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骗子”同行——读《财务诡计》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伟大的转折
浏览:2851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有一则狼与骗子的笑话,其中的一个版本是这样讲的。有一只失恋的狼到处觅食,听到屋里有女人在训孩子:再哭就把你扔出去喂狼!孩子哭了一夜,狼在门外痴痴等至天亮,含泪长叹一声:骗子,女人全是骗子!
这则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不该听到的话不要听,特别是没对你说的话;二是骗子不一定是坏人,也可能是妈妈。
有了这两点认识,再读《财务诡计》一书,就能够避开两种思维陷阱。一是公司在年报里所讲所列示的,是公司管理层想向投资者表达的,其背后有自身的种种考虑与目的,但是投资者也可以独自从披露与常识中认知与理解,并保持“你所听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的警惕。二是“骗子”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上市公司骗术,可理解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按既定规则(公认会计准则)出牌,于是,投资者会减少些愤怒不平的负面心理,减少对错、好坏等判断,减少正能量消耗,这至少对个人健康有益。
那么,面对股市上的“财务骗子”,该何去何从呢?按投资理念的不同,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是彻底回避,人之精力有限,交好友喝好酒,远离骗子;二是持续关注,等待“骗子”成为共识并被人人喊打,进而股价跌得连他妈都不认识了的时候,抄底以待反弹或反转获利;三是拥抱骗子,认为风雨过后是彩虹,浪子回头金不换。
但是,不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对骗子与骗术有必要的认知与辨别,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实与未来的展望,从而支持投资决策,尤其是对于后两种处理方式。
这时,《财务诡计》一书的价值就充分体现了,书中介绍了几大类数十种财务方面的骗术,涵盖了包括安然、世通等诸多著名的骗子,尽管对这些骗子“榜样”的具体介绍并不特别系统、全面与深入。
书中,对“在买方正式接受产品之前就记录为收入”部分印象深刻,一方面是这种收入确认有很大的运作空间,有时甚至是合理合规的;另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本身的商业模式就注定成为这种情况,成为可能成为骗子的非骗子。
比如公司客户并非最终消费者的情况,这时经销渠道就成为一个黑箱——既可成也可败并可被运用的黑箱。具体的情况有服装品牌公司的渠道库存(香港体育股已受累),有白酒行业的经销商囤积与库存(国内投资者正忧愁),等等。
于是,对于谨慎的投资者,在考查上市公司过程中,对此类销售模式需要投入更大的关注与研究。同时,可留意几个方面,一是客户集中度情况(从中也可能发现真正的骗子);二是行业整体渠道与库存情况;三是其他同行业上市公司情况。当然,还需要留意书中提到的应收账款及周转率等方面的异常变化情况。
其实,《财务诡计》一书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读,就是具体考查书中提到的“骗子”公司的股价表现,来计算其收益率情况,抑或可称为衡量一下“骗子的价值”。尽管时光匆匆,还是粗略验证了一下,除了个别消失了的上市公司,其他公司大多收益率平平,但亦有个别闪光的、收益率可观的公司——比如星巴克。总体感觉骗子公司组合可能跑不过大盘(美股),不过,只是感觉,尚需进一步验证与总结。
当然,星巴克的“骗术”并非罪不可赦,其属于书中所讲的“提供那些夸大业绩的误导性指标”的类型,具体是与收购所带来的同店销售指标相关,这属于自愿披露的内容,后来公司就不再披露同店销售额指标了。当然,国内大多零售企业根本就没披露过这种经营指标,或者是太过于前瞻,可能一秒钟走完了人家几十年的公司发展与信息披露的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