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是狮子,再融资是老虎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niu519
浏览:12511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niu519 于 2013-4-18 08:33 编辑
A股市场对IPO的关注正超出以往。如果仅从我国融资格局分析,很难理解这一点。2012年中国社会融资15.76万亿元,其中贷款和企业债券分别占52.1%和14.3%,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仅占1.6%。
但是,沪深两市2500家上市公司、1.7亿个A股账户数,又昭示着A股影响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复杂的利益主体渗入到IPO的链条之中,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上述种种,无不关乎中国A股IPO的未来走向。
新股首发(IPO)核查棋到中局,核查结果将会如何?针对IPO的发审会何时重启?新一轮新股发行改革去向何方?种种悬念燃起外界的极大关注。
我国IPO制度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和挑战,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处于风口浪尖?下面我们从短期、中期、长期的角度试加分析。
我国IPO市场面临9个主要问题,从时间维度分析,9个问题可划分为3个短期问题、4个中期问题、2个长期问题。本次IPO暂缓以及财务核查、分流,针对的是短期问题,要解决问题本身,需要均衡考虑长、中、短期的各种问题。
短期问题
一、IPO堰塞湖
自去年10月10日起,证监会暂缓了新股IPO的审批,近几个月来,新股实际已经停发。但与此同时,拟上市公司的IPO申请却有增无减,在本次IPO财务核查启动时,在审企业达到882家,这是我国A股市场有史以来最庞大的IPO堰塞湖。
882家企业是什么概念?以平均融资额较低的2012年为参考,这一年A股IPO上市企业154家,融资103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约6.69亿元。这意味着,假设882家待审企业全部过会,将从A股市场抽血约5900亿元,考虑二级市场溢价因素,抽血将更多。
财务核查、市场分流、严刑峻法,都是解决IPO堰塞湖的方法。但堰塞湖问题深究,在于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平台对接工具过于单一,想融资、变现的企业过多,资本平台IPO一家独大,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势必造成堵塞,这才是中国IPO改革的根本难题。
二、新股变脸速度加快
随着2012年年报的陆续披露。去年新上市公司业绩的严重下滑情况逐步浮出水面。数据显示,已经公布业绩的115家去年IPO的公司中,34家业绩同比下滑,占比接近三成。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部分企业和中介机构明知道业绩下滑,在上市前不做任何披露。利润造假行为更为恶劣,举例说,绿大地的销售客户都是本公司员工,甚至留的都是员工手机号码;还有的企业所用同一用途公章上报材料(行情专区),居然出现了圆形、方形两种形状。
新股上市变脸,信披不当,甚至出现财务造假,损害的是市场的公平和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如果说过去我国不少A股公司存在“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亏损”的现象,随着上市群体的扩大,一些公司变脸的速度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严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正是本轮IPO财务核查的重要指向。
三、A股市场积弱
A股已成成惊弓之鸟。
经历过1996年的牛市,随后是1997、1998年的深度回调;经历过1999年的5.19行情,随后却是极度深寒的2002年~2005年;在股改及世界经济周期影响下,2006年~2007年,A股走势波澜壮阔,[istock]上证指数(行情 消息 资金)[/istock]更达到6124的历史高点,而后的低迷如此漫长,如今[istock]上证指数(行情 消息 资金)[/istock]只是在2200点上下徘徊,高点已成往事。
A股近期走势难言乐观。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此次GDP增长表现低于市场预期,给股市反弹增加了不确定性。从已发布的2012年年报及今年一季报来看,钢铁(行情专区)、水泥、机械(行情专区)制造、有色金属(行情 专区)等周期性行业,短期内难有起色。
IPO何时启动?如何启动?正牵动着市场神经——市场担心的是,IPO堰塞湖一旦泄洪对市场的压力。尤其是一些大企业的IPO,动辄数十、上百亿元融资规模,对资金面构成沉重压力。
中期问题
中国A股IPO市场可归纳出4个中期问题。
首先,A股走势与经济走势出现背离,难以成为经济的晴雨表;其次,企业与机构有着合谋冲动,因而导致粉饰报表、虚假上市现象屡禁不绝;第三,中国PE现行阶段暴露出的问题较为明显,在A股市场,一面是PE的暴富,另一面却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大面积亏损;第四,各级政府力量的介入对IPO市场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A股为何难成经济晴雨表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的资本市场表现往往与其经济增长呈正相关,逻辑在于上市公司构成的经济主体活跃于各个经济的层面,经济冷暖较大程度会体现到上市公司业绩本身。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股市表现却与GDP背离。
A股难成经济晴雨表,有外因也有内因。回到IPO制度本身,本次IPO核查是防止一些不良企业上市,而硬币的反面,需要考虑两方面问题。
其一,如何鼓励优秀的实体企业选择A股上市。好的上市资源是稀缺的,也是境内外各个市场渴望引进的,能否改革一些制度、放宽一些条件,甚至开设绿色通道,让那些能够代表未来经济发展、能够引领行业标准的优秀企业有足够动力选择A股上市?
其二,创业板(行情股吧买卖点)的开设,为我国资本市场与新兴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如何利用A股市场,培养未来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这意味着在IPO审批取向上,应更关注企业的整体价值、创新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更加强化信披和风险揭示。将更多的判断交给市场,交给投资者,让市场筛选企业。
二、企业与机构的合谋冲动
我国目前有保荐机构近80家、具备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40多家,具备证券资格的律师事务所更达到数百家。这些中介机构存在的意义,是作为拟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一道看门人,通过尽职调查,对项目把关和风险判断,保证项目的真实、准确,对企业负责,对市场负责。
但保荐制度发展至今,部分保荐机构、会计师、律师反而成了拟上市公司的“包装顾问”。个别中介机构通过种种手段,掩饰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对法律纠纷、业绩下滑隐瞒不报,甚至默许和配合拟上市公司造假,进而达到提高发行价、造假上市的后果。
包装上市、拉高发行价,对于拟上市公司和保荐机构的诱惑可想而知:一单IPO轻松募集几十亿资金,超募更可给保荐机构带来每单数千万元的回报,如此利益机制下,如何强化对上市主体和中介机构的约束?
美国市场或可提供有益借鉴。2001年安然事件后,美国启动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在签署该法案的新闻发布会上,小布什称,“这是自罗斯福总统以来美国商业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法案”。其核心在于对上市公司高管和中介机构的强硬制约。根据该法案,公司高管须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宣誓,提供不实财务报告将获10年或20年的刑事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如果销毁审计档案,最高可判10年监禁。
三、无所不在的PE
通过自身的市场化运作、竞争,获得私募股权投资(PE)项目,进而扶持项目上市、退出,本身无可厚非,但通过近几年来的运作观察,中国的PE在现行阶段暴露出的问题较为明显。
其一,对PE阶段是否涉及利益输送很难监控,权钱交易的质疑一直存在。而IPO上市后巨大的溢价空间,让PE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这与二级市场近年来的萎靡相对应,使得外界争议更大。
其二,近年来,出现了个别保荐机构、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自己运作的拟上市公司中隐形入股,即PE腐败现象。
四、各级政府力量的介入
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各级政府对于IPO的介入也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A股市场特别是中小板(行情股吧买卖点)、创业板的快速扩容,企业上市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效应越发明显,资金、就业、税收,无一不是地方政府看中的核心资源。
出于地方利益,政府对上市公司进行奖励无可厚非,但要警惕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配合企业上市,在工商、税务、土地等诸多方面提供全面合作,各地的法制环境、对证券法规的理解程度不同,这为个别公司造假、包装上市提供了可能性。
长期问题
长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我国IPO审批应实行核准制还是注册制?从国内发展状况和国外经验来看,核准制是我国现阶段的现实选择;第二,投资者不成熟、做空机制匮乏,也困扰A股市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核准制还是注册制
核准制还是注册制?这是一直以来困扰我国IPO审批改革的核心话题。
我国IPO审批实行的是核准制,而从世界各国经验看,新股发行在多数国家实行注册制,监管者只负责信披的充分和准确性,发行时间、地点、数量、价格都由企业和投资者决定,企业质量由投资者自己判断。
核准制的问题在于审批漫长、规则繁复,以及背负的隐性担保,新股一旦通过审批,外界倾向于认定这是一家好公司,无需担心发行不出去。而当公司出现问题时,这种经济担保并不存在。
从历史形成条件以及后续发展看,A股处于“新兴+转轨”的特定发展阶段,发行审核体制也必然是随着经济发展、法治完善、市场主体成熟而不断加以改进,核准制是我国现阶段的现实选择。
从国外操作看,注册制也并不等于不进行审核,SOX法案的出台,本身就标志着美国证券法律根本思想的转变:从披露转向实质性管制。与国内相比,美国证监会的审核在某些方面更严更细。
例如美国证监会可以在一轮审核意见中提出一两百个问题,反复提出十几轮意见也不少见。美国证监会也要给出批文,即宣布注册表生效的文件,否则承销商不能签署承销协议。
而从国内监管来看,已在陆续完善相关规则,例如以提高信披质量为中心,完善首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中介机构责任,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招股说明书提供更多细节,鼓励律师独立写作和核查招股说明书的内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