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股市里有大量的技术理论,解盘技巧,技术手段时而灵验,时而失控,总体来说似乎无法确切地说,你当下的决策是否有效。
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这样的:
比如,你准备买股票赚钱了,于是你需要选择一条策略,假设你选择一条最简单有效的策略——低吸高抛。
好吧,这看起来确实像是废话,但我还没说完。
既然选择了 “低吸高抛” 策略,那么下一步就要考虑建立 “低” 与 “高” 的标准,这个标准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灵丹妙药,比如,有人以kdj高位钝化作为高,低位钝化看作低,有人以价值投资估值计算定义高低,还有人以政策消息或者K线通道上下轨来判断高低等等不再举例。
行,我们有了基本策略,又建立了与策略配套的相对高低标准,下一步就是 “资金管理” 了,对于普通股民,资金管理可简化为 “仓位管理” + “计提”
什么意思呢,就是几仓位,仓位如何加减,操作股票的数量上限,以及按一定条件计提利润,比如说:最多操3只股票,买入最高仓位80%,首次买入不低于20%,不高于50%,按月或按季或按利润额幅度,提取利润的一定比例作为储备金。
现在,我们既有策略,又有标准,还进行了管理,也就只差交易了。
一切看起来很简单,因此也应该很完美,很有效才对。
实践起来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于,为配合策略而设计的“标准”必须纯粹和单一才行,并且不矛盾才行。比如你采用KDJ,MA和通道来做为高低的标准,但同时你又参考了其他的信息渠道,比如基本面,估值,甚至是论坛发言,而两种标准信息的结论相矛盾时,你错误的采用了不配套你那个策略的标准,那就是混乱的开始。
“低吸高抛”这条策略,显然不适合长期投资采用的估值分析标准。
所以策略和标准必须配套。
技术策略,必须配套恰当的技术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