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投资碎片(一):标准与选择——方法论之殇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kongshan
浏览:15001
回复: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2年的投资碎片(一):标准与选择——方法论之殇——“不论意图如何高尚,我们认为只有结果才是检验的标准。”
■标准与选择——方法论之殇
标准与选择间的博弈似是永恒的主题——基准利率?“相机抉择”还是“泰勒法则”?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标准对应着确定性和稳定静态,而选择对应着不确定性、风险与波动。在投资领域中,问题无外乎:你的选择(行动)基于什么样的分析?你的分析(认知)又基于什么样的标准?当你的分析系统奠基以后,你的行为会否偏离你的分析?(知行不合一)
交易时——一些选择基于技术分析,另一些则基于基本面。而分析时,一些基于历史对比;另一些的视角则更为演进——这两者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只是先验、经验成分各有多少?这很难回答。
对于分析而言,我是更为偏好演进的视角的,所以《关于美元的预测》以及《美元的分析逻辑》两篇文章,现在看来,实在有些背离我的本性——这也是我为什么对历史基据的分析越来越迷茫的催化剂。元妃发给我的文章,更是让我受困这种心里矛盾,这种矛盾也许源于自身意识形态对演进视角和动态视角的偏好和认定,而排斥了投资分析的那种“标准化”的进程和体系。这样的心理矛盾投射到了我的工作和分析成果之上——当我被要求制定一个宏观研究框架和黄金的分析框架的时候我感到很困扰。当然,我也因此因祸得福,对未来的无知和对过去的怀疑促使我今年的总交易额只占到了净值的50%。当你什么都无法弄明白的时候,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传统的分析方法,我有许多疑问,当我们鲁莽地在拿历史对比各个国家的行业发展进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考虑各国禀赋的差异?有没有考虑中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户籍制度、国企本位、不开放的资本项目、带着枷锁的人民币,这些东西可比吗?
当我们在分析估值和增速的时候,行业平均PE真的有意义吗?估值国际化真的是大势所趋吗?汽车15倍的时候我给最悲观下限是8倍,今年最低摸了6倍。拿历史最低PE做底部,难道真的不是刻舟求剑吗?
当我们把投资者的意图投射到黄金之上的时候,避险也好,保值也好,商品性也好货币性也好,这种割裂和分类真的有必要吗?人对黄金的需求必然是稳定的吗?毫不犹豫地揣测他人的意图并投射到可以感知的物理性之上,这是自负还是试错呢?
我想,判断一种分析标准和分析体系的优劣之核心,在于这个体系和标准是否是“拥抱变化”的。如果是动态的,那这标准就变成了动态的选择集,而集当中的构成就是一个个行为选择节点,从而串联起了你的投资历程。从重视预测转变为重视预期,从重视对错转变为重视试错。不过这样一来,标准的意义又何在呢?也许投资分析和交易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静态的标准,而一个可变的动态标准是否就是索罗斯所谓之主客双向呢?你的标准影响的你的选择,你的选择又反过来影响你的标准。从而使得两者不断优化。
怀疑并敬畏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