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曲 折 的 归 纳
系统思维下投机博弈
一 神秘的方框
2001年6月26日,是一个令人快乐的日子,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中国证券走出了五年波澜壮阔的大牛市,指数越过2300点,人气空前。因为人们在股市赚钱了,赢得轻松,赢得写意,证券大厅里人头涌动。可是,在《香港商报》一个不被注意角落上,有一个小方框,冷冷写着:“今日上证指数将在开盘上冲后走软收阴,注意回避空头风险 ……”。事后知道,那天正是中国牛市的最后高点2233点,资金出逃的最佳时机。
2001年7月16日星期一,指数回落了100点,但人们期待仍然,上周五晚间,莫斯科传来令全球华人沸腾的消息,中国多年的 “申奥” 宿愿实现了!面对重大的发展契机,投资界、舆论界齐声喊涨。可是,就在普天同庆的日子里,《香港商报》的小方框再一次出现,警示大盘将出现连续的下跌。排版前夜,细心的主编,倪艳小姐曾两次询问作者,是否根据形势调整预见,因为那是唯一的看空意见,但主编的善意还是被谢绝了。上证数于16日当天开始下跌,短短16个交易日,大盘跳水320点,中国证券15%的市值被吞噬一空。
《香港商报》上匪夷所思的神秘小方框,实际上,是笔者根据TIME-SPACE MODOL(TSM)时空模型,用时间和空间数据模拟的市场律动。谈及时间与空间,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 爱因斯坦,有一段充满童趣的记忆,他写道“我有时自问,为什么我会是那个发现相对论的人。我想原因在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绝不会停下来思考有关空间和时间的问题。这些是小孩子想的东西。但当我长大成人以后,我才开始对空间和时间产生疑问。自然,我要比一个孩子思考得更深入一点。”
在学术界,象经济学那样,在常识问题上装聋作哑的学问非常罕见。回答市场将在何时出现转折,一直是令高谈阔论的经济学家们不胜难堪的问题。市场律动象洪水猛兽,令权威们躲躲闪闪,避之不及,这种现实的、恶劣的学术背景,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形同典雅的侥幸游戏。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世界观与方法论入手,搞清楚主流的市场理论:基础分析与技术分析,是否“先天”缺陷,能否为金融投机找到一条科学途径。
二 认识尺度之争
现象往往和事物本身完全不符,而世人却容易为浮华的现象所欺骗。一些数学家曾经抨击流行市场理论,是用认识碎片演绎市场的“伪科学”,因为事实不断在证明,市场律动远非统计学或会计学一展身手的乐园。如果我们对此追根寻底,首先我们将遇到的问题,就是区别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的尺度”。
在思想界,“以人为本”常被理解为科学的价值观,但是,它强烈的主观色彩纵容着我们,让我们以为人类是世界的主人,人的感知与智慧至高无上。坦率地说,它继承的是古希腊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体系,客观上表现出一种对人类生存环境---宇宙系统的蔑视,这种主观唯心的认识论,妨碍着人文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流行市场理论中放弃系统思维,崇尚“眼见为实”,放纵逻辑推理,不惜将市场主体排除在外的作法,深深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投资技术手段,实际上只是经过豪华数字包装的,“由数据到数据”“从现象到现象”的迂回推理,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人,及其复杂的投资行为并未受到权威们最微小的重视,而他们对局部现象的感受,却以科学的名义到处传播。
这些感受被写进教科书,并作为尺度界定从业资格。当各种专业头衔簇拥下的研究者,不顾市场的冷嘲热讽,决计向公众兜售“专家意见”的时候,一项政策或一种数据,可以轻而易举地被长舌善辩成多种版本的研究心得,虽然,这些研究很快就演变成了公众悲剧,但是,作为权威理论,它们却异乎寻常地深入人心。
1999年春节,笔者作客友人家中,主人毕业于东北财大,出任过省行信托投资公司的总经理、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中华网上市美国的骨干操作者,素有“金融娇子”美誉。席间,主人流露出对中国股市的忧虑与失望,笔者见状,相告五月中旬市场会有可观上涨,主人听后,既兴奋又怀疑,当即取出笔墨,令笔者立据为凭。结果5.19井喷行情出现,30个交易日指数飞涨67%。但笔者后来得知,那张字据虽然一直端放在主人案头,但因左顾右盼,主人最后仅以10%的微弱资金进场套利,几乎坐失良机。
另一位,是某证券公司小有名气的操盘手,笔者的胞弟,兄弟南北两地,沟通甚少,由于这几年市场的买点实在不多,大凡TSM预见到井喷行情,笔者总要将上涨的具体日期通报一番,但高手却常常坐失良机,2004年9月9日晚,笔者去电“强迫”其于下周一低位满仓入市。9月14日星期二,大盘应声暴涨,5个交易日上涨200余点,但是,高手战战兢兢,直至周三看到技术信号后,才放胆杀入,死活就是不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诚然,他们两人都是独立的思考者,但事实上,那是束缚在技术分析框架下的“独立思考”。在两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技术信号的普遍迷信,近乎于一种精神依赖。
相对宇宙,经济表现与市场数据同属于局部现象,同处系统的低级层面,我们据此演绎市场,就象一柄“尺度”丈量另一把“尺度”,或者1×1,1÷1那样,缺乏必要的认识空间,坦白地说,这些脱离系统环境的,平面的逻辑推理,就象平面视角中的世界,必然将是一个色彩斑斓、杂乱无序、仁智互见的现象大观。所以,用“人”的尺度去研究人类现象,无法了解对象的立体存在,无法触及其内在规律。我们“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柏拉图),笔者请读者注意,人类只是宇宙系统中的一个普通的生命物种,应该与其他生命物种一视同仁,象我们对其他物种的研究那样,在他的生存环境下,去观察、去考察,去归纳。而纵容自己的感受力,夸大我们的推理能力,实际上在这里被偷换掉的,正是人类进步的成功经验 --- 系统思维。包含在流行市场理论中的,大量的平面逻辑推理拉大了我们与市场真相的距离。
“与时俱进”,却是倡导系统思维的认识尺度,是人类的成功经验。人类为了探索未知的微观世界,建立起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目的很明确,就是取得这些微观环境的系统观察权,让研究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认识对象的特点与全貌,归纳其存在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研究市场或者其他人类现象,需要过滤掉平面逻辑与局部现象的干扰,象研究温室植物那样,在变化的宇宙环境下去认识人类的行为特点,这是系统的思维方式,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法则。但是,流行理论显然不是这样,它们将交易主体---人踢出了研究视野。
三 归纳与演绎
由于非欧几何、集合论和相对论的出现,西方近代思想界出现了演绎主义的失败,与归纳主义的胜利。演绎法与归纳法原本就是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归纳法重视系统环境下的观察与总结,以归纳的规律去预见同类事物的发展。 演绎法重视经验与现象的累积,并据此演绎出事物的未来趋向。这两种貌似神离的方法,前者强调系统观察与规律发现,后者重视经验积累与逻辑推理。TSM选择了归纳法,它因此具备了预见力;流行理论选择了演绎法,它因此具备了猜想力。由此可见,从方法论的观点看,TSM准确地市场预见并不“神秘”,而流行理论的失误也不“奇怪”,差异只在方法。
众所周知,世间万物均受制于自然规律,如果这是普遍真理,那么,金融市场也应该象花草、野兽、飞鸟、山泉、云雨那样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虽然人类具有高级智慧,但毕竟是宇宙系统中的生命物种,因此,人类及其行为也应该接受这种支配。假设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有理由在宇宙(系统)循环与市场(子系统)循环之间,发现两者的联动与共振。假如它们被发现,被证明,那么被揭示的将不单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它也给认识人类行为、市场波动等等以往不可预知的现象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而TSM模型就建立在这样的科学假想上。
人类行为受到宇宙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区别两者的质量十分重要。前者是宇宙运动的尺度与逻辑,例如,迫使人们更替服装的季节温差、昼夜交替等,它们永恒、稳定,不接受人为调整。后者是人类的主观尺度与逻辑,例如,群体意识、人际口碑等,它们多样、善变、允许人为调节。特别关键的是,两者本身就处在(系统与子系统的)主从关系上。从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考虑,研究人类问题至少需要一个狭义的,宇宙实验室环境。这个处在支配地位的宇宙环境是运动的,变化的,它循环式影响也应该是系统的、整体的,连续的。
笔者曾应《深圳特区报》证券编辑,刘勇先生(毕业于人大经济预测专业)要求,用TSM去模拟由他任选时间里的指数波动,结果,模拟行情与历史行情极为相似,笔者也曾经用TSM恒生指数模型,对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进行过逆向模拟,结果也同样令人震惊。如果不了解宇宙的统一性,人们也许难以理解这些怪异现象,究竟它们要向我们证明什么?
市场波动与TSM的同步震荡证明,把97亚洲金融风暴归罪于索罗斯个人是一起冤案,没有索罗斯,系统自会选择索罗五或索罗六来导演这次金融动荡。
庄家败走麦城,问题不在资源实力,缺乏的是对“与时俱进”与“顺势而为”的理解,在优势与劣势的相互逆转中,以时间为代表的系统环境改变着事物发展的趋势。
金融震荡与地震、海啸一样,接受宇宙运动的影响与支配,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把规避股灾破坏的希望寄托于数据现象的量化,犹如坐井观天,行同自杀。
时间对市场律动的影响是有规律的,它使我们对市场的预见成为可能,成熟市场预见不同于技术指标对市场的机械复写,它应该模拟出市场的今天、明天,还应该包括它的昨天。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并归纳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今天,人类对宇宙环境的认识尚处在非常初级的历史阶段,我们反对为科学研究预设前提,而应该客观地去观察,发现与归纳。列宁曾告诫人们,“必须有勇气去正视无情的真理”。
四 时间与胜负
现在,让我们折回到技术层面,黑猫白猫毕竟要面对耗子。自从江恩理论被介绍到国内以后,很快成了炙手可热的普及读物,但这位美国大师始终对敏感问题讳莫如深,而撰书作者又未能作出清楚交代,使得人们在时间与价格的关系上,总是一头雾水,学而不达。“时间与空间”现在成了股评家的口头禅,用以表达时间的长度与价格的高度。但是,这是一种曲解,时间在此指向的是系统环境,并非计量长度的某个单位。
物理学家指出,除了引力与能量,宇宙还存在许多我们看不见的暗物质,现代科学尚无法解释它们的粒子组成,而天文观察证明,宇宙的90%是由这些暗物质组成的。可见,宇宙带给地球的不只是四季、昼夜、能源与动力,不限于地壳的物理运动与物种的生命代谢,它还决定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方式;更多研究还证明,人的精神、情绪甚至及生理行为,都会在时间的循环移动中,出现规律性变化。
因为“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所以,时间折射的是宇宙空间,它是一柄尺度,一种力量,一面镜子。作为宇宙的动态符号,时间将允许我们在价格律动和环境变化之间,建立起比对观察。在现实生活中,把握宇宙动态并非易事,而值得庆幸的是,早在远古的东方,先人似乎早已领悟到宇宙与人类的关系法则,建立了夏历,藏历、印度时轮历和犹太历等历法制度,他们悉心观察、研究了浩瀚的宇宙天体运动,并用年月日时周而复始的循环,记载它们运动的基本形态。这些经典的归纳,让我们在严酷的冬季就能正确地预见明媚的春天。因此,时间对空间的折射能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宇宙运态的坐标系统,和一个庞大的系统“实验室环境”。
笔者以为,时间与价格的关系是:时间折射空间,时空构成环境,环境支配人类,行为决定价格。时间与价格的同步震荡,反映了宇宙环境对生命物种的影响。虽然这种观点让人难以接受,但TSM的预见证明了它的客观性,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存在永远是第一性的。
1995年,笔者根据上述猜想与原理,着手设计第一只模拟国内证券指数的TSM(TIME-SPACE MODOL)时空模型,1997年初步建成,笔者欣喜地发现了TSM时空模型与市场律动之间的联动与共振,随后,笔者对它投入了长达八年的调整、测试与市场跟踪。根据初步统计,TSM模型对指数中继性行情的预见准确率高达85%,对突发行情的预见准确率超过90%,TSM在趋势与折点的把握上,远远地将流行理论对市场的演绎抛在了身后。但是,优秀不等于完美,笔者的实验也出现过个别的瞬间失败,它们通常由经验不足所致,属于技术层面,可获迅速校正,并不影响TSM对市场稳定、连续的趋势模拟,TSM的整体表现非常优秀。
为了证明TSM技术的普遍价值,2003年起,笔者分别为恒生指数、道琼斯指数、日经225,以及台湾加权指数等建立了TSM模型。其中,恒生指数、道琼斯指数和日经225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跟踪测试。
作为金融交易的技术手段,准确的市场预见就是TSM的技术优势,它既是战略武器,又是战术手段。一方面它可以帮助资金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它可以捕捉市场的最佳买点。但值得一提的是,它对推动交易决策规范化,战略性布局等方面的积极意义。随着国内指数ETF、指数期货、期权和做空机制的陆续推出,TSM独具特色的市场洞察,势必渗透出越来越久远的醇香。
五 结论
学习选择,懂得放弃,是系统思维的至高境界。随着时间缓缓地移动,市场既不会变得更强,也不会变得更弱,而只是变得更象它自己。但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虽然残酷,却永远无法改变,它将贯穿于交易的始终。笔者煞费苦心地理论梳理,是希望有机会接触本文的个人、集团乃至国家投资者看到,在这场伟大的搏弈中,究竟是小鱼吃大鱼,还是大鱼吃小鱼;是成功,还是失败,将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于时间的正确认识与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