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博弈论》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安净
浏览:5744
回复:1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序:大博弈的思维观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即授予三位博弈论专家,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同样授予两位与博弈论一脉相承的信息经济学开拓者。
在经济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革命”,分别是“边际分析革命”、“凯恩斯革命”与“博弈论革命”。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学革命,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新概念、新方法论、新分析方法和一种全新的思想。
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远见卓识地写过这样一段深刻的话,“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力量之大,往往超出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这个世界的就只是这些思想。许多实践家自以为绝不受任何知识的影响,却往往当上了一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执政的狂人,自称听到了上帝的指示,实际上却是从若干年前一些学术界劣等思想家那儿拾取了一些怪诞的想法……比起思想的逐渐侵蚀力来,既得利益的势力被过分夸大了。”
然而,博弈的技术分析有着严格的前提条件,逻辑严密,思路清晰。遗憾的是,这种技术分析的应用范围却是非常地狭窄。由此可见,博弈论的思想比任何技术性的分析都要重要。
实际上,博弈之道是古已有之,但博弈思想的系统化、数学化却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正是因为博弈科学是一门新学科,我国管理界、经济界对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引进介绍层面上,他们发表的成果大多堆砌庞杂的数学算法与令人眩目的数学模型。虽然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在中国已是一门科学,但却逐渐变成阳春白雪或弃之不用或被滥用到极至的一门学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