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产们——现实理解系列之二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舒颜
浏览:3862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
前一篇提及了多行业的劳工。服务类,以必胜客提供的时薪来计算,一个女服务业每天工作十小时,每小时10元,每个月工作30天,月薪是3000元。如果正常工作8小时,每个月工作23天或26天,就2000元上下,刚好是克莉丝汀的不同班次营业员的收入级别。京东快递员的劳动强度更大、劳动环境更差,再考虑男性劳力工资要稍高一些,综合起来上浮50%,就到4500元,刚好是京东快递的月工资。所以,必胜客的时薪,对服务业来说,甚至对整体的劳工薪酬,有一定衡量比较参考价值。
家电维修,在我看来算是技术类别了,月薪也高不少,但是如果分解成时薪,则似乎优势不明显,无论是海尔冰箱、华帝还是欧派,时薪仍然在20元以内,在15元左右。如果一个人的薪资,主要来自于超额的体力或时间,那么也同时意味着他将付出其他方面的各种成本:家庭生活、子女教育、身体健康等等。
我这一篇来说说中产们。中国似乎没有中产的标准。徐贲说:中产阶级的职业一般具有“独立、变化,与人或信息打交道”等特征,而劳动者的工作则“被严格监督,机械重复”。但在中国,这样的特征似乎不是太匹配:很多基层公务员,职业实际上“被严格监督,机械重复”(女公务员屡屡曝光被潜规则,说明她们的生存状况其实很差);而很多垄断企业的劳工,待遇方面却很优越;甚至于,“同工”仅仅编制原因,就完全不“同酬”。
不说是“身体自由、财务自由、心灵自由”么?那么我想,被称为中产,应该至少具备有一定程度的这三大要素吧?尤其财务项。所以,我先简单按薪资收入情况做一个粗略的标准,作为中产的参考底线——由于劳工的工资普遍在20元以下,那么中产就按时薪在20元以上衡量吧,考虑现实因素,再稍微严格一点:
1、扣除居住成本后,时薪在20元以上(已含其他现金类福利,如年终奖金);
2、同时拥有市民的公共服务,如医保、养老、子女教育等等权利;
3、这个标准是以宁波的情况测算的,其他地区可以相应上下浮动(包括以下内容)。
这意味着,我本文提及的中产是一个周工作40小时的人,其月收入超过3500元,同时拥有住房和市民待遇。以我的定义,基本上和前一篇的劳工群体拉开了明显的差距,最少也有50%之多,所以应该说是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的。
把这批人按家庭年收入再粗略地区分一下:
1、7~10万。如果女方的工作是百货营业员、公司出纳、医院无编制护士(政府岗位中其他无编制的情况也类似)、办公室文员等等,男方的工作是单位司机、普通技工、一般管理职位或从事各类服务业,那么家庭收入大致是这个数字。
相比与前述劳工,他们最大的优势大致是“本地人”,有着父母的支持,搞定从买房、养小孩到一日三餐。从此意义讲,如果不是本地人,看不出进城或移民去当一个初级中产,有什么特别大的现实意义。换言之,即便是我定义的初级中产,在现实消费条件下,没有了父母的支持,可能会被惨遭“降格”到劳工群体去。
2、10~20万。
如果职业是会计师、工程师、建造师、营销、程序员、培训师等等,只要一定能力,即使没有编制;或者单位是电力石油银行政府医院学校报社电视台,只要有编制,即使没有能力——就可以是这一类中产了。大学毕业数年后,无论在企业还是在“单位”,只要是双职工家庭,都大致在可以呆在这个区间,命好单位就好的或能力稍强的家庭在区间上限,甚至略有突破;否则就会在区间下限,如果家庭中一个境遇稍好些,另一个属于前一个群体,那么合起来也可能在区间下限。一般来说,后者同样也普遍受到父母的照顾,从买房、养小孩到一日三餐,还甚至包括汽车,虽然经济上已经独立很多。前者群体中则有大量的统计上属于高素质的外来移民。
在特色国情下,由于“单位”的存在,这一区间和前一个群体的主要区别,可能是因了教育水平这一先决条件的差异。这个先决条件,早早地从工作就业之初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方面,依赖市场的某些职业会稍好一些。
这一区间有一个新的趋势,是开始有更多的主动“失业”:如果父母不在身边,或已经年老,或父母条件过好,当小孩出生以后,女方开始考虑是否以照顾家庭为主。假设她的工资,和请保姆、交通费用(买车)、职场支出费用(服装、美容以及其他)的加总还不如,那么照顾家庭似乎是更好的选择。当小孩长大后,再另谋出路。这样的气象,是一种社会进步么?或许是一种实力或信心的宣示。
3、20~50万。他们是职业精英了,其中必然有一个在管理、技术或营销方面有出色表现者。也有可能双方都身处好单位,比如银行之类。这一类的占比无疑较低,或许有10%。
总体来说,中产们合计贡献了绝大多数的消费,尤其是可选消费。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应该是中产里的绝对主流,尤其是第二群体。如果你住在一个还不错的较大规模的小区(比如30万平方米)里,你去转悠一圈,把汽车看一遍,会发现邻居们的车,虽然偶尔也有高级车,但比例顶多略过20%,一般来说,60%以上会是中挡车,另还有一二成的经济型车。如果这个还不错的小区,建成已经快10年,车位配套比例大致是0.6或略高,那么很可能现在已经拥堵不堪。实际上,你早就发现楼道里几乎每户人家都有汽车,其中还有几户已有第二辆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