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方法总结之二:正确判断大趋势是长期投资获利的关键(续)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gumpchina1
浏览:10291
回复: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投资方法总结之二:正确判断大趋势是长期投资获利的关键(续) K线包含了一切,但投资决策不能只有K线 在“投资方法总结(一)”里面,我们讨论了基于日线笔趋势的交易方法(本质上是K线组合相互关系的绝对分类)。仔细研究这种方法的朋友就会发现,我们在去年四季度做投资决策面临一定的尴尬:如果按照日线笔的绝对关系,确认2010年7月份开始的上升趋势结束的是2010年12月14日反弹的结束,尽管在那个时间点,很多股票的上涨还没有结束(特别是中小盘个股刚刚走完最后的新高),但是如果是买了煤炭、券商等板块的个股,在这个时间点上已经跌去了25-30%。我们进一步讨论对大趋势的判断,很自然的,必须包含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于主要经济政策以及投资者预期的影响。实际上,就目前自己的心得而言,如果用经济理论去套当下我们面对的经济层面的不确定性,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判断宏观经济层面的变化对股市的影响,需要的当下的逻辑和经验,需要承担自己的判断!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针对核心行业(GDP比重较大的支柱产业)的调控政策(只有对核心产业出台的调控政策会对中国经济整体产生影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宏观经济层面能够对股市产生影响的要素,至于针对股市本身的调控政策(印花税,增加机构投资者入市规模等等),我们发现无一例外的不能在中期的级别上去改变市场的主要趋势。一般的,主要的经济事件,可以按照如下的流程去判断它对市场主要趋势的影响:经济事件(不论国外、国内)——如何影响国内的货币、财政政策(核心产业政策)——如何影响A股投资者的预期——股票市场的表现。
图表1:沪深300指数日线
(按照日线笔的划分红圈标注的部分确认了2010年7月开始的日线笔的上升趋势的结束和下跌趋势的开始) - 作为分析的案例,我们从现象到内在逻辑区重新梳理2010年7月开始的上升趋势:
先说现象:大盘脉冲行情,小盘股持续强势。
2010年7月份煤炭、汽车的反弹带动了指数的整体反弹,为什么是他们:汽车板块是在2010年,政府严厉调控房地产的措施之下,继续保持甚至出现了超预期增长的行业。煤炭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类资源(能源属性,与GDP增速高度相关,是前期跌幅最大的板块之一同时并不持续受到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压力(特别是动力煤板块,后面动力煤为主的个股表现远好于炼焦煤)——详细见我前面的文章“煤炭股投资策略2010.8.24”。比如大同煤业(601001.SH),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持续下跌6个月,跌幅达到50%;而同期万科A(000002.SZ)从12.7元跌至6.65元,跌幅为47.6%。小盘股主要受长期题材驱动,只要市场环境不坏,资源为王的稀土、战略新兴产业相关板块(核电、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都有持续性的表现。
再看内在逻辑: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房地产调控,GDP增速下滑,调结构、转型成为主题。
1)7月-8月初的系统性机会——房地产调控效果显现,高压政策不能更高压,市场进入系统性上涨。考察7月到8月中ADR(涨跌比率)维持在2.0以上,即66%以上的上市公司是在上涨的,背后的逻辑:由于房地产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之下影响了相关的建筑、建材、工程机械、家电等多个行业的增速。如图表2,PMI低于50的情况,只在08年4季度-09年1季度经济危机阶段出现过,而7月PMI已经低至51.2,是2009年1季度经济触底反弹以来的最低,由此,敏锐的投资者也就能够得出明确的市场环境转好预期——政府调控继续严厉有将实体经济推入衰退的可能(因此不能再继续严厉了),欧美经济经历量化宽松后短期内不会进一步恶化——开始大胆买入!
图表2: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与沪深300指数对照
2)欧美日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量化宽松接踵而至,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带动国内主要资源品上涨:煤炭、有色急升。我们明确的关注到,NYMEX原油期货的价格从9月中下旬开始启动,至11月初涨至87美元的新高,涨幅超过了16%。同时,国际大宗商品:铜期货、原油期货等纷纷大涨,对应国内煤炭、有色等资源板块在10.1前后出现了暴涨(我自己持有的大同煤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涨了79.6%)。
图表3:NYMEX原油期货K线图
3)能源价格快速上涨,CPI急升,通胀预期加强——紧缩的货币政策预期加强,市场进入下跌趋势。这里,在我们的年度投资策略就提到了,与大多数经济学家拼命攻击中国超发货币的时候,我们认同政府关于输入性通胀的判断,如图表4,在CPI加速上涨阶段,M1、M2的增速保持平稳而后快速的下滑了25%左右(连续加息3次,共1.5%,多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与CPI表现出负相关,而同期原油价格则继续从85美元左右涨至100美元以上。在紧缩的政策不断下,沪深股市进入下跌趋势,11月12日至11年1月25日,下跌了16%。
图表4:CPI与M1、M2数据对照(2006.1-2011.2) - 基于中国国内、国外目前的经济主要形势,对接下来行情的分析判断:
1)内部而言,我们看看图表2就知道,在2月份PMI已经低至52的相对低点的情况下,因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控制通胀+保证增长和就业,进一步的紧缩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继续加息)可能性不大。而下一次PMI恢复到55左右,将再次为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提供空间。换言之,目前股市面对的政策环境是相对宽松的。
2)作为外部的冲击变量,利比亚、巴林的局势对中东地区稳定的影响:背后是国际油价飙升的可能以及石油美元制度的稳定性。日本地震及核危机造成的日本经济停滞、日本核心产业相关产业链停摆,以及周边地区的恐慌。这些事件,短期内或许会对A股造成负面冲击,但中期看,上述问题将使得国内严厉的紧缩预期进一步弱化,反而是利好。因此,很可能出现与去年11月相反的情况,去年11月原油、大宗商品大涨,股市大跌;今年如果后面原油价格进一步上涨,日本危机恶化,市场更可能是先跌后涨的格局。
[size=+0]最后,关于判断宏观经济事件对股市的影响,是需要长期的积累的,目前有以下两点经验与朋友们分享:
[size=+0]1)如果等到媒体开始大标题报道通胀加剧或者经济复苏再去判断对股市的影响,你一定晚了,因此对于M1、M2,CPI、PMI(中国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等重要的经济数据,应该保持持续的关注,这样才可能察觉其趋势性变化,新浪等财经媒体有过去详细的数据,不妨自己制作电子表格并长期跟踪;
2)对于经济、政治事件,要形成正确的判断并不容易,需要对主要经济体的核心利益,政策取向有着清晰的认识,在没有完全弄明白之前,建议找一些好的资料定期的阅读(建议关注《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天涯有人定期免费转帖,我自己定了一个简版,一年180元,每周一期)。我自己感觉,不论是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事件,最终都要转化成对中国主要的经济政策的影响才能真正影响到核心的投资者(或者说是市场的主力资金)的预期(从而影响到股市的中期以上级别的趋势),因此不要特别在意各种事件短期对于股市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