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排序性与一念化三千——综合案例之一家饭馆的经营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suohunzhai
浏览:2766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影响排序性与一念化三千——综合案例之一家饭馆的经营 ——紫欽天《太极博弈原理》第一部万法归宗补遗集
作者:紫欽天,《太极博弈原理》创始人,集哲学、玄易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等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人物。 生活智慧之书《太极博弈原理》第一部万法归宗现正火热发售!
有很多读者反馈,看了很多书,不知道怎么用上去,甚至有时候用上去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这是我们填鸭式教育的结果!只是想着有一个模版让你照抄,可是大家反过来想想(阴阳配),比如你要开一个银行帐号,在写申请信息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你照着模版抄是完全没有效果的? ——那就是这个模版根本不是申请信息的模版。这就是前提,是太极,我们将之运用在思考上,具体化称为整体思路。
有了整体思路,然后呢?——各个要素进行趋势分析,关联分析。
有人赞笔者,“你做了那么多事情,学了这么多,时间管理方面一定很棒。你应该对时间管理这类培训非常熟悉!” 答道,“有听说过这门课程,但是没有研究过。” 于是笔者翻阅了这方面的资料,发现其中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叫做优先级综合分析——四象限坐标图:
但是分两个角度来看: 1.如果是为了给别人洗脑,可以沿着这门课程照本宣科,那是很好的教材。 2.但是如果要让人真正提高,笔者的做法是,找一本《博弈论》的书去看看,然后假设有很多紧急而且都很重要的事情摆在你面前,你必须要去做,你该怎么做,你该怎么对事情进行安排?
实际上时间管理的最核心的技术在于面对各种因素,你怎样去分析,排序从而使得整体策略最优化! 在现有的时间管理的各个培训教程里面,非常单纯的一点就是,重要性以及紧急性都是静态的,不考虑变数,不考虑骨牌效应,不考虑旁系影响。 ——紫欽天 有位读者说,他看了整整一本开店案例,名人多少个成长经历,MBA案例全集,发现真正自己去做事情了,不是按照那样做的。 通常很多人只是习惯于联想某本书的内容的某个人,然后想象他在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怎么决策,他们就怎么决策。事实上,生活中没有完全一样的这样的问题,只有类似的问题,做的结果是很小效果甚至反效果。
所以笔者说过,自己的历史是最重要的,因为细节最完整的就是自己的故事。 那是否意味着细节越完整,就越容易成功地复制呢? 你在70年代做生意,尽管你知道了完整的细节,但是到了21世纪,按照这些细节去做,你肯定会失败,因为外部环境变了。(在这里细节指操作细节,不包括环境方面的问题) 真正你能发挥的只是思路!
饭店的经营分层思考 有一天和朋友一起去他老婆的亲戚里吃饭,开饭店的,地里情况大约以下图为例,A为饭店。
我们一起想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要创业我们要开店了,或者你要策划某个项目,接管经营某家公司,我们会想哪一些内容? 我们把这些内容分为四层:
第一层,主要环节 主要把事物存在的主要因素归纳为这一层。 比如我们写作文中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有读者疑问道:“为什么没把事情纳入到里面”,在划分过程中尽可能地不要有交叉概念,有重叠的内容。因为事情,其实就是由三要素构成的,所以没必要纳入进去。如果纳入进去,后面的分层内容会很混乱。
注意在分层的时候,不需要刻意求全,关键是要每个因素要有清楚可以量化的概念不要有混淆的内容。如我们在主要环节的时候,你就不要把采购纳入这一层里面,因为我们这一层划分的规则是“事物存在的主要因素”。 比方说,有位读者提出婚姻经营的话题,说了一大堆哲学道理,最后笔者问她:“你全部说的,不能不能分一下类?”她说:“物质,精神,还有感情。” 请问:感情不是精神嘛? 又有位读者说到:“心灵的发展主要由物质和精神去促进,但是我还有很多东西没想清楚。”笔者反问:“心灵和精神有什么关系?”,这么一问,对方自己也糊涂了。 所以我们在想问题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概念,想法的提出,它们的划分规则是什么,也就是太极是什么,如果你们最终想出来的不是具体的操作,而是泛泛的概念如“努力”,“做好”,“完美”,那么这是绝对失败的思考! ——紫欽天 第二层,赢利方程 (注意:为简化主要凸出思路,不考虑损耗问题) 通过研究这层的因素(直接的)去研究赢利与之的关系。如本例中,我们以I代表赢利,则有: I=(定价*y-(食物原料)成本价*y-工资*x-租金)*Z 这方程很简单,初中的同学能明白,小学的同学能明白“赚钱=收入-支出”。
知道这个方程,我们就很容描绘出盈利曲线,也就是什么时候赚钱,什么时候会亏钱,生意有旺季和淡季,刚开始几个月会亏损之后才能赚钱,等等。
而实际运用当中,我们是绝少真的拿着笔去写方程的。因为什么呢?很难精确!所以我们最简单的做法是首先在头脑中有大概的轮廓。
轮廓的形成,现实运用当中,我们用的是感觉! 比如有两种不同的电话卡,卡1话费0.15元/分钟,冲100送400,另外卡2话费0.1元/分钟,冲100送100,笔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卡1,一看,感觉就是卡1划算了。事后笔者去拿笔算算究竟哪一种比较划算,花了几分钟时间,得出一样的效果。 但是,如果你把同样一个问题给一位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能否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不能! 你们想想,我们能准确回答的前提是什么?前提是知道对比算术的模型(如方程,如大小比较关系),但是这种知道,并不一定是我们能很清楚表达出来的,它可能已经内化为一种感觉! “你有算过吗?” ——“没有,这是我感觉出来的。”
暗箱模型 我们以暗箱模型作比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