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8541|回复: 5

[讨论] 被T+1玩死的地狱幽咽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10-5-10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被T+1玩死的地狱幽咽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zxzyc 浏览:8541 回复: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996年12月16日,伟大的T+1交易制度诞生了,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当日买入股票却不能当日卖出,这样的交易制度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仅有中国大陆一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某些成熟股市采用了T+3甚或是T+5!我想,说这样话的人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因为他故意或不故意地偷换了一个概念!所谓国外的T+3制度是交收制度,而不是交易制度!就是说你买入或者卖出股票后,真正交割是在第3天或其后的第n天!而每天的买卖交易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正因为国外成熟股市的T+n交割制度,才使得国外的做空机制得以健全,因为你卖出股票不是当日交割,所以只要在交割日前买回对冲,就可以平安无事,这就是卖空交易的真正精髓!国外的非当日交割制度,为投资人提供了很好的交易空间和交易手段!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中国的T+1交易制度到底保护了谁!如果没有记错的话1996年12月的《人日报》论是为当时过热的股市降而发!同时推出了T+1交易制度(当时还有涨跌停板制度,以后著文另论),推出的理由就是: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防止过度投机!然而10年来,广大中小投资者却深受其害!因此交易制度而损失惨重,何止万亿!!
  在中国股市,大大小小的机构黑庄无处不在,这是每个人都知道,却没人敢明言的实事!它们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借助T+1制度坑害散户的现象比比皆是!每个散户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自己当日买进股票时还盈利,可到收盘时却亏损了,第二天自己的股票又大幅低开,不幸套牢!这正是机构庄家操控股价的结果!它们利用资金优势盘中推高股价,吸引散户跟风,在高位跑掉,然后再把股价回原位,使当日追入的人无法逃出,第二天再割肉出局!如果没有T+1交易制度,而是T+0回转交易,你当日追高获利就可抛出了结,怎么可能亏损呢?就算买错了,也可在当日止损,而不是等到第二天再割肉!
  在中国新股不败是个神话!不论新股以多高的价格、多高的市盈率发行,上市的首日总会大涨,而且涨幅巨大!这样的东西老外看不懂,其实,根源就在T+1交易制度上!因为新股首日无涨跌停板,机构庄家通过网下认购和网上申购可以获得大量首发股,在上市当日先在低位接住散户抛盘,等散户抛得差不多时,再拉高,即使有精明的散户低位介入也无法抛出,所以它们就很顺利的在高位出掉筹码,大家算一算:如果发行价5元一股,用同样的资金拉到25元,庄家的成本不会超过15元,那么接下来即使跌3个停板,还在18元之上,庄家只要在第三个跌停出局,获利就是巨大的!可如果是T+0回转交易,机构还敢这样玩吗?当天追入的散户就会把庄家死!新股暴涨的神话恐怕就会终结!
  “伟大的股改”涨饱了机构的腰包!股改股上市当日无涨跌停板,在T+1交易制度下,暗箱操作的机构庄家疯狂拉升股价,首日涨幅纪录被屡屡刷新!2006年4月6日,风华高科股改上市首日涨幅70%,这在当时算是第一涨幅了,盘中几乎填满权!但与的ST仁和1000%的涨幅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样的交易制度坑害了多少人,现在谁也说不清,只有饱尝劫难的散户们最能体味其中之苦!其实交易制度的弊端不是现在才显现出来,早在1999年10月,由沈阳基金改制而成的基金裕元在上市首日,由1元涨到10元!首开T+1交易制度下的炒先河!当天前一个小时换手近80%,可以说散户该卖的都卖了,可就在这时,机构突然发力,短短几分钟,股价突破3元、5元、8元大关!当成交价显示10元时,在卖一的一笔挂单竟然是22元的天价!!!所有看到这一幕的散户都惊得目瞪口呆!这一事件轰动当时整个证券业,事后监管者虽然介入调查,但至今没有下文!!!!
  T+1交易制度--这个畸形的怪胎--是在96年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由于当时对股市的研究不到位,监管水平低下,产生这样的东西还有情可原。但在股市发展到今天,对于交易制度的研究水平和实践经验已非昔日可比!况且还有很多成熟市场的成功做法可以借鉴!如果说当初是无知,是不懂,是实验,那么在屡屡发生炒操控事件后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呢?!
  很早上交所的一份改革计划已经提到要改变T+1交易制度,当时大家都盼望能够实施T+0回转交易制度,还市场以本来!如果说以前,基于旧证券法的限制,T+0回转交易制度还是奢望的话,那么在新法颁布实施之后,法律上的障碍已经扫除,却为何不能得以实施?!---这真的使人看不懂了!!!
  “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句诱人的口号在2005年被广大网评选为最恶心人的十大言论之首!这难道不可笑吗?看看坑害散户,背弃三公的T+1交易制度的盛行不禁,你还能笑得出来吗?
   对反对T+0的首先表态,我的看法与以上完全不同:
1、T+0的推出,在交易模式上显现了市场交易的本来面目,在投资和投机的运作上,并没有改变它的价值属性和虚拟属性。至于T+0的推出必定修改涨跌停板的限制的说法,最多也是文章作者个人的联想而已,没有任何依据可言!
2、说到现行的短线操作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失败者有,成功者有,这些手法并不是一个象教科书一样的统一模式,何来受到很大影响?要是真的有影响那么拉升的庄家就不受影响?
3、“以往T+1与10%交易规则下形成的技术将变的一文不值,做短线的必须重新学习短线操作技术”此话就说的更过头了,无论怎么变,天还是那个天,圈还是那个圈,只不过T+0戏规则更贴近真实,要的就是T+0,我虽然不能对T+0 喊万岁,但它如果能真的落实,走到台前,那么机构和庄家要想轻易的、频繁的玩弄多头陷阱和空头陷阱,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4、就短线操作技术而言,对这一点我能认可,因为它的胜算率确实是存在的,因为T+0后一文不值,也没有文章所说的那么悲惨和绝境,只要是盯盘的老股都应该熟悉趋势和异动潜在的契机,就拿一文不值的T+0 权证短线投机机会来说,它也没有离开趋势和异动这个范畴,如果谈到学习我认为并不需要重新开始,而是自我充电和修正的问题。退一步讲重新学习没有什么不好,学习可以使人进步,只要贴近市场的学习思维可以带来效益何乐不为?

5、T+0 不是恶魔更不是鬼怪,世界各国股市认可的T+0 也不是少数,难道这些国*家没有短线投机者?废除T+1,对股来说虽不能说是天大好事,但起码不是坏事是毫无问题的!现在当心的就是出不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股指期货.融资融券,T+1是专为屠散户设计的中国特色交易制度,你没看管理层宁肯让利减都不肯改变T+1的交易制度吗?大家想想,谁需要T+0制度,谁不需要T+0制度,大资金建仓都需几十天上百天,他们能控制股价的走向,用不到止损,手里筹码要想卖出根本用不到T+0的交易制度,散户不可能控制股价的方向,只有散户的小资金一旦买错需要T+0的交易制度第一时间止损,你要是买对了当然也用不到T+0了,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大鸟临 + 2 2010-5-10 12:01 赌场中许多规则本身就注定了赌客悲惨的 ...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3-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0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0-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0 08:43
到目前为止有的傻逼散户还为t+1叫好,真是傻逼,被玩了还不知道怎么死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1-26

发表于 2010-5-10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制度都是有利于他们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0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赌场还要有赌场的规则,起码赌徒都应该遵守相同的游戏规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3-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10-5-10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算没有上述那些规则,涨50%你赚50%,而跌50%相当于你赔100% !

本身你赢钱的概率就永远低于平均概率,再加上各种税和券商的手续费(赌场里这部分是靠赌客和中间人换筹码来实现的,俗称“抽水”)

你以为有多少人会赢?

开设赌场的目的是为了圈钱~如果让赌客赚的钱比赌场还多,那赌场就没存在下去的必要了~

开设沪深股市前,小平同志曾说过,办不好就关了吧~你要听得懂言下之意#*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8-26 23:37 , Processed in 0.038848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