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烛图与微经中的量价关系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bruceho
浏览:12001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西方经济学当中,“量价关系”属于基础理论,这方面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莫过于所谓微观经济学当中的“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然而,这个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却是建立在纯粹的子虚乌有之上,既不能以严格的概念系统加以逻辑推理,也不能用实际数据加以验证。庞杂的西方经济学体系就是在这种奇特理论生态环境下野蛮地生长起来并因此而注定会走向自我毁灭。
一个理论体系的成立与否,在于其能否自圆其说,即能否保持内部逻辑一致。可以说,一切结论的成立与否,都由其基本概念系统的逻辑合理性所决定,即概念决定结论,或说任何结论都预藏于概念当中。造成西方经济学最后因内部逻辑广泛存在的不一致而崩溃的根源,当然也在于其基本概念体系。
可以这样说,以量价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供给定律和需求定律当中,“量”——需求量与供给量,和“价”——价格、价值、价位、价格水平,都是含混不清的,以至于无法从现实广泛存在、浩瀚如海的量、价数据当中找到用以实证的数据来。
这种问题已经为后来的许多学习和研究者所注意到,因而不断有人对这门当代显学从最基本的起点上提出质疑。因为在基本概念方面的问题,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变量逻辑问题仅是其中之一。但多数经济学人对变量逻辑的了解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浅至皮毛,常常认识不到从变量逻辑角度看来浅显易见的错误。还有人对此有所思考,但最终却令人匪夷所思地做出了抛弃变量逻辑而维护原有概念系统的选择。
在现实经济实践当中,人们对量价关系的关注是非常自然的。可以说,“价格”概念的正确含义本身就是一种“量价关系”的描述:价格就是交换的两种商品的量比。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这样描述市场参与者对量价关系的关心:“产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他人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第4节)【注:可以由此看出,马克思在此已经非常接近“价格”概念的本质了,从他对“交换价值”概念的引用(“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当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不幸的是最终马克思没有跳出价值与价格概念的混淆陷阱。】
本帖借用股市量价关系中常见的“烛图”来说明基本的量价关系,以及这种实际的量价关系与经济学教科书当中那种用于无法实证的量价关系的区别。
下图是刚刚从网上复制下来的、2009-3-18日的上证股市量价关系图——日K线图。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578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