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干旱:密切关注蝗灾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hzkenshin
浏览:18580
回复:4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干旱:密切关注蝗灾 | | 2009年02月16日10:47 来源:北京科技报
2月12日清晨,北京持续晴好的天空终于飘起了雨丝。对于上百天没有感受过降水的北京市民来说,终于可以惬意地享受一番久违了的湿润空气。不过,中国气象局里却一片忙碌,他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实施人工增雨。“再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了!”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
13时48分,一架安-26运输机呼啸着从北京北部某军用机场腾空而起。在随后的2小时10分的飞行时间里,400升液氮被播撒在密云、官厅水库上游、北京市和河北省北部上空1.44万平方公里的空域里。
这是2009年首次大规模人工增雨雪作业。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蔷告诉《北京科技报》,因为这次影响北京的冷空气偏北,所以特别在北部4个区县使用了碘化银火箭弹,还在包括房山、门头沟、海淀等区实施了高山地基增雨雪作业。“理论上讲,人工增雨雪作业可增加10%左右的降水量,虽然现在还无法测算出到底增加了多少降水,但对缓解北京干旱很重要。”
此前,北京已经持续110天没有降水了。
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东部、安徽北部等地的旱情陆续被人们所关注。2月5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宣布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也就是红色预警信号,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一场干旱席卷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北京只是被“旱魔”占据的一角。
“这张图上可以看到,红色所标示出来的旱区已经连成了一大片。”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翟盘茂指着一张风云二号卫星从太空传回来的全国旱情监测图说。
翟盘茂刚从干旱最严重的山西、河北调研归来,当地一些地区的旱情是50年一遇的大旱。“我去的时候看见土地上裂着大口子,地里的麦苗已经发黄,再不浇水就只能干死了。”他说,和往年的春旱相比,此次干旱形势非常严峻。没有降水,加之冬季平均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出现了特旱。卫星监测表明,此次影响我国北方的旱情有三个特点:历史罕见、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广。
“干旱的根本原因是拉尼娜现象和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共同作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培群说。
“拉尼娜”是指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当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时,“拉尼娜”就出现了,太平洋西侧水汽输送也因此变弱。与此同时,目前全球大气环流异常造成青藏高原空气偏暖,使得青藏高原南侧的大气支流不活跃。正是东南、西南的两条路线水汽输送都较弱,直接导致了我国北方的干旱。
不仅仅在中国,东南亚地区、中南半岛的越南、缅甸等地从去年11月、12月开始,降水就偏少。张培群说,带来降雨的各种条件在短时期内还不会改变。
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减灾室主任李茂松研究员也刚在山西等地考察过旱情。干旱对农业产生的严重影响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再不下雨,这麦苗可真是扛不住了!”在郑州西郊的一块麦田里,荥阳农民揪起一束干枯的麦苗对李茂松说,他从没见过这么严重的旱情,麦苗都快成了“柴火”。
李茂松告诉《北京科技报》,去年秋播后,由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的土壤含水量高,当地农民放松了警惕。再加上很多村民都着急外出打工,没来得及把麦田压实,同时许多地方播种小麦的方法不够科学也导致了表层土壤出现板结,土壤的“毛细管”被截断,无法利用距地表10厘米以下的水。去年12月,两次大风降温也让河南和安徽等地小麦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冻害。这对长势本来就不好的冬小麦可谓“雪上加霜”。
“长势较弱的小麦急需"救命水"。”李茂松说,如果措施不力将造成粮食产量的减少。他同时指出,“有人说"做最坏的打算是旱灾会让我国夏粮产量减少一半",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说法。冬小麦的长势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在中国的历史上,只要发生大旱,随之而来就是蝗灾,今年大旱后也可能会发生蝗灾。”北京社会科学院尹钧科研究员提醒。对此,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防治处朱恩林处长告诉《北京科技报》,“蝗虫的卵要在10度以上才能繁殖,现在还不是时候,只有在旱情继续、出现春旱和夏旱的情况下,虫灾的发生几率才会增大。我们将密切关注灾情。”
至于干旱会不会导致今春沙尘天气增加,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说,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今春沙尘天气会增加。“影响北京的沙尘天气基本上都是外来沙尘,进入北京的路径也主要在西北部。虽然北京城区冬天没有出现降雪天气,但北京的北部山区出现了降雪。同时在北京的西北部内蒙、山西等地也都有不同程度地降雪。因此,虽然北京冬天无降雪,但这并不表明北京沙尘天气会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