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竞争力锐化的企业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清修
浏览:3170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研究与统计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其知识的渊博与广泛(这似乎有悖于我们的传统观念),而在于知识是否锐化。举例:体育明星、演艺明星或高级厨师等,都未必具备比常人更广博的知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成功,因为他们在某个专项做到了极致。结论是,人的成功与其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达到的高度有关,而与知识广博没有必然联系。
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企业,并可以指导我们的投资工作。
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欲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擅长的领域,专注,将企业的竞争力不断锐化,从而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我们多去关注那些专注于挖一口井的企业,比如科大讯飞(行情 消息 资金)专注于语音业务、茅台专注酿酒、恒瑞专注于医药工业、天士力(行情 消息 资金)专注于中药的现代化。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自身的战略定位与坚守中,已经得到不断的强化。如果产业方向没有问题(请注意,这一点也非常重要),那么这种专注一定会有持续的回报,甚至给投资者带来惊喜,因为他们的竞争力在锐化。竞争力锐化,形象地说明了企业将资源集中于某个专注的焦点,如钻头一样,不断地深入。
而另一些企业,在规模不大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总是妄图四面出击,对自身的竞争优势与规模缺乏实际的评估,屡屡陷入不断再融资的怪圈,对投资者伤害很大,企业缺乏独到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多元化的扁平战略中不断钝化----这与竞争力锐化的目标背道而驰。在A股市场中,竞争力钝化的实例远远多于锐化的实例。
需要甄别的是,竞争力锐化并非简单扩大规模。我们常常看到企业的远大规划——做国内最大的XX,最大仅仅是规模而已,并非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缺乏高附加值的规模扩张恰恰为巨亏埋下隐患。所以说,竞争力锐化与规模无关,喜诗糖果的规模在经营过程中并未无度扩张,但这并不影响其高盈利与高回报。很大程度上,小而美的企业更能获得投资者的钟情。当然,有些行业本身需要规模来支撑,需要规模来摊薄成本,不能一概而论。
A股上市公司除了一些央企与金融股外,其他企业的规模并不大,并不具备多元化经营的实力与前提(而且规模较大的央企与银行保险企业恰恰是专注于某个行业)。我们暂时回避那些想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的企业,这些年来,投资者已经被他们的“远大理想”坑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