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1619|回复: 4

[大盘交流] 五大负面消息 2900点并非终极 调整仍将持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7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大负面消息 2900点并非终极 调整仍将持续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宇宙游客 浏览:11619 回复: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周三两市大盘高开低走,2900点岌岌可危。那么三连阴后,五连阴概率几何?

【五大利空压顶】

【一、加息预期再起】

跨月跨节资金面偏紧 五一或又现加息窗口

有消息传5月2日再加息 专家称无法判断

【二、B股暴跌】

上海B股惊天大跳水 10余股集体跌停

【三、楼市调控升温】

国家发改委拟对商品住房实施反暴利规定

【四、银行再融资】

银监会:5大行差异化监管 再融资或许仍有必要

【五、银行资本充足成疑】

银监会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 再调高面临三重压力

【机构观点】

日信证券:反弹宣告收官 防御中等待进攻号角

浙商证券:进退维谷中着眼中期布局

【大势研判】

量能萎缩 继续寻找支撑

指数恐难有太大表现

股指缩量反弹 难言结束跌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消息传5月2日再加息 专家称无法判断
  圣诞节、春节,再到之后的清明节,此前央行几次加息时点的选择,让一些市场分析人士似乎摸到了什么"规律"。昨天,有媒体援引彭博社的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近期或将意外地再次启动加息,时间窗口为5月2日,加息0.25个百分点,一年存款基准利率3.5%。
  这个消息的准确性有多大?昨天,记者就此问题联系采访了多位金融专家。
  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石晶教授表示,提高人民收入、外汇结售汇改革也能解决通胀方面的问题,但利率调控会快一些,短期效应明显。加息的可能性会有,现在是处于一个加息上行的通道,之前央行也操作过一年内频繁加息。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说,加息的可能性真的很大。现在的负利率这么高,不通过加息解决怎么可能!记者问:不到1个月时间连续加息两次是否过快?易宪容表示,这个不算紧,早就应该调了,现在负利率这么高,肯定是个大问题。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则表示,加息时点无法判断,更没有判断加息时点的必要性,4月6日刚加完息,总得观察一下效果。具体加息时点,只能是央行在"适当的时候"做决定。

  上海B股惊天大跳水 10余股集体跌停
  14点过后,上海B股突然发生惊天大跳水。截止14:23分,沪市B股指数大跌6.30%,106只B股仅5只飘红,同时则有11只B股跌停。

  上海B股的集体“自杀式”下跌还在持续,截止14:30分沪市B股指数已经下跌6.6%,新报298点。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市场上并无明显针对沪市B股的特大利空消息,不清楚是否与此前媒体报道的国际板有关。市场此前有传闻声称国际板推出后,沪市B股将永久保留。

  市场人士认为,一定有大风暴在发生,不然,B股不会跌成这样。此时B股指数暴跌6%以上,以美元标价的上海B股(900打头)已经有10股跌停了,跌幅在9%以上的已经有20家了。以港币标价的深圳B股(200打头)的走势倒还坚挺。B股已经把A股拖累下跌10点。关注B股,五一前有大事正在发生中,虽然你我此时还未找到它。

  B股午后2点起突然出现如此断崖式暴跌,会是什么原因呢?目前为止,我们只见到这一则消息或与之有些许相关——《盖特纳:不会刻意让美元贬值换取贸易优势》。哪位朋友能有更到位的解释?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纽约再次重申,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将继续保持“强势美元”承诺,不会以贬值本币方式换取商品进出口贸易中的优势。

  国家发改委拟对商品住房实施反暴利规定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料将进一步升级。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司长许昆林26日晚间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专访时称,发改委正在研究在商品住房领域实施反暴利规定,以使商品房价格能够保持在合理水平。
  《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将于5月1日起实施,坊间对此颇为关注。记者就此采访许昆林时,他表示,在规定实施之后,官方还会陆续出台一系列规范房地产行业价格行为的政策措施。这当中,实施反暴利法规定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1995年,中国颁布了《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的行政法规。其中规定,对于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和与居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商品和服务,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可将其列入制止牟取暴利的项目,并实施利润率控制。
  许昆林说,"我们正在对房地产市场的成本、利润和价格等情况开展调研,拟综合考虑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外可借鉴的做法,将商品住房列入制止牟取暴利项目,严厉打击不法房地产开发商牟取暴利的行为。"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要求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并不得随意涨价。许昆林表示,该规定的出台,是为了加强房地产市场价格监管,着力解决商品房销售中存在的标价混乱、信息不透明、价格欺诈等问题,以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价格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抓紧制定本地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的实施细则,并尝试建立商品房销售价格备案、商品房销售"一价清"、成本申报、事先约谈提醒告诫等制度,探索积极有效的管理办法。
  许昆林透露,在《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实施之后,国家发改委将直接组织检查组,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销售商品房的明码标价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查处经营者销售商品房不明码标价、不一套一标、不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不按规定内容明码标价和公示相关收费的行为,在标价和公示的收费之外加价、收取未予以标明费用的行为,以及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方式或价格手段进行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他强调,"对情节恶劣、影响较坏、社会反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要依法从重处罚,并予以公开曝光,以儆效尤。"
  有房地产开发商称,可能会通过提高申报价格的方式,规避《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对此,许昆林说,"我们绝不会让《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成为一纸空文。"他透露,在规定实施之后,包括实施反暴利法规定在内的一系列规范房地产行业价格行为的政策措施将陆续有来。
  许昆林称,在商品住房领域实施反暴利的初衷和政策目标,就是要使商品住房价格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包括合理的成本、合理的利润和合理的价格。"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完善房地产价格政策,使房地产领域没有欺诈,没有暴利,以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他强调,商品住房的价格直接关系民生,政府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

  银监会:5大行差异化监管 再融资或许仍有必要
  “银监会对于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并无变化。”银监会针对日前媒体有关报道做出上述回应。但银监会同时强调,“今年年初,腕骨(CARPALs)监管指标体系根据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差异化监管目标值和触发值。其中监管目标值均不低于11.5%。”

  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梁小民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对于控制货币,制止通胀会更有效果。”

  五大行暂不“缺钱”

  据媒体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按照银监会的最新要求,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中国银行(601988)和交通银行(601328)资本充足率需达到11.8%,农业银行(601288)最低充足率要求是11.7%。而2010年年报显示,目前工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27%,农行为11.59%,建行和中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8%和12.58%,交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36%。

  “年报中12%以上的充足率是银行自己的行为,这与银监会给它的硬性标准,是有区别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杜征征表示,“现在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不代表以后不会掉下来。”

  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邱冠华表示,根据其对银行一季报的大致预测,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与年报公布水平相当,除了有再融资补充资本的银行,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动应该在上下0.5个百分点以内,“在监管条件不发生大变化的条件下,资本充足率达到要求的几家银行今明两年都不会有问题。”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此前曾表示,中国的监管部门在制定有关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要求及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时,都对系统重要性银行会有差别性的要求,这对大型银行未来的经营管理带来新的压力。

  至于此次差异化监管对各行的影响,分析人士表示,银行各项资产的风险权重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资本充足率提高后对应限制的信贷规模并不好测算。

  此前,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在巴塞尔委员会公布资本监管改革的最终文本后,中国银监会将适时出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总体框架和路线图。

  再融资或许仍有必要

  2010年,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的再融资上限在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加上规模近2000亿元的农行IPO,五大行最高融资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其资本金“大补”了一番。

  今年,农行行长张云表示,考虑用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补充一部分资本金。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表示,2011年拟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2月23日,交通银行股东大会也通过了2012年底前赴香港发行不超过2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的议案。四大行中,只有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明确表示,今年肯定不会再融资。

  梁小民认为,银监会的差别化管理,不止是更严了,而且是更加细致了,各行的状态不一样,会更有效。“弊端是对银行的贷款不利,对达不到监管标准的银行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杜征征认为,银行新增的信贷规模,现在已经通过各种调控手段收得比较严,比如存贷比的日考核制度等。但是存量部分的信贷风险仍然不容忽视。“比如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一旦地产价格下跌,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暴露出来,对银行资产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银监会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 再调高面临三重压力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因担忧信贷风险可能上升,银监会于上月对五大行提出了高于11.5%的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以防范银行业风险。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上月被告知最低资本充足率需达到11.8%。
  26日,中国银监会证实,确实已发文将标准提高到11.5%以上,但这是因为新资本协议的要求,而不是媒体报道的"担忧信贷风险"。
  根据五大银行2010年年报显示,目前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27%,农业银行为11.59%,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8%和12.58%,而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36%。
  而路透社则称,在其2月得到的一份文件中显示,中国银监会可能把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提高到至多14%。
  中国银行某行业分析师表示:如果真的要将资本充足率调高至14%甚至更高的话,中国银行业将面临三重压力。第一是由于体制问题导致的利差收入过高,这样使得银行忽略掉了其他一些业务。这也是我国银行业面临转型的一个根本结症所在。第二是由于资本充足率大幅度提高,使得银行资本需要大规模的补充,那么银行大规模融资的影响在经济上行期的时候一切都好,一旦经济进入到震荡下行期,银行暗藏的资产风险都会暴露出来,导致坏账的急剧增加。最后是息差越来越小,迫使银行业加快转型。其原因在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发债融资成本越来越低,银行对其贷款也越来越难;现在的银行为了抢存款,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使得银行在利差方面的收入越来越低。

    加息或成中国紧缩货币政策首选利器
  近期人民币升值显著,同时官方在外汇储备问题上的措辞也发生转变,称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超合理水平。这一切表明,中国央行已按照低调但不失积极的节奏调整了货币政策重心。
  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频率加快的同时,中国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规模也在扩大。从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央行及中资金融机构每个月的平均外汇占款(相当于对美元/人民币市场的干预)达到人民币3960亿元。高于此前一年月均2320亿元的水平。
  据社科院研究员刘煜辉估计,在过去六个月新增的人民币2.38万亿元外汇占款中,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冲销的只有人民币2.1万亿元。他没有解释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缺口,但部分原因可能在于,长期以来中资银行一直持有超额准备金。
  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大型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比率从1.4个百分点降至0.9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年末,银行业的整体超额准备金比率仍有2.0个百分点。
  为干预美元/人民币而投放的人民币资金肯定需要回笼。存款准备金率正是回笼人民币资金的一项工具。
  不过,由于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20.5%,若想在不损害银行利润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上调已基本不太可能。这就意味着,央行很快就会停止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项政策工具。
  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这项冲销工具已不再有效,另一方面仍有必要采取措施抑制第二轮通货膨胀,这就意味着央行将被迫缩减干预规模。近期中国之所以允许人民币升值,可能是因为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有效手段来冲销因干预汇市而投放的人民币资金,人民币强劲升值的步伐将势不可挡。
  与此同时,央行降低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依赖程度可能意味着有必要进一步加息。近期的预测数据显示,今年全年的通货膨胀率将超过5%(2010全年为3.3%),因此,今年再加息100个基点不是没有可能。

  李迅雷:被动加息意义不大
  中国自去年年初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今,货币政策转向已经超过五个季度了,但从今年一季度的宏观数据看,似乎也没有看到经济出现明显的回落趋势。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上调利率,看似紧缩频率很高,但效果却不明显,流动性依然比较宽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还是维持在25%的高位。原因究竟何在?
  提高存准率只为对冲增量外汇占款
  尽管已经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面对源源不断的外汇流入,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如2010年,由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央行上收的存款准备金余额从10万亿上升到了13万亿,净增3万亿,但这还没有完全对冲掉去年全年外汇占款的增加额3.3万亿。而且,去年央票余额还减少了2500亿左右,使得流动性仍然显得宽松。如果从2003年4月开始发行央行票据算起,大规模对冲操作已持续8年,对冲率(存款准备金余额+央行票据余额/外汇占款余额)约为75%左右,还有约5.5万亿元由于外汇流入而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并没有回收。
  今年一季度,在出现2004年来首季外贸逆差的背景下,外汇占款又增加了1.1万亿,这显示热钱流入还是颇为凶猛。为此,央行在一季度又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但也仅对冲掉新增的外汇占款额。可见,在运用数量化货币工具方面,央行目前的操作思路只是用"池子"来装增量的货币,而没有去动存量的货币,尽管巨额的存量货币是导致本次通胀的主要原因。
  4月中旬,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动作稍稍提前,但不知4月份的新增外汇占款量有多大,如果按照第一季度1.1万亿来递推,今年的外汇占款可能超过去年。因此,继续提高存准率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动作还将持续下去,故周小川行长表示,提高存准率没有绝对上限。但是,我们发现,至4月份中旬,央票余额比去年年末反而减少近1万亿。为何在央票余额不是增加反而减少呢?主要1-2月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过小,其背后的原因是央票发行利率不敢定得过高,怕增强人们的加息预期,而加息又会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热钱流入加速。但3月份之后,央行主动提高央票发行利率,与市场利率接轨,使得公开市场操作规模急剧放大,出现了净回笼货币2000余亿。但即便如此,一季度央票余额还是减少了。
  央行至今为止所采取的货币收缩措施估计还是没有完全对冲掉今年新增的外汇占款额,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仍然停留在对增量流动性的控制上,对巨额的存量流动性没有涉及,故其力度不可谓大。
  被动加息:象征意义大于实效
  自去年10月份开始的连续4次加息,累计只让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了1个百分点,但从去年10月至今的物价涨幅,却远远不止1个百分点。之所以加息幅度如此之小,原因众多。比如,在美国没有加息的背景下,加息扩大了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的利差,这会增强人民币升值压力。又如,加息会增加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利息负担,或会招致各方反对。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央行每次加息几乎都比市场预期的要晚,而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远高于基准利率水平。比如,江浙中小企业普遍获得银行贷款的实际利率成本在10%以上,即便如此,也很难通过银行获得融资。相反,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则借市场利率高企之际,加大放贷规模。据央行数据,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427亿。
  因此,由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较低,通过行政手段控制信贷规模,其结果是借贷市场资金紧张,利率走高,而货币市场则资金宽松,利率走平。由此产生的利率体系扭曲,同样成为一种制度成本,以至于阻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比如,不加息原本可以用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消退热钱的流入,但由于市场利率的提高,海外热钱不仅可以获得利差收益,还可以获得汇率变化收益,一箭双雕。可见,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浮动等都是经济发展中绕不过去的坎,如果总是存有侥幸,希望通过行政手段就能抑制通胀,其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
  从目前中国的货币状况看,由于不同市场间的利率水平差异太大,每次加息0.25个百分点的意义只在于表明央行继续收紧货币的态度,而对于收缩流动性却收效甚微,除非采取大幅度加息的举措。但这种小幅加息加上严控信贷的后果,却导致了市场利率大幅上扬,热钱不断涌入,随后是不断提高存准率来吸纳流动性,但又导致更多的热钱流入。长此以往,中国是否将陷入热钱流入─被动提高存准率─市场实际利率提高─被动加息─热钱流入─人民币被动升值─更多热钱流入─被动提高存准率的恶性循环?
  只动增量不动存量难调结构
  不仅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工具的运用采取小步走的做法,汇率也是如此,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仅为3.1%,由于升值幅度总是慢于市场预期,导致外汇的过多流入,目前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而关于中国外储超过适度规模的讨论,在2004年外储达到6000亿美元时就开始了。当初的应对之策是"首先是管住增量,而存量则尽可能实现保值增值",但这种传统辩证思维的所谓"对策"总是说易行难,现在是巨额存量大幅贬值,增量又无法管住。
  一季度中国外贸出现2004年来的首季逆差,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基本到位,升值压力减小了呢?并非如此。由于过去一年来铁矿石和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这两个大宗商品的涨价就使进口费用多增加了188亿美元,若剔除这两个涨价因素,中国一季度的贸易仍然是顺差,且顺差额比去年同期还略多。而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长了26.5%,超出预期,说明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较大。
  从更广的范围看,"只调增量"不仅在货币政策上如此,其他方面也有类似现象。比如,2009年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曾先后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使得2010年的出口退税额高达7300亿,远超个税收入。但次贷危机之后,除去三高产品,对大部分出口产品没有相应降低出口退税率,也就是没有去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这也是导致中国出口维持高增长的原因之一吧。而在打压房地产泡沫方面,所推出的房地产税试点、房屋限购措施等,基本上也是对增量进行控制,对存量从某种意义上讲还起到了保护作用。
  因此,只动增量是治标不治本,其结果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充分;而另一方面,通胀形势依然严峻,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加大,房价居高不下且仍在上涨,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矛盾并未明显缓解。从长期看,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通过改革来实现标本兼治,而改革总是会触动某一群体的利益,也由此带来一定的阻力和风险,但如果因此而拖延改革,那么,今后付出的代价将成倍增加。
  就当今而言,金融体制的改革或调整应该先从汇率和资本管制适度放松做起。即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允许居民有限度投资海外证券市场等,以缓解热钱流入及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放宽对国内居民和非居民海外投资管制,对于巨额外汇储备的运用也是有利的。我们不能期望政府层面能够把外汇储备管理好。如若能够管理好,那么,过去十几年来应该有很多很好的海外投资机会,却都没有把握好,买回了一大堆美国国债。 此外,这一改革举措,对国内抵御输入型通胀也是有效的,因为汇率的提高,能够降低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进口成本。同时,由于外汇占款的减少,也有利于放慢存准率等对冲流动性工具的使用频率。
  金融改革的第二步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尽管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也已提及,但鉴于利率市场化这一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故须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表。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理顺目前金融产品的比价关系极具意义,不必赘述。至于其他非金融层面的改革,也应该勇敢地阔步迈进,如财政体制改革、税制改革及物价改革等。小步慢行只是起到缓解结构性矛盾的作用,却仍在累积问题。

  日信证券:反弹宣告收官 防御中等待进攻号角
  市场在政策放松预期落空和经济回落预期增强的不利影响下出现了连续回调,前期表现活跃的周期股与近期一季报业绩大幅变脸的中小板创业板出现了轮跌的局面。由此基于政策放松或紧缩进入尾声、楼市禁购令导致存量资金再配置而引发的反弹行情,或面临着望梅止渴的困境,而一批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一季度业绩大幅变脸也使得"高成长支撑高估值"的中小板创业板陷入望梅止渴的境地。多重压力下,反弹行情终于收官。与其望梅止渴,不如耐心等待。
  "高成长" 陷入戴维斯双击困境
  目前创业板及中小板已经进入"估值-业绩"轮动双杀的被动局面。回顾2010年的市场,高成长曾风靡一时,中小板、创业板,还有不少主板中的小盘股都被冠以高成长的形象。盈利预测年均复合增速在30-40%之间的公司遍地皆是。在完成了靓丽的2010年年报后,市场上却出现了不少一季报业绩同比下滑的公司,基于高成长性而依照PEG法赋予的高估值已难以维系。如果说今年1月份中小板、创业板的调整是在消化高估值压力,是"戴维斯双击"第一击的话,目前基于业绩变脸而出现的大幅回调则是进入了"估值-业绩"轮动双杀的第二击。新股首日大面积破发的现象又重出江湖。出于对更多公司业绩前景的担忧,未来中小板、创业板或将进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故目前对待成长股的策略只能是耐心等待泥沙俱下后捡真金。
  流动性之水往高处流
  流动性如水。水往低处流,而资本逐利,流动性之水往高处流。其一,信贷紧缩下,民间金融进入野蛮成长的黄金年代。一面是银行的信贷收紧,一面是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的生意火爆。民营企业面临着贷款额度受限和融资成本攀升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寻求非银行渠道进行融资。而民间金融的高额回报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参与其中,原先市场预期的楼市资金转投股市的预期落空。其二,收藏品市场人气火爆,价格连续飙升。赚钱效应吸引一些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投机资金进入收藏品市场,而股市尽管处于估值低位,但仍难以吸引场外资金入市。资本逐利,流动性之水总是往高处流。其三,连续加息之后,居民储蓄意愿增加,尤其是3年期定存和5年期定存利率分别达到4.75%和5.25%,已经接近08年的高点水平。银行针对企业客户的协议存款利率也已经相当可观。M2增速超越M1增速,存款活化趋势逆转。其四,"存款搬家"还很遥远。从居民储蓄余额的同比增幅看,3月份居民储蓄余额同比增长16.5%,处于均衡水平。根据我们对居民储蓄的研究,"存款搬家"只出现在市场具有持续的赚钱效应或指数持续大幅上涨之后,而目前明显不具备这种条件。
  政策放松预期弱化
  在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二季度经济工作进行部署的会议公报,政策措辞相较之前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从措辞的变化上看,政策面更加向控通胀倾斜。"防止经济大的波动"的提法被淡化后,将使得市场政策放松的预期大大弱化。
  防御中等待进攻号角
  政策紧缩时间的超预期延缓了攻守转换时点的到来。医药、消费行业的估值水平已经回落至合理区间,业绩的稳定增长与合理估值使得消费股再度焕发防御性价值。我们重申二季度策略观点,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和通胀治理的复杂性将压制市场的上行空间,而整体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可比低位也将对市场构成支撑,指数的下行空间也较为有限。市场继续在纠结中反复震荡、上下两难。
  我们维持二季度上证综指核心波动区间在2800-3100点的判断,市场脱离箱体震荡格局的可能性较小。策略上建议继续在防御中等待进攻号角,但政策紧缩时间的延长可能使得进攻号角的等待需要多一些耐心。短期建议维持防御状态,部分前期调整充分、估值合理的消费股可逐步逢低关注。

  浙商证券:进退维谷中着眼中期布局
  如果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大盘仍然可以安然无恙,那么当紧缩信号更为明显时,3000点支撑显然招架不住。央票发行骤减,银监会证实国有商业银行最低充足率被提高到11.5%。如此种种,市场受到流动性紧缩冲击,在上证综指击穿3000点之后,继续下探,虽然周二下跌点位为26点,但连续三个交易日的下跌,个股跌幅迅速扩大,市场信心有转弱迹象。而创业板跌幅更为显著,创业板指数击穿前期低点,创下941点近期新低。中小板指数也未能幸免,下跌趋势延续。
  流动性和经济增长的较量
  这波行情始终走得磕磕碰碰,略见起色随即遭到打压,已经重复三次。在此重复过程中,上证综指倒是平台逐步抬高。可以说,近期是三方较量:其一,经济回升势头明显,上市公司业绩增幅良好。从指标来看,2011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6311亿元,同比增长9.7%,比去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宏观数据超预期,上市公司业绩也不错,水泥、工程机械等行业尤其如此,宏观和微观层面都显示了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其二,高通胀压力下的紧缩政策成常态,虽然市场之前普遍预期通胀可能是前高后低,但事实越来越显示,和通胀的斗争可能是持久战。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减,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可阻挡。高通胀的常态化导致货币政策收缩的常态化。央行的态度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调控的持续性和强力度。因此,之前市场抱有的紧缩政策放松的幻想一再落空,导致市场波动加剧;其三,市场盈利效应不强,导致资金流入不足。虽然资源股、金融板块等一度引领行情走势,但总体上持续盈利效应不强,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今年一季度分别亏损176.51亿元和204.19亿元,合计亏损超过380亿元。目前市场显然处于"中看不中用"的状态,缺乏持续盈利效应的市场,难以形成有效的上涨推动力。
  进退维谷中着眼中期布局
  既然攻克3000点是个磨人的过程,那就暂且不要过多纠结于此。从目前状况来说,市场进退维谷,盈利效应退潮,最好的策略莫过于以静制动,以免在交易过程中贪小失大。盘面上,部分板块的回调特征明显,高送转之后的部分高估值品种除权后调整明显,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挤泡沫过程仍在继续。而钢铁板块昙花一现的行情更加提醒了当前市场的风险。而防御类品种,如医药、零售股等倒是一扫前期阴霾,逆势而动。
  风险并不在于大盘,而在于品种选择上。上证综指在银行板块力挺之下,维持震荡格局的可能性较大,蓝筹股整体15倍附近的市盈率水平构筑了较为坚实的底部。品种选择上的风险在于热点切换过于频繁,而且市场对于价值和成长的估值体系混乱。上市潮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高估值下的风险。当然,迷茫之中,并非无踪迹可循。随着市场短期低潮期的到来。投资者首先要回避部分品种的剧烈回调风险,如质地平平的新股,除权后的小盘股等。其次,通过把握经济增长脉络着眼中长期布局。从受益的产业链上寻找投资标的,既关注银行、工程机械等业绩增长确定性的品种,也关注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代表十二五产业发展方向的品种机会。

  量能萎缩 继续寻找支撑

  周三早盘A股市场出现了冲高受阻回落的态势。在早盘的冲高主要得益于行业景气乐观的水泥股等品种,其中水泥股在近期舆论关于拉闸限电引发水泥价格再度涨升的信息中持续走高,推动着大盘有所逞强。但可惜的是,一方面由于地产股的持续回落,使得市场人气散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资源股等品种也缺乏冲高的潜能,反而有受阻回落的态势,加剧了市场人气的散淡格局。更为重要的是,成交量迅速萎缩,说明市场的跟风激情不再,如此就推动着A股市场出现了震荡中重心下移的趋势。由此可见,大盘短线的确缺乏反弹的空间,不排除午市后进一步走低的可能性,因此,建议投资者在操作中不宜加仓,同时适量减持一些成长性不佳的品种。

  指数恐难有太大表现 短线支撑位2900

  整体上看,指数破位现象较为明显,跌破30日线重要支撑位和2661点上涨以来的支撑线,深成指形态更为明显,箱体支撑下轨也已经跌破。虽然今日早盘超跌反弹指数重心有所上移,但无量上攻行情下指数高开低走,再度上演跳水大戏。从技术上看,无论是沪指,深成指,还是中小板创业板指数,都显示出较为严重的超卖信号,因此今日银行护盘不力,指数再度跳水后,或再出现一波超跌反弹。但是反弹力度有多大,以当前量能看,并不支持强势反攻行情。距离五一假期只剩下两个交易日,资金观望气氛浓厚,指数恐难有太大表现。明日支撑位2900点,压力位30日线附近。总之,大盘系统性风险下,投资者一定要严控仓位,覆巢之下无完卵,对前期涨幅过大个股落袋为安,并注意排雷,规避一季报业绩不佳个股风险。

  股指缩量反弹 难言结束跌势
  连日的下跌,再加上外围市场的走强,沪深两市股指早盘双双高开,随后震荡向上反弹,但成交量的持续萎缩说明市场对反弹没有共鸣,股指在10:00之后,震荡回落。截止上午收盘,沪指报收2945.78,涨6.79,涨幅0.23%,成交566.96亿元;深成指报收12477.39点,涨28.90点,涨幅0.23%,成交额415.67亿元。

  盘面上来看,造纸、水泥建材、家电和金融等板块表现强势,领涨市场;输配电气、汽车、化工和房地产等板块相对低迷,成为市场累赘。整体而言,板块和个股比周二的活跃度有所增加,但仍以反弹走势为主。目前市场还是热点凌乱,无明显的领涨和杀跌板块,这也可能是近期市场的一个特征。

  技术上暂时只能视为对前几个交易日下跌的反抽,成交量的持续缩小说明目前还不能确认股指已经站稳。预计市场短期还需要震荡消化来自基本面的压力。操作上,当前不宜见到反弹当反转,逢高减磅,降低仓位是明智的选择,在股指震荡调整的过程中,可关注强于大盘的板块和个股,逢低潜伏,一旦市场回暖,或有厚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17:18
有消息传5月2日再加息 专家称无法判断
  圣诞节、春节,再到之后的清明节,此前央行几次加息时点的选择,让一些市场分析人士似乎摸到了什么"规律"。昨天,有媒体援引彭博社的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近期或将意外地再次启动加息,时间窗口为5月2日,加息0.25个百分点,一年存款基准利率3.5%。
  这个消息的准确性有多大?昨天,记者就此问题联系采访了多位金融专家。
  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石晶教授表示,提高人民收入、外汇结售汇改革也能解决通胀方面的问题,但利率调控会快一些,短期效应明显。加息的可能性会有,现在是处于一个加息上行的通道,之前央行也操作过一年内频繁加息。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说,加息的可能性真的很大。现在的负利率这么高,不通过加息解决怎么可能!记者问:不到1个月时间连续加息两次是否过快?易宪容表示,这个不算紧,早就应该调了,现在负利率这么高,肯定是个大问题。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则表示,加息时点无法判断,更没有判断加息时点的必要性,4月6日刚加完息,总得观察一下效果。具体加息时点,只能是央行在"适当的时候"做决定。

  上海B股惊天大跳水 10余股集体跌停
  14点过后,上海B股突然发生惊天大跳水。截止14:23分,沪市B股指数大跌6.30%,106只B股仅5只飘红,同时则有11只B股跌停。

  上海B股的集体“自杀式”下跌还在持续,截止14:30分沪市B股指数已经下跌6.6%,新报298点。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市场上并无明显针对沪市B股的特大利空消息,不清楚是否与此前媒体报道的国际板有关。市场此前有传闻声称国际板推出后,沪市B股将永久保留。

  市场人士认为,一定有大风暴在发生,不然,B股不会跌成这样。此时B股指数暴跌6%以上,以美元标价的上海B股(900打头)已经有10股跌停了,跌幅在9%以上的已经有20家了。以港币标价的深圳B股(200打头)的走势倒还坚挺。B股已经把A股拖累下跌10点。关注B股,五一前有大事正在发生中,虽然你我此时还未找到它。

  B股午后2点起突然出现如此断崖式暴跌,会是什么原因呢?目前为止,我们只见到这一则消息或与之有些许相关——《盖特纳:不会刻意让美元贬值换取贸易优势》。哪位朋友能有更到位的解释?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纽约再次重申,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将继续保持“强势美元”承诺,不会以贬值本币方式换取商品进出口贸易中的优势。

  国家发改委拟对商品住房实施反暴利规定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料将进一步升级。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司长许昆林26日晚间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专访时称,发改委正在研究在商品住房领域实施反暴利规定,以使商品房价格能够保持在合理水平。
  《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将于5月1日起实施,坊间对此颇为关注。记者就此采访许昆林时,他表示,在规定实施之后,官方还会陆续出台一系列规范房地产行业价格行为的政策措施。这当中,实施反暴利法规定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1995年,中国颁布了《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的行政法规。其中规定,对于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和与居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商品和服务,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可将其列入制止牟取暴利的项目,并实施利润率控制。
  许昆林说,"我们正在对房地产市场的成本、利润和价格等情况开展调研,拟综合考虑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外可借鉴的做法,将商品住房列入制止牟取暴利项目,严厉打击不法房地产开发商牟取暴利的行为。"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要求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并不得随意涨价。许昆林表示,该规定的出台,是为了加强房地产市场价格监管,着力解决商品房销售中存在的标价混乱、信息不透明、价格欺诈等问题,以维护房地产市场的正常价格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抓紧制定本地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的实施细则,并尝试建立商品房销售价格备案、商品房销售"一价清"、成本申报、事先约谈提醒告诫等制度,探索积极有效的管理办法。
  许昆林透露,在《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实施之后,国家发改委将直接组织检查组,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销售商品房的明码标价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查处经营者销售商品房不明码标价、不一套一标、不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不按规定内容明码标价和公示相关收费的行为,在标价和公示的收费之外加价、收取未予以标明费用的行为,以及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方式或价格手段进行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
  他强调,"对情节恶劣、影响较坏、社会反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要依法从重处罚,并予以公开曝光,以儆效尤。"
  有房地产开发商称,可能会通过提高申报价格的方式,规避《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对此,许昆林说,"我们绝不会让《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成为一纸空文。"他透露,在规定实施之后,包括实施反暴利法规定在内的一系列规范房地产行业价格行为的政策措施将陆续有来。
  许昆林称,在商品住房领域实施反暴利的初衷和政策目标,就是要使商品住房价格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包括合理的成本、合理的利润和合理的价格。"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完善房地产价格政策,使房地产领域没有欺诈,没有暴利,以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他强调,商品住房的价格直接关系民生,政府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

  银监会:5大行差异化监管 再融资或许仍有必要
  “银监会对于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并无变化。”银监会针对日前媒体有关报道做出上述回应。但银监会同时强调,“今年年初,腕骨(CARPALs)监管指标体系根据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差异化监管目标值和触发值。其中监管目标值均不低于11.5%。”

  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梁小民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对于控制货币,制止通胀会更有效果。”

  五大行暂不“缺钱”

  据媒体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按照银监会的最新要求,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中国银行(601988)和交通银行(601328)资本充足率需达到11.8%,农业银行(601288)最低充足率要求是11.7%。而2010年年报显示,目前工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27%,农行为11.59%,建行和中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8%和12.58%,交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36%。

  “年报中12%以上的充足率是银行自己的行为,这与银监会给它的硬性标准,是有区别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杜征征表示,“现在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不代表以后不会掉下来。”

  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邱冠华表示,根据其对银行一季报的大致预测,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与年报公布水平相当,除了有再融资补充资本的银行,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动应该在上下0.5个百分点以内,“在监管条件不发生大变化的条件下,资本充足率达到要求的几家银行今明两年都不会有问题。”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此前曾表示,中国的监管部门在制定有关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要求及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时,都对系统重要性银行会有差别性的要求,这对大型银行未来的经营管理带来新的压力。

  至于此次差异化监管对各行的影响,分析人士表示,银行各项资产的风险权重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资本充足率提高后对应限制的信贷规模并不好测算。

  此前,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在巴塞尔委员会公布资本监管改革的最终文本后,中国银监会将适时出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总体框架和路线图。

  再融资或许仍有必要

  2010年,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的再融资上限在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加上规模近2000亿元的农行IPO,五大行最高融资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其资本金“大补”了一番。

  今年,农行行长张云表示,考虑用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补充一部分资本金。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表示,2011年拟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2月23日,交通银行股东大会也通过了2012年底前赴香港发行不超过2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的议案。四大行中,只有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明确表示,今年肯定不会再融资。

  梁小民认为,银监会的差别化管理,不止是更严了,而且是更加细致了,各行的状态不一样,会更有效。“弊端是对银行的贷款不利,对达不到监管标准的银行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杜征征认为,银行新增的信贷规模,现在已经通过各种调控手段收得比较严,比如存贷比的日考核制度等。但是存量部分的信贷风险仍然不容忽视。“比如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一旦地产价格下跌,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暴露出来,对银行资产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银监会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 再调高面临三重压力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因担忧信贷风险可能上升,银监会于上月对五大行提出了高于11.5%的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以防范银行业风险。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上月被告知最低资本充足率需达到11.8%。
  26日,中国银监会证实,确实已发文将标准提高到11.5%以上,但这是因为新资本协议的要求,而不是媒体报道的"担忧信贷风险"。
  根据五大银行2010年年报显示,目前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27%,农业银行为11.59%,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8%和12.58%,而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2.36%。
  而路透社则称,在其2月得到的一份文件中显示,中国银监会可能把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提高到至多14%。
  中国银行某行业分析师表示:如果真的要将资本充足率调高至14%甚至更高的话,中国银行业将面临三重压力。第一是由于体制问题导致的利差收入过高,这样使得银行忽略掉了其他一些业务。这也是我国银行业面临转型的一个根本结症所在。第二是由于资本充足率大幅度提高,使得银行资本需要大规模的补充,那么银行大规模融资的影响在经济上行期的时候一切都好,一旦经济进入到震荡下行期,银行暗藏的资产风险都会暴露出来,导致坏账的急剧增加。最后是息差越来越小,迫使银行业加快转型。其原因在于大型金融机构的发债融资成本越来越低,银行对其贷款也越来越难;现在的银行为了抢存款,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使得银行在利差方面的收入越来越低。

    加息或成中国紧缩货币政策首选利器
  近期人民币升值显著,同时官方在外汇储备问题上的措辞也发生转变,称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超合理水平。这一切表明,中国央行已按照低调但不失积极的节奏调整了货币政策重心。
  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频率加快的同时,中国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规模也在扩大。从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央行及中资金融机构每个月的平均外汇占款(相当于对美元/人民币市场的干预)达到人民币3960亿元。高于此前一年月均2320亿元的水平。
  据社科院研究员刘煜辉估计,在过去六个月新增的人民币2.38万亿元外汇占款中,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冲销的只有人民币2.1万亿元。他没有解释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缺口,但部分原因可能在于,长期以来中资银行一直持有超额准备金。
  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大型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比率从1.4个百分点降至0.9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年末,银行业的整体超额准备金比率仍有2.0个百分点。
  为干预美元/人民币而投放的人民币资金肯定需要回笼。存款准备金率正是回笼人民币资金的一项工具。
  不过,由于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20.5%,若想在不损害银行利润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上调已基本不太可能。这就意味着,央行很快就会停止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项政策工具。
  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这项冲销工具已不再有效,另一方面仍有必要采取措施抑制第二轮通货膨胀,这就意味着央行将被迫缩减干预规模。近期中国之所以允许人民币升值,可能是因为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有效手段来冲销因干预汇市而投放的人民币资金,人民币强劲升值的步伐将势不可挡。
  与此同时,央行降低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依赖程度可能意味着有必要进一步加息。近期的预测数据显示,今年全年的通货膨胀率将超过5%(2010全年为3.3%),因此,今年再加息100个基点不是没有可能。

  李迅雷:被动加息意义不大
  中国自去年年初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今,货币政策转向已经超过五个季度了,但从今年一季度的宏观数据看,似乎也没有看到经济出现明显的回落趋势。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上调利率,看似紧缩频率很高,但效果却不明显,流动性依然比较宽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还是维持在25%的高位。原因究竟何在?
  提高存准率只为对冲增量外汇占款
  尽管已经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面对源源不断的外汇流入,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如2010年,由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央行上收的存款准备金余额从10万亿上升到了13万亿,净增3万亿,但这还没有完全对冲掉去年全年外汇占款的增加额3.3万亿。而且,去年央票余额还减少了2500亿左右,使得流动性仍然显得宽松。如果从2003年4月开始发行央行票据算起,大规模对冲操作已持续8年,对冲率(存款准备金余额+央行票据余额/外汇占款余额)约为75%左右,还有约5.5万亿元由于外汇流入而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并没有回收。
  今年一季度,在出现2004年来首季外贸逆差的背景下,外汇占款又增加了1.1万亿,这显示热钱流入还是颇为凶猛。为此,央行在一季度又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但也仅对冲掉新增的外汇占款额。可见,在运用数量化货币工具方面,央行目前的操作思路只是用"池子"来装增量的货币,而没有去动存量的货币,尽管巨额的存量货币是导致本次通胀的主要原因。
  4月中旬,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动作稍稍提前,但不知4月份的新增外汇占款量有多大,如果按照第一季度1.1万亿来递推,今年的外汇占款可能超过去年。因此,继续提高存准率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动作还将持续下去,故周小川行长表示,提高存准率没有绝对上限。但是,我们发现,至4月份中旬,央票余额比去年年末反而减少近1万亿。为何在央票余额不是增加反而减少呢?主要1-2月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过小,其背后的原因是央票发行利率不敢定得过高,怕增强人们的加息预期,而加息又会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热钱流入加速。但3月份之后,央行主动提高央票发行利率,与市场利率接轨,使得公开市场操作规模急剧放大,出现了净回笼货币2000余亿。但即便如此,一季度央票余额还是减少了。
  央行至今为止所采取的货币收缩措施估计还是没有完全对冲掉今年新增的外汇占款额,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仍然停留在对增量流动性的控制上,对巨额的存量流动性没有涉及,故其力度不可谓大。
  被动加息:象征意义大于实效
  自去年10月份开始的连续4次加息,累计只让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了1个百分点,但从去年10月至今的物价涨幅,却远远不止1个百分点。之所以加息幅度如此之小,原因众多。比如,在美国没有加息的背景下,加息扩大了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的利差,这会增强人民币升值压力。又如,加息会增加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利息负担,或会招致各方反对。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央行每次加息几乎都比市场预期的要晚,而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远高于基准利率水平。比如,江浙中小企业普遍获得银行贷款的实际利率成本在10%以上,即便如此,也很难通过银行获得融资。相反,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则借市场利率高企之际,加大放贷规模。据央行数据,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427亿。
  因此,由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较低,通过行政手段控制信贷规模,其结果是借贷市场资金紧张,利率走高,而货币市场则资金宽松,利率走平。由此产生的利率体系扭曲,同样成为一种制度成本,以至于阻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比如,不加息原本可以用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消退热钱的流入,但由于市场利率的提高,海外热钱不仅可以获得利差收益,还可以获得汇率变化收益,一箭双雕。可见,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浮动等都是经济发展中绕不过去的坎,如果总是存有侥幸,希望通过行政手段就能抑制通胀,其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
  从目前中国的货币状况看,由于不同市场间的利率水平差异太大,每次加息0.25个百分点的意义只在于表明央行继续收紧货币的态度,而对于收缩流动性却收效甚微,除非采取大幅度加息的举措。但这种小幅加息加上严控信贷的后果,却导致了市场利率大幅上扬,热钱不断涌入,随后是不断提高存准率来吸纳流动性,但又导致更多的热钱流入。长此以往,中国是否将陷入热钱流入─被动提高存准率─市场实际利率提高─被动加息─热钱流入─人民币被动升值─更多热钱流入─被动提高存准率的恶性循环?
  只动增量不动存量难调结构
  不仅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工具的运用采取小步走的做法,汇率也是如此,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仅为3.1%,由于升值幅度总是慢于市场预期,导致外汇的过多流入,目前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而关于中国外储超过适度规模的讨论,在2004年外储达到6000亿美元时就开始了。当初的应对之策是"首先是管住增量,而存量则尽可能实现保值增值",但这种传统辩证思维的所谓"对策"总是说易行难,现在是巨额存量大幅贬值,增量又无法管住。
  一季度中国外贸出现2004年来的首季逆差,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基本到位,升值压力减小了呢?并非如此。由于过去一年来铁矿石和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这两个大宗商品的涨价就使进口费用多增加了188亿美元,若剔除这两个涨价因素,中国一季度的贸易仍然是顺差,且顺差额比去年同期还略多。而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长了26.5%,超出预期,说明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较大。
  从更广的范围看,"只调增量"不仅在货币政策上如此,其他方面也有类似现象。比如,2009年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曾先后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使得2010年的出口退税额高达7300亿,远超个税收入。但次贷危机之后,除去三高产品,对大部分出口产品没有相应降低出口退税率,也就是没有去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这也是导致中国出口维持高增长的原因之一吧。而在打压房地产泡沫方面,所推出的房地产税试点、房屋限购措施等,基本上也是对增量进行控制,对存量从某种意义上讲还起到了保护作用。
  因此,只动增量是治标不治本,其结果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充分;而另一方面,通胀形势依然严峻,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加大,房价居高不下且仍在上涨,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矛盾并未明显缓解。从长期看,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通过改革来实现标本兼治,而改革总是会触动某一群体的利益,也由此带来一定的阻力和风险,但如果因此而拖延改革,那么,今后付出的代价将成倍增加。
  就当今而言,金融体制的改革或调整应该先从汇率和资本管制适度放松做起。即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允许居民有限度投资海外证券市场等,以缓解热钱流入及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放宽对国内居民和非居民海外投资管制,对于巨额外汇储备的运用也是有利的。我们不能期望政府层面能够把外汇储备管理好。如若能够管理好,那么,过去十几年来应该有很多很好的海外投资机会,却都没有把握好,买回了一大堆美国国债。 此外,这一改革举措,对国内抵御输入型通胀也是有效的,因为汇率的提高,能够降低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进口成本。同时,由于外汇占款的减少,也有利于放慢存准率等对冲流动性工具的使用频率。
  金融改革的第二步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尽管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也已提及,但鉴于利率市场化这一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故须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表。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理顺目前金融产品的比价关系极具意义,不必赘述。至于其他非金融层面的改革,也应该勇敢地阔步迈进,如财政体制改革、税制改革及物价改革等。小步慢行只是起到缓解结构性矛盾的作用,却仍在累积问题。

  日信证券:反弹宣告收官 防御中等待进攻号角
  市场在政策放松预期落空和经济回落预期增强的不利影响下出现了连续回调,前期表现活跃的周期股与近期一季报业绩大幅变脸的中小板创业板出现了轮跌的局面。由此基于政策放松或紧缩进入尾声、楼市禁购令导致存量资金再配置而引发的反弹行情,或面临着望梅止渴的困境,而一批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一季度业绩大幅变脸也使得"高成长支撑高估值"的中小板创业板陷入望梅止渴的境地。多重压力下,反弹行情终于收官。与其望梅止渴,不如耐心等待。
  "高成长" 陷入戴维斯双击困境
  目前创业板及中小板已经进入"估值-业绩"轮动双杀的被动局面。回顾2010年的市场,高成长曾风靡一时,中小板、创业板,还有不少主板中的小盘股都被冠以高成长的形象。盈利预测年均复合增速在30-40%之间的公司遍地皆是。在完成了靓丽的2010年年报后,市场上却出现了不少一季报业绩同比下滑的公司,基于高成长性而依照PEG法赋予的高估值已难以维系。如果说今年1月份中小板、创业板的调整是在消化高估值压力,是"戴维斯双击"第一击的话,目前基于业绩变脸而出现的大幅回调则是进入了"估值-业绩"轮动双杀的第二击。新股首日大面积破发的现象又重出江湖。出于对更多公司业绩前景的担忧,未来中小板、创业板或将进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故目前对待成长股的策略只能是耐心等待泥沙俱下后捡真金。
  流动性之水往高处流
  流动性如水。水往低处流,而资本逐利,流动性之水往高处流。其一,信贷紧缩下,民间金融进入野蛮成长的黄金年代。一面是银行的信贷收紧,一面是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的生意火爆。民营企业面临着贷款额度受限和融资成本攀升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寻求非银行渠道进行融资。而民间金融的高额回报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参与其中,原先市场预期的楼市资金转投股市的预期落空。其二,收藏品市场人气火爆,价格连续飙升。赚钱效应吸引一些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投机资金进入收藏品市场,而股市尽管处于估值低位,但仍难以吸引场外资金入市。资本逐利,流动性之水总是往高处流。其三,连续加息之后,居民储蓄意愿增加,尤其是3年期定存和5年期定存利率分别达到4.75%和5.25%,已经接近08年的高点水平。银行针对企业客户的协议存款利率也已经相当可观。M2增速超越M1增速,存款活化趋势逆转。其四,"存款搬家"还很遥远。从居民储蓄余额的同比增幅看,3月份居民储蓄余额同比增长16.5%,处于均衡水平。根据我们对居民储蓄的研究,"存款搬家"只出现在市场具有持续的赚钱效应或指数持续大幅上涨之后,而目前明显不具备这种条件。
  政策放松预期弱化
  在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二季度经济工作进行部署的会议公报,政策措辞相较之前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从措辞的变化上看,政策面更加向控通胀倾斜。"防止经济大的波动"的提法被淡化后,将使得市场政策放松的预期大大弱化。
  防御中等待进攻号角
  政策紧缩时间的超预期延缓了攻守转换时点的到来。医药、消费行业的估值水平已经回落至合理区间,业绩的稳定增长与合理估值使得消费股再度焕发防御性价值。我们重申二季度策略观点,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和通胀治理的复杂性将压制市场的上行空间,而整体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可比低位也将对市场构成支撑,指数的下行空间也较为有限。市场继续在纠结中反复震荡、上下两难。
  我们维持二季度上证综指核心波动区间在2800-3100点的判断,市场脱离箱体震荡格局的可能性较小。策略上建议继续在防御中等待进攻号角,但政策紧缩时间的延长可能使得进攻号角的等待需要多一些耐心。短期建议维持防御状态,部分前期调整充分、估值合理的消费股可逐步逢低关注。

  浙商证券:进退维谷中着眼中期布局
  如果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大盘仍然可以安然无恙,那么当紧缩信号更为明显时,3000点支撑显然招架不住。央票发行骤减,银监会证实国有商业银行最低充足率被提高到11.5%。如此种种,市场受到流动性紧缩冲击,在上证综指击穿3000点之后,继续下探,虽然周二下跌点位为26点,但连续三个交易日的下跌,个股跌幅迅速扩大,市场信心有转弱迹象。而创业板跌幅更为显著,创业板指数击穿前期低点,创下941点近期新低。中小板指数也未能幸免,下跌趋势延续。
  流动性和经济增长的较量
  这波行情始终走得磕磕碰碰,略见起色随即遭到打压,已经重复三次。在此重复过程中,上证综指倒是平台逐步抬高。可以说,近期是三方较量:其一,经济回升势头明显,上市公司业绩增幅良好。从指标来看,2011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6311亿元,同比增长9.7%,比去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宏观数据超预期,上市公司业绩也不错,水泥、工程机械等行业尤其如此,宏观和微观层面都显示了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其二,高通胀压力下的紧缩政策成常态,虽然市场之前普遍预期通胀可能是前高后低,但事实越来越显示,和通胀的斗争可能是持久战。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减,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可阻挡。高通胀的常态化导致货币政策收缩的常态化。央行的态度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调控的持续性和强力度。因此,之前市场抱有的紧缩政策放松的幻想一再落空,导致市场波动加剧;其三,市场盈利效应不强,导致资金流入不足。虽然资源股、金融板块等一度引领行情走势,但总体上持续盈利效应不强,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今年一季度分别亏损176.51亿元和204.19亿元,合计亏损超过380亿元。目前市场显然处于"中看不中用"的状态,缺乏持续盈利效应的市场,难以形成有效的上涨推动力。
  进退维谷中着眼中期布局
  既然攻克3000点是个磨人的过程,那就暂且不要过多纠结于此。从目前状况来说,市场进退维谷,盈利效应退潮,最好的策略莫过于以静制动,以免在交易过程中贪小失大。盘面上,部分板块的回调特征明显,高送转之后的部分高估值品种除权后调整明显,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挤泡沫过程仍在继续。而钢铁板块昙花一现的行情更加提醒了当前市场的风险。而防御类品种,如医药、零售股等倒是一扫前期阴霾,逆势而动。
  风险并不在于大盘,而在于品种选择上。上证综指在银行板块力挺之下,维持震荡格局的可能性较大,蓝筹股整体15倍附近的市盈率水平构筑了较为坚实的底部。品种选择上的风险在于热点切换过于频繁,而且市场对于价值和成长的估值体系混乱。上市潮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高估值下的风险。当然,迷茫之中,并非无踪迹可循。随着市场短期低潮期的到来。投资者首先要回避部分品种的剧烈回调风险,如质地平平的新股,除权后的小盘股等。其次,通过把握经济增长脉络着眼中长期布局。从受益的产业链上寻找投资标的,既关注银行、工程机械等业绩增长确定性的品种,也关注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代表十二五产业发展方向的品种机会。

  量能萎缩 继续寻找支撑

  周三早盘A股市场出现了冲高受阻回落的态势。在早盘的冲高主要得益于行业景气乐观的水泥股等品种,其中水泥股在近期舆论关于拉闸限电引发水泥价格再度涨升的信息中持续走高,推动着大盘有所逞强。但可惜的是,一方面由于地产股的持续回落,使得市场人气散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资源股等品种也缺乏冲高的潜能,反而有受阻回落的态势,加剧了市场人气的散淡格局。更为重要的是,成交量迅速萎缩,说明市场的跟风激情不再,如此就推动着A股市场出现了震荡中重心下移的趋势。由此可见,大盘短线的确缺乏反弹的空间,不排除午市后进一步走低的可能性,因此,建议投资者在操作中不宜加仓,同时适量减持一些成长性不佳的品种。

  指数恐难有太大表现 短线支撑位2900

  整体上看,指数破位现象较为明显,跌破30日线重要支撑位和2661点上涨以来的支撑线,深成指形态更为明显,箱体支撑下轨也已经跌破。虽然今日早盘超跌反弹指数重心有所上移,但无量上攻行情下指数高开低走,再度上演跳水大戏。从技术上看,无论是沪指,深成指,还是中小板创业板指数,都显示出较为严重的超卖信号,因此今日银行护盘不力,指数再度跳水后,或再出现一波超跌反弹。但是反弹力度有多大,以当前量能看,并不支持强势反攻行情。距离五一假期只剩下两个交易日,资金观望气氛浓厚,指数恐难有太大表现。明日支撑位2900点,压力位30日线附近。总之,大盘系统性风险下,投资者一定要严控仓位,覆巢之下无完卵,对前期涨幅过大个股落袋为安,并注意排雷,规避一季报业绩不佳个股风险。

  股指缩量反弹 难言结束跌势
  连日的下跌,再加上外围市场的走强,沪深两市股指早盘双双高开,随后震荡向上反弹,但成交量的持续萎缩说明市场对反弹没有共鸣,股指在10:00之后,震荡回落。截止上午收盘,沪指报收2945.78,涨6.79,涨幅0.23%,成交566.96亿元;深成指报收12477.39点,涨28.90点,涨幅0.23%,成交额415.67亿元。

  盘面上来看,造纸、水泥建材、家电和金融等板块表现强势,领涨市场;输配电气、汽车、化工和房地产等板块相对低迷,成为市场累赘。整体而言,板块和个股比周二的活跃度有所增加,但仍以反弹走势为主。目前市场还是热点凌乱,无明显的领涨和杀跌板块,这也可能是近期市场的一个特征。

  技术上暂时只能视为对前几个交易日下跌的反抽,成交量的持续缩小说明目前还不能确认股指已经站稳。预计市场短期还需要震荡消化来自基本面的压力。操作上,当前不宜见到反弹当反转,逢高减磅,降低仓位是明智的选择,在股指震荡调整的过程中,可关注强于大盘的板块和个股,逢低潜伏,一旦市场回暖,或有厚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27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大盘股的拉高,都是你套现出逃的机会,不要再错过!#*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23 11:07 , Processed in 0.02852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