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要义第11--12点解读——收盘价与反转信号(附两市指数比较图)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无弦琴音客
浏览:29734
回复:7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确认原理:
(希望转帖的朋友把图片一并转走,方便读者阅读和深入——作者,无弦琴音客)
11 只用收盘价——道氏理论并不关心收市之前一天中出现的最高价和最低价,而只考虑收盘价——即成分股一天中的最后成交价格的平均
值。在讨论图表绘制时,我们已经讨论过每日最后成交价格在心里上的重要性,这里我们不再做进一步的讨论,只是指出一点:这是道氏原
理中另一条经受住了时间检验的原则。它是这样起作用的:假定基本上行趋势中的一轮中等上涨在某一天的上午11点达到其峰值(比方说此
时工业平均指数达到152.45点),然后又跌回到150.70点。为了表明基本趋势仍然在上涨,下次上涨只需收到150.70点以上即可。前面的这
个日内高点(152.45点)则不需要考虑。反之,如果第一轮上涨的数据不变,下一轮波动将价格推至日内高点,比如说152.60点,但收盘时
价格未能站到150.70点之上,则基本牛市趋势是否在持续仍人处于不确定之中。
一个指数应该超过前一界限(顶部或底部数据)多大程度才能给出(或验证或再确认)市场趋势的信号?近年来,市场研究人士对此存
有不同的见解。道与汉密尔顿显然把收盘价的任何穿透(即使只有0.01点)都认为是有效的信号,但一些现代评论家已开始要求一个整点(
1.00)的穿透。我们认为原有的观点是最好的表述,历史记录表明,在实际应用中很少或几乎没有证据支持这种新提出的修正。1946年6月
市场所发生的情况(在下一章中我们将对其进行描述)展示了这一正统的“任何穿透都有效”原理的决定性优势。
(希望转帖的朋友把图片一并转走,方便读者阅读和深入——作者,无弦琴音客)
解读几点:
1 收盘价用来确定和判别、衡量趋势的发展;根据一般大众的思维、生活习惯,通常都把客观世界理解成“物质--不变的实有概念”,所
以思维上都是认同、肯定相对的“静止”,来确认所观察对象的形状、外貌、变动,以及评价它的好坏、美丑、善恶等;
2 收盘价的任何穿透前一日的收盘价格,都可以确认趋势的延续。哪怕只有0.01点的穿透都是有效的。
12 在反转信号被明确地给出之前,应该假定原有趋势继续起作用——道氏理论的这一基本要点招致的批评也许比其他任何要点都多,然而
,如果正确理解的话,它像我们已经阐述的其他所有原则一样,也已经受住了实际应用的检验。它所说的实际上是一种概率,它告诫人们不
要过早地变动自己的市场头寸,不要“抢跑”。它的意思并不是在趋势改变的信号出现之后,交易者还要等待一段不必要的时间而延迟行动
。但是,它表述了这样一种经验,即那些能够等待直到确有把握时才采取行动的交易者比那些买入(或者卖出)过早的交易者有更大的几率
获利。这些几率不能够用类似 2∶1 或 3∶1的数学语言来表达,事实上,他们不停地在变化。牛市并不会永远上涨,熊市迟早有一天会达
到底部。当两个指数的行为第一次明确给出一轮新趋势的信号时,这一趋势将持续的可能性达到最大——即便最近出现一些调整或者中断。
但随着基本趋势的演进,这一趋势将继续的可能性将逐渐减小。从而,对牛市的一系列重新确认(指数中等规模运动的新高被下一个中等规
模运动的新高所确认)来说,其重要性以此递减。当一轮牛市运行数月之后,买入股票的欲望、买入股票能获利卖出的前景都比基本上行趋
势第一次被识别的时候小,但道氏理论的要点十二说:“持有您的头寸,推迟下达反方向的指令。”
(希望转帖的朋友把图片一并转走,方便读者阅读和深入——作者,无弦琴音客)
这一要点的推论——初看上去可能自相矛盾——趋势被确认之后,其反转“随时”可能发生。可以简单地把这当做一个警告:遵守道氏
理论的投资者哪怕只持有一点市场头寸,也应该一直关注市场。
解读几点:
1 大众交易者是被动的交易地位,所以实际上实施的策略和行为是顺势而为和跟势交易。因此从时间关系上,必须得等主力一方做出“明
确”或者我们可以“确定”其主力行为,来判定信号的发生,证明趋势结束迹象和反转开始。否则,就应当假定原趋势继续起作用;
不要试图变的比市场更聪明。
2 两个指数如果在第一轮上涨中都给出了明确的趋势上行信号,但在分别调整或整理的过程中出现时间、空间、形态等具体的不同步情况
下,将随着基本趋势的演进而使调整(次级运动或小趋势越来越弱)自身结束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从而在“重新确认(一轮收盘新高)”的
情况下,继续原趋势方向;
3 当收盘价格确认新一轮趋势开始后,趋势将“随时”有可能发生“反转”。这无疑提示了我们,基本趋势上行的阶段、周期、空间、强
弱等关系,和上涨趋势片段、小趋势波动时三者的加强、消减、克制的辩证复杂关系,需要我们仔细辨认。
[ 本帖最后由 无弦琴音客 于 2011-11-6 19:5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