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交流的关键是要把过程说明白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清醒疯子
浏览:2952
回复: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求吹图程改分
我是很懒的人。一直以来,我都在找被迫成功点。所谓被迫成功点,就是你只需要关注某个点,死盯着,其它部分会自动谐调上来。
需要注意的是,被迫成功点的寻找,要求我们对世界的两个面都必须兼顾考虑。首先我们找到事物的关键,这是一切的基础。然后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自己,你要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个可以促使你不断地关注、完善事物关键的某个启动点。如果事物关键都搞错了,你再有热情再努力也枉然。如果懒气无法驱除,再明事理也枉然。
这个主意的灵感来源于高中的吉它学习。练吉它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手指上,或者其它方面,就会一直搞不好。而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弹出音上,无论是左手按琴弦,还是右手指法,都会逐步地跟上来。以前左手按琴弦,总是不给力,但把注意力放在弹出音上,左手手指会不自觉地狠按,直到弹出的音色满意为止。
我想把音乐的这次思考所得推广到更为一般的层面:做人与做事。我想到属于我自己的关于做人和做事方面的被迫成功点。
做人:求、吹
人脉搭建的启动,主动与人接触:求。
一直以来,我不热衷于处理人际关系。对人,我有普遍的友好愿望,我总希望能跟别人好好相处。人事不顺,会让我有极大的不适感。虽然我不奢望所有人都会喜欢我,但我特别不想有人会恨我。但长久以来,我跟很多人的关系(包括同事、同学),都只是维持于一种基本的客气状态,连比较普通的朋友关系都达不到。在这方面,我的同事、同学都比我做得好,没有一个例外。我一直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直到出来工作。我发现我从来不主动跟人交流沟通。如果别人不过来找我,我可能一个星期都不会跟同事说上一句话。而看到其他同事打成一片,在工作中互相帮助时,我知道我这头肯定有问题。
我给自己找到的理由是,同事们聊的话题我不感兴趣。只要继续追问,很容易发现这样的理由不充分。首先,不可能所有人的兴趣都相同,那其他同事都能找到有共同兴趣的话题,我为什么就找不到呢?所以,问题不在话题上,而是我不愿意开口搭话。
到了最近,发现机会十分重要。以前也被教育过要珍惜机会。可是只有当你错过重要机会的时候,这种感觉才会特别深刻。深刻到让我想时刻准备着抓住一切的机会。大家知道,很多机会来自于人脉沟通。我以前是不怎么跟别人沟通的。碰到任何人,我总是以躲避接触、避免沟通为第一反应。在以前,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反正我自己有大把自己想做的事,我又不想花时间跟别人闲聊。但是,当我面对一些能给我带来巨大机会的人面前,也是这种本能反应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一直以来我这种无意行为给自己的人生种下了多么巨大的恶果,或者说劣势。
可能有人觉得很简单,既然认识到问题了,改过来就OK啦。交易老手都知道,知道和做到这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的本能和习惯。我心里知道我要重建我搭建人脉的能力,但是当我一次次在机会来临时,又一次次地输给本能时,那种感觉叫悲催、绝望。本能反应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强,可以压过之前进行过无数次的理性思考。
这样,我不但无法重建我的搭建人脉的能力,甚至一直迈不出开始那一步。所以,我必须找到那个让自己转变的点。
经过很长时间很多次的反复反思之后(这个过程只能用非常痛苦、头痛欲裂来形容),我发现每次我错过搭建人脉的机会时,我会非常本能地安慰自己,这没什么,反正我对对方又无所求。于是,我一次次地错过,一次次地同样安慰自己。这个本能是小时候很旱时养成的。我从小被教导,不要对别人有所求,凡事要靠自己。这当然有好的一面,使我从小就比较独力,基本算是个多面手,碰到问题时自我解决能力比较强。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今天的弊端。这个社会,已经不是我五六岁时的小农社会。在现代社会里,一般人如果缺乏合作能力的话,会非常困难。
找到了根源,就有了着力点,后面的事情就简单得多。我强迫自己求人。当然,不是对每个人都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而是不管碰到什么人,每一次我让自己去想,我有什么是需要求他们的。就这么一个小动作,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转变,我开始去做一些以前从来不会去做的事情。跟同事之间,话也比以前多了。我自己知道,在微小的表面改变之下,我对于周边人的心理活动,在发生巨大的改变。由被动改为主动,脑子开始对人际关系方面进行正常的思考。可以说,这么一个小小的念头改变,它逐渐在清除我大脑中妨碍我搭建人脉的障碍。以此为出发点,我应该可以慢慢达到正常人的人脉能力水平。
这是求,下面说说另一个被迫成功点:吹。
在与人相处时,我还有另一个问题:害怕说错话。这个问题的根源我没找到,不知道是小时候的什么事情所引起的。可能是我太小开始看书造成的。如果是看得多又说得多,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我的问题主要是只看不说。看书时有很多想法,笔上也能写出一些,但到了口边基本就脑袋空白了。可能也与从小没有人愿意听我长篇大论有关。
应该主要是因为我从小只习惯多想少说。这种习惯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这样想得多了,脑袋很容易卡死,卡在一个问题上,不上不下。这个时候,脑袋在想着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自己也知道无关紧要,所以没有兴奋度),再也想不到其它事。曾经因为这个把我老婆给惹急了。脑袋只有一个念头,又觉得这个念头没什么好说的,结果就差不多等同于脑袋一遍空白。
可能是因为从小小说看多了,我看的小说里,里面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是话出必有大因,好像每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让人无懈可击。他们说话里总是考虑到事情的各方各面,说起话来,充满了技巧和伏笔。这让我在说话之言老是在那里想,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样,自然而然地就表现为自己一个人在那里瞎想不吭声的局面了。而别人也会因为我的不吭声而兴趣索然。交流,本来就是一来一往的过程。如果一端对谈话没有什么反应,另一端也会兴趣大减。自然就会大家都卡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好。
后来在我老婆的梳理下,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放自己,允许自己说错,只需要在事后及时修正就好。这就带来自己一直担心的问题:会不会说错了不好的话,而引发很大的不良效果啊?大家在生活中都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但,平时闷不吭声的人不但无助于减少这个祸,甚至会演变开口就错的情况。因为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话,说话的技巧是需要煅练的。平时比较会说话的人,他们在说话时本能地进行很多思考与衡量。这些都是在大脑深层自动完成的,这就使得他们说起话来又快又好。相反,平时不怎么吭声的人,因为得不到足够的煅练,他们会明显地比较嘴笨,反应不够快。反应不够快的根本原因是脑袋的链接不通畅,或混乱。没错,这个问题的解决原点不在嘴上,而在脑中。
怎么去理顺自己说话的思路呢?我们觉得,只有多说。嘴上不停地说啊说啊,脑袋就会跟着一遍一遍地梳理自己脑中的信息,让它们排列的结构得更为高效,使自己不管是说话,还是思考都变得更为快速高效。通过说话把脑袋理顺之后,脑袋就不容易卡壳了。在基本的交流顺畅以后,我们就会自发地去思考新东西。而且相比于以前的一团乱麻,经过理顺的大脑,也更适合创意的感受、灵感的产生。
这也是我一直在理性思考上比较认同的观点:交流可以整理自我思维、激发自我灵感。
最近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是:做人有助于做事,销售有助于研发。这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观点,不过经过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思考后,对这些传统智慧,有了以前没有的深刻理解。
下面谈谈做事的被迫成功点:改、分。
尽快上路,通过改造完成创造:改。
我们都知道, 随着全球大量贫穷人口参与到全球的经济生产中来,一般生产工作越来越没有竞争力,经常只能以更低的价格成本来作为主要竞争力。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如果想以一般生产工作作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力,将会是一个越来越困难、越来越痛苦的事情。
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更好进行创造工作。
与这个趋势相背的是,一直以来,我都缺乏独创思维。如果一件事从零开始,我往往无从下手。可能会一直坐在那里,脑袋一直白转,坐一整天而没有任何收获。从零开始,那我来说有很大的困难。我的思考创造需要一个起点,一个给我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参照点。
我在高中时就发现我的这个思维特点(或者说短板)。高中时,我曾经提出边一种想法(或者说理论):撞墙式思考。为了能使我的思考进行下去,首先我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一道道简易的知识墙,然后引进新知识或新思考,把这些原有知识墙打破,通过这个打破的过程更好地了解这些知识,最后凭借这些了解,重新砌更好更坚实的知识墙,再努力促使下一次的打破。
我所擅长的是找到一个基础或者例子,然后从此开始改造。改造到后来,会面目全非。曾经有一个观点给我带为不少的震撼:如果原来的每一部分都被改造过,这本身就是一次创新。对于我来说,与其呆在原地奢望从零开始设计,不如不断促使自己作出快速改进。
分部完成,逐块蚕食:分。
以前做事,很难做到好才收手,常常半途而废。又或卡在半路,从此不再问冿。因为一个点的卡壳,而使自己后面所有部分毫无收获。和老婆交流后,老婆以自己做事的经验认为,可以把事情分为很多个部分,这样就可以一次只面对一小部分问题,难度大减。而每完成一个小部分都能激励自己的完成欲望,增加继续完成做好事情的热情。把事情分散得足够小,我们就比较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自己完成的一个个小成果,既有利于监控进度,又有利激励士气。
这个作用,在看书上,成果最为明显。在以前,看书对我来说有个不小的困难。遇到自己熟悉的内容还好,速度还可以。但一遇到比较陌生的领域,就常常卡在半路,进度极慢。我试图把一本书分成非常小的部分:1页。再要求自己1分钟看1页。这样,居然可以一点点地把书啃下来。书读到后面,脑子中浮现 前面的内容,往往通过联想思考后,能理解以前怎么也想不明白的地方。1分钟可以看1页书,这个观点促使我对自己时间的利用上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我就关注时间的分配。时间分配上,从高中开始,我已经有固定的模式。我把一天的时间分为四大类:工作、研究、健身、食休。各类占用的时间也大概分好:8、4、2、4、6。吃饭睡觉的10小时是不可少的,工作的8小时是身不由己的,健身的2小时是应该抽出的。我认为决定一个人的走向可能更多的决定于晚上4小时的利用。这4小时用好了,可以促使自己人生的转变。而没利用好,就容易原地踏步,最后落后会别人,甚至倒退。
时间大块以后,却还是提高不了很多效率。我常在这些大块时间里无谓地无目标地耗着,最后大块时间过完了,还是什么事都没有做。于是我把时间分最小的单位:1分钟。我不断鼓励自己在1分钟里可以看1页书,可以做不低于30下的仰卧起坐,等等。这样就会迫使自己动起来,1分钟、1分钟地去做越来越多的事。
找到我自己的做人和做事的被迫成功点(启动点)以后,要怎么样把人和事连接起来呢?下面来谈谈把我的做人和做事连接起来的被迫成功点:图、程。
图、程,前者说的是事情的整体结构,后者说的是事情的过程细节。
最早的灵感来源于论坛交流。曾经跟坛友(主要是博弈兄)交流过,怎么样去写帖子更有助于大家的交流进行。结论是要把观点的过程说清楚。因为单单只有观点结论的话,我们很难判断这个观点是否可用,容易沦落到信仰层面的争论上来。而过程还有助于大家跟着你的思路来了解你的观点,也有助于根据观点的过程来开发适用的相应交易策略。单单只放出观点,而没有任何中间过程的帖子,很多时候也只能满足自己出来吼吼的欲望而已。从此,我也开始重视过程的整理、思路的描述。
在我参与晚宴主持时,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启发来自晚宴的负责人,同办公室的文宣组主任。他给提点做主持最重要的两点:第一,要熟悉整个晚宴的流程,知道事情的衔接;第二,要想象好控制好营造好台上台下的场面。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又得到进一步加强。一直以来,英语学习中记忆是最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用得多自然记得住。而身边确实缺乏英语的使用环境。在一本小书中(好像只是网上一系列文章),说到了通过画面来学习英语的作用。英语学习应该围绕着一个个画面来进行,让语言学习者习惯应对一个个场面,而不单单是记单词读句子。
图程和做人这头接上了,做事那头呢,怎么接?
和老婆进行了一次长谈,我们觉得,做事就是处理好事情的整体结构和过程细节。我们常说的提高做事的能力,无非是提高处理“图”和“程”的能力而已。
首先,做一件事的所有选择,都要配合事情的整体结构分布关系。任何一个决定,要尽量放在整体结构里面衡量。做事的朋友会知道,一项决定单独看起来也许很好很美很在理,但放到整体中,则未必是更好的选择。单方面的极端思考,只能作为思维激荡的一种手段,是属于了解局部的一种方法。一旦进入方案决策程序,单方面的极端思考就必须让位于整体的平衡考量。
做交易的人,相信对这方面会非常有经验。有些交易灵感,作为单独的一个元素是很美好的,但它放到整个交易手法的配套衡量中来,可能最后却会被忍痛割爱放弃。
对事情整体结构的把握,决定了事情的大体方向,也是作手事情进行的最终指引。
对过程的重视,主要得益于博弈兄一直强调的过程控制。很多时候,我们被教育,结果还是最重要的,为了结果可以不择手段。尤其是在商场上,我们常常被这样教育。成王败寇,这样的论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也并不容易反驳。因为结果真的非常重要,我们真的很难仅仅满足于过程。那我们真的应该为了结果不择手段吗?
以前的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不想不择手段,但我更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直到我发现另一个概念:后果,后续的一连串结果。每一个结果,都不会仅仅作为独立事件而存在。经济学有个概念:收入是一连串事件。同样的,我们的历史和未必,也是一连串的事件。每一个结果,每一个过程,都会产生对未来的影响。如果把这样的影响考虑进来,从后果的角度出发,很多时候有原则地吃亏反而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这个念头来源于以前接触过的一个销售理念:每1个客户后面都有250个客户。如果不想在销售中成为250,最好照顾好你的客户。为了一些利益,坑害了某个客户,从结果看,你多得了好处。从后果看,你等于自断生路。
同时,即使退一步,我们只管结果不管后果,也需要做好过程控制。不进行过程控制的行为,就像一个黑盒子,充满了确定不打确定。外面的世界已经是不确定的,如果内部因控制缺失也不确定,那结果也很不确定了。
比如交易,市场行情总是变幻不定出乎大家的预料,而如果我们对同样行情的应对也变幻不定,那将迎接我们的交易未来,就谁也说不定了。至少也要做好内部的自我控制,使得在行情一定时,自己会有必然的亏损或盈利才行。不然,行情来了也白来,这想想都让人觉得心慌。三国演义里,猪哥靓曾建议流背,搞好西川、拿稳荆洲,以待天时,也是这个意思。先处理好自己这一块,把后续操作都理顺都准备好,尽量做到“只要一给机会,必发达”的万全准备。曾经很多次,无数的机会,出现过我眼前,可是我老是准备不足,不是缺这块就是缺那块,让机会一个个溜走。一次次的错过,一点点地改善我在事到临头才想对策的习惯。当认真去做准备,去控制我的应对过程后,我发现原来机会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多,更进一步感受到当年啥过程都不控制而让一个个机会溜走的罪恶。放弃过程控制,这是对自己人生的犯罪。
所以,过程细节也十分重要。没有良好的过程控制,首先是要达到结果都很困难,而后果将风险万分,甚至有可能糟糕到不堪设想。
暂时这样吧:)没想到,我用六千字来解释我那六个字的意思。这六个字只是我的人生系统里抬头部分。除了抬头,还有精干、临时部分。抬头与精干如下:
求吹图程改分
复简极反前合|兼伙工研健食|撑缩踵转弯蹲
己人企作武旅|空礼险改路同|玩爱系例静异
布本赔胜频仓|环买卖偏本信|存轻分扩突回
精干的第一行,是总则、时间、健身。第二行是人生六内容。第三行是交易。熟悉我的人不难发现,精干部分几年来基本没怎么变过了。一直调来调去的是抬头部分。这次的抬头,自己觉得总算找到我比较满意的。这次也进行了以前不曾有过的详细解释。精干部分就算了,一来,以前就曾经简要解释过;二来54字的精干部分恐怕用5万字都解释不清楚,我没这个耐心,估计也不会有多少人有兴趣看:)我自己并不热衷于解释。比如这次6000字,并不能使我的六个字有任何变化,甚至并不能比“求吹图程改分”这样的纪录更容易给我带来灵感。还有一个考虑,一些理念,解释得越清晰,往后要想有另外的发展或忘掉它或改变它,就会越困难。相比于清楚解释的确定性,我更热爱于模糊解释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其实这人生系统抬头六字:求吹图程改分,倒是可以更为简单的解释一下:机会是一切的开始,为了获得机会,我要主动求人;为了求人成功,我要学会吹水;吹水不乱吹,致力于把事情的整体结构和过程细节吹明白;要对事情的把握保持优势,我需要不断地快速改进;为了让自己前进地更有效率,我需要把事情分部完成、逐块蚕食。
祝大家交易顺利!一切顺利!:)
[ 本帖最后由 清醒疯子 于 2011-8-7 12:2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