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曾经含泪劝告:赶紧走吧,逃命还来得及!!!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ww163
浏览:17475
回复:1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不信问老蒋去!!
1922年,老股民蒋介石由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自己的政权交易所,股票市场上云集了来自各方的投机者。在这些人中,有个叫做“蒋伟记”的,他的身份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经纪人,和他一起工作的,还有陈果夫和戴季陶。
蒋伟记等三人作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经纪人,实际上是为一家牌号叫“恒泰号”的经纪机构工作。恒泰号的营业范围,是代客买卖各种证券及棉纱,资本总额银币35000元,每股1000元,分为35股。
恒泰号股东共有十七人,在合同上,各股东都在自己的名下盖章。其中“蒋伟记”的名下没有盖章,只签了“中正”二字。无论“蒋伟记”还是“蒋中正”,实际上都是蒋介石。此时的蒋介石,一门心思地想多赚点钱。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之前不久,他还和张静江、戴季陶等人合办了“协进社”。“协进社”有股票3万股,他们分给其他社员1.5万股,三人留下1.5万股。开始时,股价每股30元左右,后来涨到50、80、120、160、200多元。
就在蒋介石等人心花怒放时,到了1921年年底,许多交易所骤然间纷纷倒闭,爆发了经济史上的“信交风潮。”上海交易所也不例外,拖延到1922年2月,就被宣告“死刑”,大量股票变为废纸。蒋介石也由原来的百万富翁,迅速变成了穷光蛋。在朋友的帮助下,蒋介石带着所剩不多的钱,取道广东,寻找新的发迹机会,最后“从戎”。
好好的交易所为何突然就倒闭了呢?原来,就在1920年前后,上海掀起了一股交易所热,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一下子冒出150多家证券交易所、物品交易所和信托公司。他们的额定资本总额竟达到20亿元的天文数字。这20亿元额定资本即使一开始只实收十分之一,即2亿元,也是上海的金融能力所承受不了的。这种虚假的信用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所以必须要以大波动的形式将其泡沫抹去。因此,1921年风潮中,150多家交易所中的大多数又齐刷刷地关门。
回头再看这150多家机构中,在北京政府农商部登记立案的只有10家,其他有两家在沪军使署立案,16家在法领署立案,17家在西班牙领署立案,1家在意大利领署立案,2家在公共租界会审公堂立案,4家在美国政府立案,而大多数则登记立案的手续都没有办过。政府完全游离于金融机构的各种行为之外,是造成这次危机的重要原因。
[ 本帖最后由 ww163 于 2011-7-27 14:3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