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防守反击 1940年3月,林彪接替回国的任弼时,任**驻莫斯科代表团负责人。这段时间,林彪也没有闲着。根据现有的资料,林彪参加了共产国际多次会议,主要负责协调苏联对于**抗战的态度问题。比如对于王明提出的,一切为了统一战线(也就是要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皖南事变以后**的应对等等。 林彪身体虽然不好,却仍然出席了共产国际多次重要会议,毕竟他是**驻莫斯科代表团负责人。 不过这些都是业余的了,作为军人,他还参加了一些苏联的军事会议! 当时林彪身份是客座的幕僚,也就是类似于蒋介石的美国顾问巴达维那种人。一般到会议最后,会请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但其实没人认真听,说不说都一样。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礼节性邀请林彪和其他一些非苏联的将军参加高级军事会议。当时苏联的战略是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尽量在苏联领土之初抵抗德军的打击。所以,当时苏军基本都部署在国境线附近,尤其将重兵集结在乌克兰境内,准备德军一进攻就发动总反击,将敌人打出苏联领土。 会议中,林彪一言不发,最后,斯大林要求林彪说话,林彪也再三推辞。 最后斯大林一定要林彪说几句,林彪才勉为其难的说:诸位将军部署的非常专业,很有水平,我很是钦佩! 斯大林这个人是比较粗鲁的,此时他直言不讳的说:我们都是革命同志,这些客套话就不用说了,我想听听您的真实想法,请你一定要说一说! 林彪无奈:既然这样,我就坦率的说一说,我认为,这样的部署,是很有问题的! 这句话一出,满堂哗然,但绝大部分苏联将军都带着讥笑的态度,认为这个中国人发疯了。 林彪继续说:这样将兵力集中在边境线的防御没有实际意义。我们中国红军在围剿的时候,总能将兵力集中到某一点,形成局部的优势突破,然后在敌后穿插,切断敌人和敌人的联系,寻机歼灭敌人大部队。贵军这样部署,不但挡不住德军的机械化部队的猛攻,而且很有可能会被包围,损失大量的部队。 顿了一顿,林彪又说:诸位判断德军会从西线攻**乌克兰,所以集中重兵在乌克兰地区也是错误的。德军既然进攻,目的肯定是想灭亡苏联,而不是打一个局部战争。所以德军一定会从东至高加索,北至列宁格勒长达上千公里范围全线猛攻,然后各集团合围莫斯科。我认为,应该放弃边境的重兵部署,而留下一部依靠地理优势和坚固工事,层层阻击,消耗敌人的实力,将主力集中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这一线,准备和敌人决战。等到敌人到达这一线的时候,必然消耗很大,战斗力锐减,而贵军伤亡有限,又是以逸待劳,可以一举击溃敌人,甚至可以将敌人包围在莫斯科城下歼灭。尤其不要在乌克兰投入重兵,甚至必要的时候断然放弃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半岛! 当时林彪说完这番话,包括铁木辛哥元帅在内的众多苏军高级军官根本不以为意,有些人还讪笑,认为林彪胡说八道。 倒是朱可夫将军听得很仔细,随后发言表示赞同林彪的主张。随后的大演习中,朱可夫指挥德军一方,用和林彪说得相同的方法进攻,果然突破苏军防御。 斯大林为此解职了多个将军,却仍然没有修改这个部署。 其实当时斯大林也不把林彪当回事。 会议结束以后,一同来的刘亚楼问林彪:你看他们会听你的吗? 林彪说:不会,苏联人大国沙文主义太重了,都以为他们天下无敌,怎么会听别人的,就等着看他们失败吧! 刘亚楼说:我跟很多苏联将军聊过,他们都说苏德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战争不会发生! 林彪有些焦躁的说:那是希特勒现在还没有能力打苏联,等他消灭了西方的敌人,有了能力,会立即进攻的!没想到,苏联人连这点浅显的道理都不懂! 苏德战争在1941年爆发,果然如同林彪说的那样,苏联由于应对失败,全线崩溃,半年内损失近400万大军。而德军进攻的方式,大体和林彪预计的一样。 而林彪特别强调,仍然必要时候可以放弃的乌克兰成为苏军最大的坟墓。 由于斯大林下令死守乌克兰,导致乌克兰大平原上的苏军被德军合围歼灭,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苏军损失了5个集团军,高达70多万人。 到了会战后期,斯大林已经醒悟,或者也许他想到了林彪曾经的说法,才命令立即放弃乌克兰撤退。但此时已经迟了。最终,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在突围中阵亡,包括苏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在内的66万人被俘,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被德军击毁或缴获。 德军伤亡不过10多万人! 德军获得希特勒所谓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围歼战“基辅会战”胜利后,德军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苏军现役的数量。德军继续向莫斯科挺进,看起来苏联的情况非常危险了。 当时斯大林又找到林彪参加最高军事会议,希望他发表一下看法。 有了前车之鉴,林彪还是拒绝说话,再斯大林几次催促下,林彪才说:目前德军虽然进攻锐利,但他们就像围剿中的国民党军一样,没有太多后劲。他的物资和兵员都不足,无法进行持久作战!我建议贵军必须立即放弃之前死守阵地的做法,而是有计划的节节抵抗,步步后撤,以消耗德军的战力。同时,你们务必在莫斯科后方集结重兵集团,无论情况如何险恶,不要随意拿出来。等到德军攻打莫斯科精疲力竭的时候,你们使用这个预备集团反攻,德军肯定抵抗不住,那么卫国战争就赢了大半了。 斯大林对林彪的观点非常赞赏,亲自赠送给林彪手表和手枪,称林彪是“无敌将军”! 而莫斯科会战就如同林彪说的那样,最后以苏军的大胜告终。林彪所说的预备集团,起到极大的作用。德军猛烈进攻,苏军顽强防守,从10月打到12月德军和苏军一线部队都已经精疲力竭,就像两个已经打了12回合的拳击手一样,摇摇晃晃的看谁先支持不住到地。 而此时苏军突然使用了多达58个师的预备队,一下子就冲垮了德军,迫使德军后撤了100到250公里,从进攻转入防守。由此,德军进攻苏联以来,战无不胜的深化被打破。众所周知,苏军战斗力不如德军,如果斯大林不是在最后使用这只部队,而是在一开始就将这58个师分散投入各个战线,估计最好的结果就是勉强守住防线,绝对不会让德军转为防御,更别说撤退250公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