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这个问题,从昨晚想到现在,是时候回了:)
分四个部分来说:听说不代表懂得,懂得一点不代表足够多,都懂不代表都选,选了不代表不会有意外
听说不代表懂得
天地叔可以跳过这一段,很多家友也可以跳过这一段,因为这是很多人都能接受的共识。
以趋势跟踪为例,听说过的人很多,但知道一个完整的趋势跟踪手法需要考虑到哪些环节的人就相对少很多。
我们听说过很多东西,但离懂得十万八千里。连最基本的感性感受都没有,谈何懂得。
怎么样获得感性认知呢?最好的办法是跟着做一遍。较低成本,效果较差的,是跟着想一遍。
懂得一点不代表足够多
还是以趋势跟踪手法为例,跟着走过一遍的人不少,能有一两个想法的人也有一些。只是真做起来,还是会有很多迷茫。
因为一个手法,有它自己完整的环节。如果一个手法,完整环节至少有八环,而只知道其中两环,又怎么可能不迷惑呢?
所以,当一个人开始问:要使这个手法完整建立起来,需要考虑到哪些部分?他才意识到自己懂得不够多。
都懂不代表都选
即使你清楚了一个手法的所有环节。你还是有困惑。因为,这么多环节下来,只要其中一环的细节有所调整,后面所有环节的所有细节都要跟着调整。细节的调整,是一个很费功夫的事情。
让人最气恼的是,很多细节问题,它不单单是效率问题,还是心理问题。你会选择这个细节,而不选择那个细节,更大程度上受制于你心理偏好,而不是逻辑计算。
因为,我们相对容易在宏观上妥协,却很难在细节上妥协。尤其是,当你已经在宏观上做出让步,在细节上往往容易表现出旁人无法理解的偏执。
到了这一步,你不但要了解你的手法,更为重要的,你要了解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很多很多年前的祖先们,就已经给过我们这样的告诫!如佛家所言:明心见性也。
你可以很武断地骗自己,你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但我们内心深处都知道,自己远没有那个武断所表达的那么简单。
这一步,难倒了太多人。
选了不代表不会有意外
昨天晚上十一点,九兄问了我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以前就已经想明白了,并且也找到方法,而且一直用了五个月。但是,九兄一问一说,我还是足足想了两个多小时,到晚上一点多才又重新想明白。而且我自己还不确定,还请九兄帮忙再把把关。
这两个多小时,是一个反复计算,高强度思考的磨人时间。我把所有我能想到的情况都列出来,不断地计算倒腾。在一个多小时后,我回复九兄,应该九兄是对的,我是错的。然后,我不知道哪来的劲头,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曾经想明白过,想再次确认是不是自己错了,我又开始了长达一个小时的反复计算和高强度思考。最后,通过自己强行抽象、归纳,我认为我以前想明白了的,还是对的。不过,我对这个结果,并不确定。
这么磨人,这么痛苦的思考,最后也只是回到了原点,而且还添加了更多的不确定。
SO,从听说到确信,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也难忽然顿悟。在我看来,只能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
出于习惯,我会把想到的道理压缩进我现有的思想体系,没有这方面的习惯或对这种行为不感兴趣的家友,可以直接忽略下面的内容不看:)
我现有的思想体系的外在表现:改、分
听说不代表懂得:改
《道德经》有云,同样的道理,君子听了啥啥啥,上士听了啥啥啥,废柴听了啥啥啥。具体内容忘了,大概意思是君子品味不错,听到好东西就知道跟着做。我不是君子,自然做不到这么牛逼的品味选择。我用比较笨的办法:先改再弃。如果实在改不动,才保留原样。这样当然比牛逼的君子辛苦一点。但辛苦总比落后要好一点。
懂得一点不代表足够多:分
这个就没什么好说了,把事情分解清楚,自然知道自己缺什么。
都懂不代表都选:分
上面是分解事情,这里是分解自己
选了不代表不会有意外:改
重新思考,是危机,也是机会。重新思考有推翻正确、接受谬误的风险。但,如果努力让自己一直改下去的话,总有一天,会回到原地。只要原地是正确的话。
SO,怎么从知到信呢?只须秉持“会改不怕错”的原则,再努力把万物分解清楚,自然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