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武昌鱼“重组盛宴”终成“掏空大戏”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遇故知
浏览:1524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场由大股东华普集团自编自导自演的扭亏为盈的剧目仍在上演,几年来,*ST昌鱼苟延残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为股东利益输出的“壳资源”。在大股东“巧取豪夺”下,*ST昌鱼已然成为了一道资本腾挪的美味佳肴。华普入主武昌鱼的8年来,资本市场看到了一出出“掏空大戏”。
2002年,武昌鱼(600275)通过资产重组主业转型为房地产开发,近两年随着持续升温的住房热销及房价的飞速上涨,地产商获得了丰厚利润回报。然而继2006年巨亏9898.65万元之后,2008年1月4日,武昌鱼又公告称,2007年将发生约8000万元的亏损。
这一切,都是源自华普入主后的一系列“掏空”、虚构和资产腾挪行为。而目前,这些行为仍在继续。
高溢价收购虚假资产
2002年,武昌鱼原大股东武昌鱼集团与华普集团签订协议,武昌鱼集团将其持有的武昌鱼29%的股权以每股3.03元的价格转让给华普集团,总转让价款2.15亿元。在股权转让协议后不久,2002年9月,武昌鱼将部分原有资产出售给了武昌鱼集团,同时以2.93亿元的价格从华普集团手中购入了北京中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中地”)51%的股权。
华普集团将中地公司51%的股权卖给武昌鱼时,北京中地总资产17.81亿元,总负债15.87亿元,不含少数股东权益的净资产1.92亿元,其51%股权相对应的净资产为0.98亿元,而武昌鱼的实际收购价格高达2.93亿元,溢价1.95亿元。
就这样,华普集团先以2.15亿元的代价收购了武昌鱼29%的股权,再将北京中地51%的股权溢价近1.95亿元卖给武昌鱼,华普集团以近乎零成本的代价控制了武昌鱼。
自华普集团入主及收购北京中地股权以来,武昌鱼原有业务几乎全部荒废,公司从盈利到巨额亏损,危机四伏。而武昌鱼高价收购的资产,其实是虚假的资产。
在增持武昌鱼股权的同时,华普集团又将北京中地另外46%的股权卖给了武昌鱼。截至评估基准日,中地公司总资产16.97亿元,总负债14.48亿元,净资产2.49亿元,相对应46%股权价值为1.14亿元,而武昌鱼实际购买金额为2.25亿元,再次溢价1.11亿元。
更为严重的是,翦英海操控武昌鱼高价收购华普集团持有的中地公司46%的股权,对该股权评估时,翦英海操纵华普集团刻意隐瞒中地公司核心资产华普中心大厦I段已经出售的事实,导致股权评估价严重虚高。
资料显示,北京中地开发的北京华普中心大厦项目共分三段,公司此前的营业收入主要是项目的第二段、三段房产的销售。近两年北京市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扬,目前一段项目的销售价格已经远远高于从前,那么武昌鱼是否会因祸得福获得超额利润呢?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武昌鱼公告显示,华普中心大厦一段项目建筑面积为12.4万平方米,全部为5A级写字楼,而根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显示,华普中心一段项目的可售面积为11.11万平方米,若按每平方米3.5万元计算(价格根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临近楼盘交易价格推算),若一段项目全部销售,可实现销售收入约38.87亿元,按20%的销售净利率计算,净利润约在7.77亿元左右。
但是,该项目已经实现预售,其利润与武昌鱼早已没有关系。2006年,北京中地公司与中天宏业签订了《预售合同》,将华普中心大厦整体出售给了中天宏业。
2006年6月13日,中天宏业与中地公司就整体购买华普中心大厦签订了《预售合同》,并于当日在北京市建设委员会进行了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此后,中天宏业将预售取得的华普中心大厦抵押给东亚银行北京分行贷款7.3亿元人民币。
2007年5月前,中天宏业已支付了整体购买华普中心大厦的全部价款,共计人民币11.099亿元。不过,中地公司至今仍未依据预售合同办理华普中心大厦的产权证。
权威人士还指出,武昌鱼花巨资买下的中地房产并不是个“省油的灯”。在2009年年底北京市地税局公布的35家欠税企业名单中,中地房产以1.44亿元的欠税额高居榜首。不仅如此,中地房产还因拖欠北京城建巨额工程款被推上了被告席。
而现在,中地公司留下的,主要是几个亿的逾期银行债务尚未偿还以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地产主业渐趋衰弱
业绩有什么起色没有看到,市场看到的却是华普集团在武昌鱼身上“妙笔生花”和五花八门的股权质押套现以及贷款担保。据媒体曝出,中地房产为华普集团累计提供了5.6亿元的贷款担保,这些担保为武昌鱼带来了接连不断的贷款纠纷和官司。
与此同时,*ST昌鱼因资金大量流向中地房产导致其他业务荒废。最后就连出资3240.61万元取得的25.87万平方米土地也因无力开发而被政府收回。
一直以来,武昌鱼赖以“翻身”的核心资产中地公司都是问题重重。
2003年和2004年,北京中地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仅有1783.46万元和9921.69万元,净利润更是分别仅有41.63万元和49.84万元。而由于北京中地资金紧张,武昌鱼为了力保北京中地的房地产项目放弃了原有的渔业及其他行业的资金投入,这导致了武昌鱼原有业务几乎全部荒废。2004年,武昌鱼巨亏6286.80万元。
2005年北京中地实现销售收入4.17亿元,虽然大幅增长,但净利润仅有2429.70万元,武昌鱼仅获投资收益1239.15万元。这一年武昌鱼虽然扭亏为盈,但主要是靠将子公司鄂州莲花山康福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康福公司”)97.77%的股权转让给湖北鄂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鄂商股份”),获得了2293.97万元的投资收益而扭亏,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亏损2971万元。
2006年,北京中地仅实现营业收入3626.05万元。虽然在年报中,武昌鱼并没有披露北京中地的净利润情况,但从北京中地营业收入仅有3626.05万元,营业成本却高达5624.89万元不难判断,公司出现了巨亏。
此时,武昌鱼不仅因资金大量流向北京中地导致其他业务荒废,就连出资3240.61万元取得的25.87万平方米土地也因无力开发,闲置时间超过两年而被收回,净损失3240.61万元。2006年,武昌鱼巨亏9898.65万元。
2006年,华普集团再次与武昌鱼集团签订《股份转让协议》,最终华普集团以每股1.78元的价格受让了武昌鱼集团持有的8847.94万股武昌鱼限售流通股。这一价格比4年前低了41%还多,从此不难看出武昌鱼的步步陷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