介入金融只会比生产这些产品更难,如果阿里要进入生产方,切实的就面临很多问题。这里面就是我一直在阐述的点,就是阿里如何来实现他比现有的金融生产方有更好的优势,生产出更好的金融产品。生产跟销售毕竟是截然不同的事情。阿里其实自己也在致力于解答这个命题,现在他们找到的利器是大数据,至于大数据是否能解答这个命题,我们也拭目以待,但是这段论述,想说明的是,曾经颠覆过商品的互联网电商的逻辑是不适用于颠覆金融的逻辑的。
这里其实我顺带着提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余额宝的问题,其实余额宝就是典型的互联网金融销售环节,而非生产环节的特征,这个领域其实是阿里的优势,但是由于余额宝的生产方其实是天弘基金,最终是需要天弘基金来实现良好的收益,财能确保购买者的利益,阿里其实是被捆绑了的,这就是我一点都不觉得阿里做这种销售行为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的核心。因为一旦出现亏损,阿里损失的其实是信誉,而要确保不亏损,阿里则会付出更大的成本,而非传统的商品销售,投入是边际效应递增的行为。金融产品的销售行为,其实是销售越大,难度越高的行为。
而阿里如果要往前走到生产方去,自己做金融产品生产,我想阿里就明显脱离了平台的概念了,成为了金融产品生产方,那么问题就出来了,阿里的平台能否维系?这个问题有点拗口,我们简单理解是,如果你是生产一个变压电器的公司,而阿里也是生产类似的产品,那么我问你,会不会把产品放到阿里上去卖?我想只有傻瓜才会去这么做。阿里现在定义是个平台,所以大家会把东西都放到上面去卖。但是有一天阿里说,我不但要做平台,我还要做生产方,你们谁在我这里卖的好的东西,我就自己干。那行,估计所有的人都撤走了。留下来的都是垃圾,平台也就是失去了。其实,平台之所以是平台,是因为跟谁都没有利益冲突,所以大家愿意跟他玩,但是如果他也下海了,对不起,你一个人玩吧。我们走了。
所以现在很多人利用阿里平台的优势来支撑阿里金融的优势的说法,我觉得是很难同时存在的命题,阿里金融和阿里平台,只能二选一。同时存在必然又一个优势会被打破。很多人会说,那也只是说阿里希望打造的金融平台吧。金融产品不销售了,但是阿里有很多的商品平台,还是可以继续存在的,这个命题,很难解释,但是一个基本的判断,我感觉是阿里一旦成为了银行,支付宝就会岌岌可危。支付宝能让各家银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各家银行的杀伤力非常有限,各家银行不会对支付宝进行过多的抵触,但是如果有一天阿里自己成为银行之后,支付宝就失去了平台的价值,各家银行无论于公于私,切断跟支付宝的合作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你们见过工行里面用中行的交易系统的情况么?极少。就是这么个道理。
支付宝现在的支付体系的建设其实还是离不开银行的,最终落地还是在各家银行的银行卡上,所以很多人说余额宝抢夺了很多银行的客户资源,事实上这个是双刃剑。抢夺多了银行的客户,银行就不跟你玩了呗。支付宝说,不玩就不玩,那行,我自己开个银行。行,你开银行了啊,那我们都走光了吧,你自己玩吧。回到最后阿里银行成为了支付宝唯一挂钩的银行。事实上这个世界是讲究合作的时代,什么钱都想赚的公司,我估计很难成功。阿里的封闭性其实很差。是个问题。
(2)从金融的服务对象上来看,马云的二八说,其实很有意思,我国传统的金融模式是什么呢?其实是借屌丝的钱给高富帅用,然后高富帅赚钱了给屌丝们点利息,很难说谁剥削谁。高富帅是产品的生产方,屌丝的钱是销售的对象。所以,在销售环节马云跟传统的金融机构是没有区别的,全球过去的金融都是从屌丝里面拿钱借给高富帅的。都是服务于屌丝的。只是利息低的离谱,马云如果想改变这个情况,来搅局,只有两个玩法,第一个玩法,继续是玩借屌丝的钱给高富帅玩,但是给屌丝们更高的收益,显然这个玩法,我看是九死一生,不实际,因为高富帅都是精明人,有更便宜的屌丝们的钱可以借,干什么借你这么贵的?所以只有第二个玩法成立,就是借屌丝们的钱给屌丝们玩。这个就有意思了。过去的金融机构其实只给高富帅放贷款,所以只有20%的人借到了钱。而现在马云说,这不行,我要给让100%的人都能借到钱。很振奋人心的口号就出来了。那些从来没有借到过款子的人,估计做梦都会笑,有人在给他们谋划他们从没实现过的事情,阿里CTO王坚说,有人给他们写感谢信,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估计就是这么来的。这个想法靠谱不?
我们其实姑且不论阿里是否能解答我前面所说的一个核心问题,阿里在技术上能否实现80%的屌丝们还款能力的评价的问题。我们先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贷款是需要支付成本的,理论上一个人获得贷款必然是要建立在使用了这笔资金能有更高的收益才可能进行贷款的需求,事实上,现在的金融体系里碰到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大量的资金在寻求合适的贷款需求。而恰恰不是马云所说的80%的人贷不到款。如果无法产生更高的收益,傻瓜才会去贷款,就是这个现实。
其次,从贷款还款能力上来看,能贷款并进行良好归还的能力的人,在社会中也是少部分的,不可能人人都创业成功,也不可能人人都能有很好的贷款的自我安排。这个有时候也不是单单能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马云说,银行只会嫌贫爱富,不会雪中送炭。事实上,这个就是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就是要让资金安全的实现转移。
所谓嫌贫爱富,是由于金融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实践中的确富人的还款意愿和借款需求都比穷人要更多。所以,互联网从这个逻辑上看,只有解答两个命题才有可能挑战这个80%之说。就是互联网让穷人的借款需求大幅度上升的同时而且能很大程度的降低违约率。任何一个命题不解决,所谓的二八说都是空谈。所谓的为更多人群服务就是个伪命题,谁做谁死。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了这样的互联网手段了么?我觉得技术手段,还好解释,至少还有个大数据在撑场面,但是大数据是无法改变人的贷款需求特性的。不要贷款的人不会因为有大数据就去贷款了,过去传统金融机构用屌丝的钱借给高富帅做生意的基础是什么呢?是屌丝的机会没有高富帅多。只能让渡资金所有权给高富帅,所以屌丝多的是金融服务需求,而高富帅则多的是金融需求。 这里扯淡一点大数据,我自己感觉大数据已经很快即将就要成为跟小姐,同志一样的贬义词了,谈的太多,而且都是空洞的理论,实践,落地的资料少之又少,过于务虚了,大数据到底有多少,现在也没人说的出来,我看过一些美国人自己写的大数据的文章,都对大数据也没如同国人那般的热血沸腾,他们更强调是数据背后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认为数据背后的处理能力,其实是需要极强的经验性判断作为基础的,现在很多人说银行干电商没基因,其实互联网干金融又何尝一定有基因呢?数据是冷冰冰的,如何变成有思维特性的东西,依靠的还是大量的金融实践,而不是在线时间。
我在微博上说过一段话,信息充分,其实是个伪命题,大数据恰恰只能证明信息会很充分,但是却替代不了对信息的充分判断,因为大数据的很多时候是只求相关,不求因果,他更多是事务特征的一个反映,而不求理解两者相关的原因。但是事实上理解同一段信息,其实在接受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经历的人来看,信息是充分了,但是结论却是完全相反的。信息充分是不可能实现的,这里面还有专业能力的对称,以及自身资源的对称在里面。所以我很难认同大数据能在金融核心领域能做多大的提升,虽然我也认为,对于效率的提升有意义。
(3)我们谈任何技术性的东西,会否对行业带来变革,那是必然以及肯定的,蒸汽机带来了工业革命,电的发明直接带来了电气化时代。但是我们不能不认同的一点是,任何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带来的革命其实是有普遍性的特征的。是所有在此基础上是普遍群体都是收益的,即使大数据是项突破性的技术,那么带来的命题其实是金融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享受到了大数据的优势,有人说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是王者。姑且抛开我前面说的数据获取容易,分析难的命题,我们就单说数据的掌握,金融企业的数据一定就少于互联网企业么?很多人都在说阿里的大数据,阿里的大数据,到底是什么数据?排他性的数据,就是淘宝的交易记录。而淘宝的交易记录的所带来的有效需求能有多少?能否就形成判断有了淘宝的交易记录就可以脚踹银行,拳打券商了?淘宝的交易记录很有价值,但是远远不够。商品流通领域的有效贷款需求是有限的,人数再多,也形成不了多少有意义的需求,而且光交易记录的判断也根本不符合大数据的现实定义。认为有了淘宝的交易记录,就可以打败银行的人只能是个笑话。
其实,技术对于金融领域的竞争,我个人感觉还是相对有限的,金融的稳定,更多还是跟国家的一系列金融制度安排相关的,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以后,获得的监管跟现有的传统金融机构是一致的,而这个时候两者之间的竞争,就处于一个效率和运营的竞争,以及核心资本的竞争,从全球这么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的屌丝逆袭的可能性其实是很小的,资本雄厚就是资本雄厚,深厚的历史沉淀,经验累积,以及丰富的网点资源,乃至战略布局都是经过大量的时间沉淀和累积出来的。指望一种技术获得突破性的进步,然后超越这些,基本上是天方夜谭。一方面的金融技术的可复制性也相对较强,而且大行有更充分的资源进行技术复制,另外一方面,也跟技术运用的相对谨慎也是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技术看上去很好,但是金融对风险的极度厌恶和排斥,使得金融在技术运用上会异常谨慎。而由于金融对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只要互联网进入了金融领域,在技术的运用上,其实也一样会受到监管的重视,要突破金融监管进行技术革新的可能性也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