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8735|回复: 1

[讨论] 紧缩币“药不对症”却伤害了无数中小投资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2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紧缩币“药不对症”却伤害了无数中小投资者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股市红绿灯 浏览:8735 回复: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紧货币“药不对症”
  有批驳观点认为,货币超发是导致成本上升的唯一因素,因此没有什么因成本上升而导致的通胀过程。
  对于这种观点, 笔者须指出,货币超发当然会引起成本上升,但问题是,是否成本上升都是由货币因素构成的,难道就没有独立于货币而引起成本上升的因素吗?
  其实在初级产品生产中,由于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发生变化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形成“边际效益递减”现象。举例来说,在煤炭生产中,由于开采深度增加,按照目前的技术规范,深度每增加100米,就必须增加一级提升和通风等设备,到达一定的深度后,还必须从木支护改变为金属液压支护才能保证安全生产,支护材料的使用密度也必须成倍增加,所以采煤成本是随采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的。目前中国的煤矿平均井深已接近500米,而且近年来超过千米的矿井也越来越多。由此可知,一个煤炭企业所拥有的矿山,一开始的确是企业买来的,但是在买来后的开采过程中,开采成本是不断上升的,而这种成本上升的原因只与自然条件有关,与货币无关。
  农业生产中的边际报酬递减现象更明显。由于耕地是有限的,而且还在不断减少,所以要想增加农业产出,就只能依靠对有限的土地不断增加投入,但是增加的投入并不能总是获得与以前一样的产出回报,就表现为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要快于农业总产出的上升速度,从而挤压了农业生产利润。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纯收入水平,就要通过提价方式向农产品消费者转移这种成本上升负担,这就构成了中国目前由农产品涨价所推动的“结构型通胀”。从实际情况看,1999-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的年递增率只有0.5%,但化肥施用量年递增率却高达4%。
  所以,决定生产成本的绝不是仅有宏观货币供应量这一个因素,而我所提出的成本推进型通胀,正是由工农业生产中因自然因素变化所导致的成本上升因素带来的。我之所以提出加息不能阻止人口增长,也不能增加土地供给,就是要说明货币变量不可能改变自然因素,因此对由自然因素变化所导致的通胀过程是无效的。
  中国存在输入型通胀
  还有一种批驳观点认为,国内并不存在输入型通胀,因为如果通胀发生在中国外部,不仅会提升进口价格,同时也会提升出口价格,假设进口价格提升了50%,那么把人民币汇率也提升50%,进口价格就不会变动,而汇率提升会抑制出口,但是由于外部的通胀因素也把出口价格水平提升了50%,所以即使出口量减少了50%,出口金额仍然不变。
  对此笔者认为,账这么算当然很清楚,但问题是假定进出口价格都能够获得同幅度提升。然而实际情况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近年来的通胀发展过程中,都是上游产品大幅度涨价,而下游的加工业产品涨价幅度要小得多。从中国PPI指数看,2005-2010年上涨幅度为18.8%,其中采掘工业上涨幅度为88.9%,原材料上涨幅度为36.2%,加工工业仅上涨了8.7%,可见在过去六年里,上游产品涨价幅度是下游产品的十倍。
  中国是一个加工型的贸易结构,大量资源需要进口,出口则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2010年在中国出口中,工业制成品比重高达95%,初级产品仅占5%,而在进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69%,初级产品则占到31%。由于国际市场也是上游产品大幅度涨价,下游产品涨价幅度有限,所以对中国这样的进出口结构来说,就是进口商品的平均涨价幅度要显著高于出口商品的涨价幅度,比如今年1-5月,中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上升了16.7%,而出口价格指数只上升了9.4%。从主要大宗进口商品的单价变动看,初级产品涨价多而工业制成品涨价少的情况就更清楚,比如今年上半年,进口原油上涨了33.2%,铁矿石上涨了42.5%,粮食上涨了31.7%,而进口汽车价格只上涨了11%,集成电路价格还下跌了4.9%。
  可见,输入型通胀对中国这样出口类型的国家来说,是确实存在的,我们不能用假设的前提来代替实证分析,更不能作为制定宏观政策的理论依据。
  货币超发未必导致通胀
  另外一种批驳观点认为,日本同样是加工贸易型经济,同样是处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CPI却是呈现下降趋势,国际通胀难以输入日本国内。由此可见中国的通胀也不是输入型的,而是由于国内货币超发造成的。
  笔者认为,对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近十年来,日本进入了长期的通缩过程,消费物价水平的确一直在下降,但这并不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日本就没有影响,因为从日本的PPI看,在2005年以后也同样发生了大幅度上涨,在到2008年的四年**上涨了13.4%,其中原材料价格指数更是大幅度上涨了66.3%。可见,日本的消费物价上不去,原因并不是国际大宗商品到了日本就碰到了铜墙铁壁,而是在从上游向下游产品传导时碰到了阻滞。这个阻滞,就是日本在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后长达二十年的经济停滞。这个停滞强烈压制了国内需求,使上游产品的涨价压力无法向下游产品市场释放,所以就改变了形态,变成了企业利润与居民收入的下降。
  日本是一个特例,不能用日本来说明加工型贸易国家都不存在输入型通胀,看看韩国、印度、越南等这些同属于加工贸易的经济体,目前通胀已经发展到何种严重程度,就知道输入型通胀不仅在中国,并且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事实。
  如果用日本的情况来说明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我想更应该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如果没有一个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即使货币超发得再多,也不一定会引发通胀的结果,反而可能是通缩。现在大家都在指责美国不断搞QE(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但QE不是美国人的发明,而是日本人的专利,日本人在本世纪初开始搞QE,而且实行了长达十年的零利率政策,2001-2008年日本狭义货币M1的增幅高达63.7%,但同期按现价计算的经济增长幅度连1%都不到。货币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70倍,可不仅没有发生通胀,反而却经历了长达十年的通缩。有了日本这个案例,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货币超发不仅可能与通胀同行,也有可能与通缩同在。
  一个经济体是否存在由货币超发所导致的需求过旺,不仅可以从通胀的态势看,也同样可以从经济增长的态势看。因为如果存在着由货币超发所导致的需求过旺,除了会导致通胀现象,也必然会同时引起经济过热,但目前中国经济的情况可不是如此,是通胀在四次加息后仍然强劲向上,而增长却在节节下行。显然,如果存在需求过旺,经济增长是断然不会取下行趋势的,而经济增长的曲线下行与货币的曲线下行趋势相一致,却都与通胀曲线向上的趋势相反,正好说明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已经成功地收紧了宏观需求,从而对增长形成了抑制,而由于推动通胀上行的原因不是货币需求因素,所以并不受宏观需求紧缩的影响。
我们所处的时代,经济变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因此沿用传统理论来诠释当今的问题,难免要出错。从货币与通胀的关系来说,如果存在着货币超发现象,则如上所述就会不仅有通胀发生,也会同时有经济过热现象,现在的情况却是只有通胀而没有过热,就说明通胀与总需求的关联方式已经有了新变化。通过这个新变化,我们就知道了目前的通胀具有新的本质与特征,就需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才会有效。如果不去认识这个变化了的实践,而硬要沿用老办法来治疗新病,就会出现目前这种怎么收紧货币也压不下来通胀,却伤害了 无数的中小投资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1 天

发表于 2011-8-12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资者本来就是用来伤害的,现实社会没多少人给别人送钱(投资者除外)#*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7-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4 08:25 , Processed in 0.035262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