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5.20暴跌背后:温州炒家被香港庄家狙击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三分e
浏览:9892
回复: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猜测陆续得到证实,原来股灾的始作俑者是几个拥资数亿的温州炒家,不幸的是,他们被香港本地庄家阻击了。
过程是这样的,大约从今年1月开始,温州炒家开始收集一只很不起眼的名叫PACIFIC PLYWOOD的香港本地股,成本价在0.5至0.7元港币之间。今年3月上旬该股拉升,短短的7个交易日内,就已飙涨了超过10倍。之后,PACIFIC PLYWOOD温水煮青蛙,一路跌至5月,就在5月20日,香港庄家开始撤了,一天之内,股价跌60%。如今,与今年高点相比,98%的市值已蒸发。
不过,精明的温州炒家发现上当,想撤已来不及。给温州炒家融资的几家银行同时清仓炒家们所持有的其他股份。由此导致中资股全线大跌。
记者并不知道温州炒家10倍的杠杆究竟能带动多少虚拟流动性,也不知道他们在此前的轮番炒作中究竟赚了多少钱,倒是对香港庄家的手法很感兴趣。原来,早在大跌前,潜伏的香港庄家们就已在场外卖空了PACIFIC PLYWOOD的股票,通过10倍的杠杆,这样的效果大约相当于数亿股被同时卖出。而在股价真实下跌后,庄家们再在场内极其低廉的价格扫货埋单。
同样的手法,国内不曾出现,倒是在2008年的美国被频繁使用。其时,一些衍生品可以跌至投资者穷极想象也意料不到的低价。某种程度上,温州的炒家正是吃了孤陋寡闻的亏,也许他们只知道炒高能赚钱,却不明白仅在香港,炒低也能赚钱。
坦白的说,许多投资者也明白炒作的可笑,却身陷其中。1997年,只要光大集团的老总朱小华跑到一家公司说上几句话,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会一飞冲天,投资者都以为光大集团可能将与这家公司谈收购。
之后,在2000年的科网股狂潮中,经济学家甚至发明了一个新名词PEG,在这个概念下,如果公司的市盈率10倍,而预期盈利只增长8%,那么,这家公司是贵的。如果公司的市盈率100倍,但是预期盈利将增长110%,那么,这家公司是便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