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3128|回复: 35

[讨论] 讨论1............欢迎大家光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9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1............欢迎大家光临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苏北人 浏览:13128 回复:3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们的观点: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与前景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超过三十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过去5年中,中国经济赶超成功实现“三连跳”:2005年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第二季度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如何解读“中国奇迹”?能否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归纳出可供其它发展中国家借鉴的“中国模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能维持多久?这些问题不仅为国内经济学家、决策者所关注,在国际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为深入解析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探究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8月22日,论坛组织双周圆桌内部研讨会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是否存在“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讨论涉及两个语境:一种是广义的中国模式,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的讨论,高速经济增长仅仅被视为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之一;一种是狭义的中国模式,主要聚焦在经济层面上的讨论,问题核心是探求高速经济增长的原因。广义增长模式的讨论虽然野心勃勃,但是进展乏善可陈,至少在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逻辑上被广泛接受的框架,尤其是涉及到社会、文化层面的讨论虽然被认为非常重要,但是很难被嵌入一个严格的分析框架。狭义增长模式的讨论历时已经很久,以经济学家为主体的研究者总结了一系列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同时基于规范的经济模型或者是某种经济思想做出了多种解释,相关的研究还在不断地细化和进展当中。

  所谓“模式”,不仅表现在差异性上,还表现为可示范作用和普遍意义。“中国奇迹”是否展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多数成员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虽有一些特色,但远未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以及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无论从纵向的历史角度还是横向的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均无特殊之处,没有脱离市场经济的通行模式。

  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和借鉴的地方。中国保持持续稳定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经验之一在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政策。给定中国经济面临的发展目标和特定约束条件,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没有照搬教条,而是采取了走一步看一步、表面上看不彻底、但实践中行得通而且可以不断改进的渐进式改革路径。这种策略在创造与破坏之间取得了平衡,使得改革可以延续。但是,未来的经济发展政策制定能不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是个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在变,未来发展的目标和约束条件在变,解决一些重大的难点问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和不确定性,摸着石头过河不应该成为不作为的理由。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前景

  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还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吗?大部分经济学家认同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会出现一定减速,分歧在于幅度大小。

  悲观派认为,由于宏观和结构性因素的变化,未来中国GDP年均增长潜力很可能从过去十年的10%左右下降至今后十年的7%左右。这一预测主要基于以下因素变化的加总:第一,中国入世对出口的推动作用已逐步消失,危机后G3的增速下降将拖累中国出口增长,出口行业的农民工工资增长与人民币升值也会压缩中国出口;第二,由于人口结构老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下降、制造业大量向内地迁移等一系列结构变化,中国城镇化的高峰已经过去,未来城镇化将进入减速阶段;第三,现在中国城镇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与人均住房面积均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现有城镇居民对房地产的基本需求和改善型需求的增长速度将有显著下降,由城镇化所带来的对房地产的需求也将减速;第四,预期中国劳动力人口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顶峰,人口红利因素对GDP的贡献将大幅减少;第五,中国即将达到人均GDP5000美元的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此后再靠简单“复制”获得生产率提高的潜力会明显下降,而中国目前的技术创新仍然较弱,需要警惕避免重蹈“拉美陷阱”;第六,目前严重的实际负利率难以持续,通胀预期、劳动收入增加、人口老化、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等因素将会推高利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9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我心静哦

空军司令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9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d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9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andme1 于 2010-8-29 17:27 发表
肥猫猫,别整天泡论坛了,有时间出去跑跑步,旅游一下,我觉得你的精神太过紧张了

#*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10-8-29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P# #*P#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8-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 天

发表于 2010-8-29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uandme1 的帖子

#vv1#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9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2-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10-8-29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苏北人 于 2010-8-29 17:36 发表
空军司令部



啥时成了空军司令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9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化改革释放未来经济增长动力

  制度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当前存在的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很多是由于改革不彻底造成的,我们只能依靠继续深化改革来解决问题,谋求发展。

  新一轮的改革,应当是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的全方位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转换政府职能,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提升国民福利为中心,从政府主导的经济转变为市场主导的经济。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需要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完善的公共产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应坚持以市场价格为信号,通过改变原有发展的约束条件,促使企业、居民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促进整体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主要拉动力量应由外需转为内需,由投资转为消费,实现全社会福利改进下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目标;通过预算透明化,把看不见的政府变成看得见的政府,推进民主化、法治化的进程,以此带动经济和社会、决策体制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到处是潜力,需要改革来放松、解除或者改变约束经济增长的条件,释放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就要求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能路径依赖、安于现状,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不应再单纯地追求数量,质量应该成为核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7 天

发表于 2010-8-29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 #*)*# #bb#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7 天

发表于 2010-8-30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9 天

发表于 2010-8-30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9 天

发表于 2010-8-30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资委公开招聘5家央企总经理
2010年08月30日02:34新京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报名哦。。。。。。。。。。。。。可惜没钱贿赂哦#*29*# #*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7 天

发表于 2010-8-30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苏北人 的帖子

#*)*# #*)*# #bb#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事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解禁2453亿 环比攀升55%2010年08月30日 01:30中国证券报-中证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本报记者 孙见友

从今年5月开始,A股市场的月度解禁额持续在2000亿元下方低位徘徊。不过,进入9月份,解禁压力宽松的局面将迅速改变。按当前最新收盘价测算,9月份解禁额将达到2453.44亿元,较8月份环比增加55.75%。同时,随着09年IPO重启以来高价发行的中小盘股的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上市,产业资本减持压力或逐渐临近,中小板和创业板相关股票二级市场上的风险将不可避免地快速上升。

9月解禁额呈现前低后高格局

就9月份来看,当月的解禁额呈现前低后高格局。统计显示,9月上旬有36只股票的股份解禁,解禁市值仅为220.62亿元。进入9月中旬,解禁公司数量下降为22家,但解禁市值却攀升至627.97亿元。到9月下旬,尽管有中秋节假期因素的干扰,但当月解禁额将迎来当月的集中爆发期,初步测算,下旬合计将有33家公司的90.35亿股股份解禁,合计解禁市值高达1604.84亿元,占当月解禁市值的比重高达65.41%。

就个股来看,江西铜业、中海油服、北京银行、中国船舶和浦发银行等8只大盘股的解禁市值均超过120亿元,合计解禁市值达到1774亿元,为9月解禁的主力军。不过,这些公司的解禁股份多为首发原股东或定向增发机构持有,短期集中解禁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这或许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舒缓9月份的整体解禁压力。

小盘股解禁压力明显上升

从解禁类型来看,9月份首发机构配售股份和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的解禁的情形特别多,涉及的股票分别达到28只和25只,占当月解禁股票数量的比重高达58.24%。在这53家公司中,除3只主板股票外,其他50只股票均为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其合计解禁市值高达372.11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当前中小盘股的二级市场的股价普遍偏高,在丰厚盈利的诱惑下,不管是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还是首发机构网下配售股份,其解禁后进行减持的可能性都很大,因此9月份的真正解禁压力或许将集中在中小盘股身上。

统计显示,在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还是首发机构网下配售股份的50只中小盘股中,深圳惠程的首发原股东解禁股份多达1.92亿股,解禁市值高达35.22亿元,按复权后股价测算,该股的最新股价较发行价溢价493%,这可能会对其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形成巨大的诱惑。同时,中泰化学将有1.08亿股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上市,解禁市值也高达21.58亿元,而该股当前复权后价格相对于发行价的溢价更是达到508%。

另外,一些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的首发机构配售股份也已获利颇丰,出于兑现打新收益的需要,这部分解禁股份进行减持套现的冲动更大。例如,9月10日棕榈园林的600万股首发机构配售股份将上市,按复权后股价测算,其股价相对发行价的溢价高达123%。

9月首周解禁

规模环比下降26%

尽管9月份的月度解禁规模环比大幅攀升,但由于9月解禁规模呈现前低后高格局,9月首周的解禁压力环比反而出现下降。统计显示,9月首周(8月30日至9月5日)累计有26只股票补入解禁,合计解禁市值为229.75亿元。较此前一周(8月23日至8月29日)环比减少26.90%。

尽管如此,中小盘股的解禁压力依然如影随形。统计显示,9月首周累计有部分中小板股票的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将解禁,多为09年IPO重启后上市的中小板股票,受前期高价发行和二级市场爆炒的影响,其二级市场的解禁压力逐渐凸显。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09年IPO重启以来上市的中小盘股的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解禁拉开序幕,前期高价发行并被大肆炒作的中小盘股可能在二级市场上遭遇产业资本的狙击,这可能使相关股票的二级市场的风险快速上升,尤其是一些高价发行的创业板股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9-11 10:46 , Processed in 0.03682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