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三字经(第二篇:孟母三迁)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小散心态
浏览:30259
回复:1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三字经第一篇写完后,第二篇迟迟未动笔,孩子的启蒙读物,写给大人看,自己想想都觉得太容易叫人不以为然。春节期间和很多朋友聊天,聊起了每个中年人都关心的话题,例如婚姻,家庭。发现其实很多人都面临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三字经虽然浅显,可是不觉中却蕴含了很多生活的道理。我想,也许我们面临的难题,我们的古典文字或许真的能够给一些启示。于是今天开始写三字经的第二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短短十二个字,提到了圣人,一门重要学科,和中国的文化结构。有时候真的不得不佩服古文的高度涵盖性。
孟子,是中国儒教的亚圣。如果说孔子是儒学的开门人,那孟子就是修建门前庭径的人。没有庭径,人们仍将不得其门而入。孟子,成为亚圣,离不开三字经里提到的孟母。这位平凡的女性,洞察了中国哲学的天机,改造了也许是个吹鼓手孟子的命运。
孟母三迁,是个比较有名的典故,故事是这样的:
孟子幼年丧父,一直由母亲带着。先开始因为经济拘束,住在郊外。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些管殡仪的人家,孟子每天出去玩,很快的学会了丧葬礼仪,学会了唱丧歌。孟母一看这种情况觉得不行,孩子长大了顶多能成一个丧葬手,必须搬家。
于是很快的搬到了集市边上,孟子智商非常高,搬到集市边上没多长时间,就学会了讨价还价,买卖东西的一套。要是放现在,父母开心死了,因为孩子有经商头脑。但是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孟母也并不希望孩子成为商人。于是再一次的做出决定,继续搬家。
这次搬家搬到了学馆旁边,每天往来进出的都是读书人,斯文有礼。每日的咏读声也不绝于耳。没多久,孟子待人接物也变的彬彬有礼。孟母大喜,说,这才是我儿子需要生活的地方。于是在学馆边定居了下来。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但是里面却蕴含了很深的道理。易经中认为,一个人的一生由五种成分来决定,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这个故事突出的就是风水对人的影响。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来风水,就一定认为是封建糟泊,糊弄人的东西。其实古代的风水是一门很大的学科,虽然务虚的东西多。但是却十分科学。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就看的十分清楚。
先来看看大风水,全国各省的水土,地理位置不同,造成各省人性格差异很大。例如河南人,在全国口碑都不好。河南人的性格形成,有其成因。河南在中国中央,东低西高,气候适合动植物以及人的生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时期,河南经常会被各路军阀轮流占据。最苦的,自然是河南人民。每路军阀占据了河南,自然会一堆承诺完后收各种捐税。收了粮饷每几天,另一路军阀又打过来,不交钱,就烧杀抢掠。天灾,那次也没放过了河南。但是河南,又确实适合农产品生长,只要挺过这阵子,过一年又能丰衣足食。
这数千年的天灾人祸下来,就形成了河南人典型的风土人情。说话不诚实,因为常被骗,对人有戒备心理,自然要用谎言来保护自己;目光短浅,基本不会想着三年后我能攒多少钱,买多少地,眼下的便宜就得占,因为没准半年后就又被军阀抢了,皇帝征了。但是河南人能忍耐,能吃苦的特点也一样和这数千年的经历相关。生存能力超强的河南人,其实是真正典型的中国人。
再到小的风水,也依然不同。一条胡同,东头是学府,天天朗朗读书声,孩子耳染目濡,刻苦重学的习惯形成很自然。胡同的另一头是集市,天天熙熙攘攘,精打细算。孩子精明,伶俐的特点形成也是很自然的。
再到更小的风水,朝阳的房间,日日有阳光,人的心情自然开朗愉快。阳光调节体内各种必需元素,身体状况也肯定不一样。东西向的房间,燥热的阳光,晨起的太阳,对人的影响自然也不尽相同。三五天,一个月可能影响不大。但是数年下来,对人的性格和思想,必然会形成很大的影响。而一个人的命运,很大一部分是由自己的性格,习惯决定的。
再到房间的布局,朝厕所的卧室门,风水的忌讳。都不用想,天天厕所味飘到卧室,能有好心情么。老公大大完了,老婆闻臭味,时间长了夫妻关系必然受影响。类似等等的细节,其实长期下来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容小视。
风水决定命运,孟母三迁应该是第一个实际案例吧。
孟母带着孟子搬家后,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孟子那会还是个顽童,性子终是贪玩。上学的枯燥让孟子逐渐厌学逃课。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在某天孟子逃学回家后,孟母把孟子喊到织布机前,大力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摔断。孟子吓坏了,因为织布是母子俩唯一的生计,没了梭子,不能织布,母子俩就只能饿死。
孟母说:织布机还在,机子上的经线(竖着的丝线)还没有变。但是没有了梭子,纬线(横着的丝线,需要用梭子穿织进去)就不能穿进去。这些丝线,都成了废物。
你上学,学到的古代的经典,给你了很多大道理,你就以为你什么都懂了,不需要学了,逃课,贪玩,现在老师讲的细节应用你一点都听不进去。学习很枯燥,但是学习不能只学大道理,你得掌握老师现在讲的所有的繁复的知识,还要用生活的梭子和那些道理穿织在一起,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否则就和母亲织布机上的布一样,看起来整齐,没有了梭子,都是废物。母亲不希望你成为夸夸其谈的书生,希望你能沉下心来,成为一个真正有自己思想有用的人。
孟子听了幡然悔悟,从此沉心学习。最终将儒家的经典应用到实际做人和管理中,给儒家的学说插上了翅膀。在中国思想史上,驳倒了墨家学说和杨朱学说,使儒学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
上面的故事加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和传说不同。父母教育孩子,如果没有充足的理论依据,砸了自己的吃饭家伙孩子好像没道理幡然悔悟,所以加了些想象。
横纹的丝线是经,在织布的时候,通常的不动的。在我们学习的内容中,不能够被推翻的东西也称之为经。这些不能够被推翻的经典,其实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我们平常所谓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尽管有诗词,历史。但是里面蕴含的道理,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融入到我们的骨髓里。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模式,无不带有经典的影子,道德观的评价,无不是以经典为依据的。甚至到后世文化的发展,也根本不可能摆脱经典的核心。当然,西方人也有自己的文化经典,但是经典不同,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大是不同。
我们现在所谓的科学,其实都是围绕着东西方文化的经衍生出来的科目。其中的优劣,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中国在2500年的世界历史中,大多数时候都是第一帝国,我们的文化不容妄自菲薄。西方的科学虽然近400年爆炸式的勃发,但是情深不寿强极则辱,未来会怎样,只能让时间来验证。
作为一个人来说,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人的经。知识,待人接物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纬。有经无纬,只能夸夸其谈。有纬无经,为人无底线,无标准,近乎行尸走肉。
同样,在股市中的技巧,理念为经,技巧为纬。有经无纬,理论一堆,但是没实战价值。有纬无经,技巧一堆,但是不明大势,操作无度,金尽人亡只是迟早的事儿。
有关三字经的一句话,今天就先写到这里。再酝酿下一篇的内容,成熟继续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