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豪赌近日出利好 重大政策消息或被封锁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informz
浏览:2683
回复: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周有一系列重要经济指标将公布,PPI超预期下跌,而最糟的情况恐怕还在后面,假如经济的确没有见底,那么这波行情就只是一波反弹,投资者操作时仍应保持警惕。后市值得期待的消息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闭幕,整个会议期间消息“封锁”得很好,既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旨是着眼扩大内需,那就不排除有拉动股市的重大利好出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落幕 重大利好消息或被封锁
中新网12月10日电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期召开,为2009年的经济工作定调,而会议将结束之时,恰逢十一月宏观经济数据公布,此次重量级会议"有多少利好值得期待"?会否续有重磅政策出台?这些"悬念"都令海内外财经界瞩目。
保增长、扩内需总基调敲定 更多措施料将出台
从十一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传出的讯息来看,2009年中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总基调已经敲定。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加速向实体经济侵蚀,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国内经济环境也随之不断恶化。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日前在发布会上直言不讳:进入今年三季度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急剧恶化,金融危机越演越烈,并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中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
而近期中国密集出台的宏观政策,一方面暗示出中国经济正在下滑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明确传递出"保增长"的宏观调控基调。如何"保增长"?量化到具体指标来看,就是要"保GDP年增长8%"。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二十国集团财长央行行长会议上曾公开表示,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大约在8%至9%之间。中国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已十分明确。但要达到"保八"目标,宏观调控政策需发挥更大的作用。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官方此前陆续宣布,年底前新增一千亿元中央投资、两年内投资四万亿元,加上刺激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从这些政策来看,保投资和保出口都有诸多政策"护航","保增长"成为明年经济"首务"。目前中国城市设施、水利、铁路等许多产业的建设还远未达到完备的程度,一些行业还没有进入投资的高峰期,全社会投资增速的仍然要保持一定时期的快速增长,并推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中央政府四万亿投资计划逐步落实,国民消费能力必将得到显着提高,而这也是中国作为大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基本动力。
但同时,中国官方出台的这些宏观政策只是搭建了一个初步框架,项目的选择、布局、实施以及资金来源等细节问题,都有待明确,相信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出台更明确的措施来解决。此外,在刺激消费方面,也将需要更多具体细则出台。专家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政府出台的措施将会包括:明确更多实质性基建开支;鼓励老百姓减少过度储蓄和增加消费,包括加速医疗和保健系统改革,增加在退休金方面的开支,以及为贫穷的老百姓和家庭提供医疗和退休保险计划,并为低收入家庭的小孩提供免费教育。降低低收人人群及家庭的税负,相信亦在考虑中。
调结构、促改革求增长质量 整合利好成重音所在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调结构"将更受关注。专家指出,仅仅刺激经济增长,而不讲增长质量和效益决非官方所愿。而在日前召开的"研究2009年经济工作"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在制定明年的宏观政策时,也着重强调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结构的调整以及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通过对分配格局和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建立起真正以内需为龙头的经济增长模式,才是中国保证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中国作为大国亟待提升和巩固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形成内需主导型经济。在发展外贸的同时,注重国内市场的繁荣,中国经济的前景将无可限量。当前,需抓住扩大内需的契机,促进经济结构和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有效调整内外需比例关系,逐步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同时, "四万亿"大单如何能避免可能产生的大干快上、重复建设以及浪费问题?提出相关措施加以约束和解决,整合利好、有效巩固和落实前期政策将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音所在。在大方向、大框架已定情况下,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料会对前期政策进行适当审视、统一共识、加快有效贯彻和落实。
点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闭幕,虽然"到现在一个利好都还没出",却可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整个会议期间消息"封锁"得很好,既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旨是着眼扩大内需,那就不排除有拉动股市的重大利好出台!
基金上演生死时速 股指进入新的上升强劲周期
今日消息:将于今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周以来机构投资者议论最多的话题。除了更加宏观的政策之外,一些机构甚至认为,不排除管理层针对证券市场本身将有大动作的可能。专家的观点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进一步对前期出台的经济政策进行细化,但是根本基调不会发生改变,还是推进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2.0%,创31个月新低,远低于此前调查的预测中值4.4%.国银监会昨日在其网站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而在过去的12年里,贷款是禁止投入股权领域的--1996年央行制定的《贷款通则》规定,商业银行不许提供并购贷款。
周三大盘上探至2062点时受钢铁股的重挫快速回落,而后受港股早盘大涨的消息刺激,午后开盘沪市直线狂飙,权重股普遍快速拉升。在银行巨头的带领下,个股空前活跃,股指随即在银行股推动下快速回升。电力设备、金融和农业等板块整体涨幅居前。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均涨幅近4%。中牧股份居于涨停板、特变电工、东方电气、智光电气等涨幅超过6%。此外,新湖中宝和新湖创业由于换股吸收合并双双封死涨停。有着行业扶助政策的航空股表现强势,而借香港禽流感再度爆发的消息,生物疫苗类公司如中牧股份、金宇集团可圈可点。钢铁和煤炭类股则抛压有所加大,走势较弱。
有市场人士分析,银行股的直接利好是增值税的转型,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政策的刺激将形成对系统经济的辅助,而银行股将成为机构资金计入的重点区域,技术上由于前期银行股前期落后于大盘,业绩又由于一般性的上市公司,进而对稳健性的机构投资者形成巨大的市场刺激。
除了银行股走好之外,电气工程,仪器仪表,新能源,农业股等的集体性的上涨,为大盘稳定,特别是在外围股市都普遍造好的情形下都是一个激励,而游资主导的题材股,上海本地股等也有回潮的迹象。总之,经历周二的大幅度整理之后的股市为冲破2000到2100的密集封锁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走势向上的空间不小,股指进入一个新的强劲的上升周期。
11月经济数据今起陆续公布 刺激政策有收效迹象
国家统计局今日起将陆续公布11月主要的经济数据。市场预测,工业增加值、出口额等多项经济数据不甚乐观。
据悉,国家统计局本月5日晚间就制作了11月数据的统计快报。因此那天之后,就不断有11月的统计数据消息释放出来。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张涛昨日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11月的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肯定低于4%;甚至可能降至3%以下。另外,市场人士已经发布的预期显示,因原材料价格下滑,批发价格指数(PPI)涨幅也可能滑落至4%~5%左右,而中国11月末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料将原地踏步,人民币贷款增速可能出现微升。
从12月初发布的上月经理人采购指数(PMI)创历史新低开始,关于宏观经济在11月“入冬”的预期已经被市场消化,即便未来几日公布的数据波动较大,或许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从现有的信息判断,整体需求增速减缓、出现通缩的可能性增大几乎是各市场机构的一致判断。摩根士丹利昨日的一份宏观经济报告就预测,明年上半年中国将出现通缩的迹象,并可能在下半年及之后演变成持续通缩,这将导致更富刺激性的政策出台。摩根士丹利已将对明年中国CPI的预测从1.5%修改为-0.8%。
由于中国是在此前通胀高涨的时候一下子进入经济调整期的,因此上述关于通缩的观点也受到了挑战。张涛就表示,受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滞后影响,中国在未来6~12个月可能重新出现通胀压力,未来中国的价格形势亦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11月至今,中央密集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相关领域已经可以看到刺激效果的曙光。在政府对已审批投资项目“加快采购”的动员下,国内的钢材价格特别是建筑用钢材价格最近几周止跌回升,显示政府主导的投资计划已开始奏效。另外,11月的PMI中,原材料库存指标从42.6降至39.5,显示企业自身缩减产能的调整也在加快。
不过,由于此前出台的大部分经济刺激政策的生效节点都在明年1月1日,政策的实际效果要届时才能看得更为清晰,政策的调整或追加也可能会在那时候进行。
此外,11月经济数据的公布时间将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形成重合,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对现有的经济刺激政策加以完备
央行:未来12个月内或重现通胀压力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昨日称,11月出口可能较去年同期下滑,但汇率只是出口下降的次要因素,现阶段人民币汇率还是以升值为主。
樊纲是昨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金融危机:亚洲与欧洲的政策抉择"论坛上做上述表示的。他指出,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可能已下滑至5%左右,出口增速将出现负增长。
近几个月来,由于国内经济已经出现明显减速迹象,政府推出了包括上调出口退税率、大幅减息在内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扶助出口企业并刺激国内需求。而占经济总量一半左右的工业增速一旦明显放缓,将使得经济前景更加雪上加霜。
同时与会的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张涛表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肯定低于4%,甚至可能到3%以下,但受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滞后影响,在未来6-12个月可能会重新出现通货膨胀压力。
张涛称,国家的政策应该提前看,因为如果现在往前推6个月,谁也无法预测到价格形势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未来的价格形势亦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他并称,央行的任务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在适当水平,并维持物价稳定。
国家统计局将于本周四(11日)公布11月CPI数据。
张涛表示,央行将确保银行系统充裕的流动性,预计2008年人民币贷款增加额将接近或略高于年初确定的4万亿元目标。今年1-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66万亿元,2007年则为增加3.63万亿元。
对于近期"异常波动"的人民币汇率,樊纲称,尽管上周人民币兑美元出现温和贬值,"我还是相信人民币从过去几年一直到明年底都处于升值阶段。"
人民币兑美元上周连续触及波动区间下限,令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但中间价已经连续逾一周开在6.85元附近,显示央行不愿让人民币快速贬值,投资者正修正对人民币过度贬值的预期。
大宗交易背后故事不简单 融资融券试点或即将出台
喧嚣多日的中金席位,昨日有些寂静,全天仅成交1笔大宗交易。不过,这依然让中金在12月以来的7个交易日里卖出113笔大宗交易,成交资金超过31.8亿元。尽管目前市场有着做空新华富时A50指数、"回国救主"等版本的猜测,但更多的迹象显示,中金席位上的一系列动作似乎在释放着一个信号--融资融券很可能在短期内出台。
7天卖出31.8亿元
自12月1日以来,中金席位已经以卖家身份亮相大宗交易113次,银河证券总部、申银万国上海新昌路营业部、国泰君安总部3家国内"顶级"券商席位成为113次大宗交易的买入方。
113笔交易**涉及41只品种,包括银行、煤炭石油、钢铁、有色金属、交通运输等大盘蓝筹股。比如,紫金矿业 (601899)、华夏银行 (600015)、工商银行 (601398)、中国远洋 (601919)、民生银行 (600016)、招商银行 (600036)、中国人寿 (601628)、中海油服 (601808)、建设银行 (601939)等。其中,中金公司席位对工商银行和民生银行两只权重股的抛售数量均超过4000万股。统计显示,113笔大宗交易成交总金额超过31.8亿元。
多版本猜测无依据
众所周知,中金淮海中路营业部席位是有名的QFII大本营,驻扎有12家QFII,其中也不乏实力强大的国内机构投资者。
市场对中金席位出现多笔卖出的大宗交易猜想很多,主要的猜测集中在QFII做空A股;花旗环球金融要撤退出A股市场;中金无缘首批融资融券业务,机构投资者借助大宗交易平台迅速转移筹码到有资格进行融资融券的券商;QFII卖出的41只股票都是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的成分股,为的是做空在海外交易的股指期货。
中信建投分析师孙鹏表示,就目前的情况看,国家鼎力推动经济发展,出台多项措施救市。而且,股指经过一年的下跌后,市场风险得到充分释放。在这么低的点位下,QFII不会轻易大举抛售股票的。因此,QFII做空A股之说不太妥当。
"QFII卖空上证50指数成分股做空股指期货的可能性不大",华林证券许宁表示,尽管在海外市场上交易的股指期货可以做空,但是,大宗交易的平台对股指期货的影响非常小。如果QFII真的是要刻意做空指数,从市场上直接抛售是最有效的操作,因为如此大的交易很快会造成指数大幅波动。而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卖出股票,股指不会有多大的反应。
针对花旗环球金融因本身"危机"而撤离A股市场"回国救主"的猜测,很快被市场各方予以否认,他们的论据是凭借花旗集团多年来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操作手法来看,不会不理智地选择在中国政府明确宣布了多项措施保证经济增长后反倒大举卖出。而且,即将开闸的融资融券显然会诱使花旗下更大的决心驻留A股市场。
融资融券可能近期出台
多方人士均对融资融券业务可能即将出台持肯定态度。
孙鹏认为,中金公司作为国内QFII和大型机构的"大本营",出现如此多卖出的大宗交易,本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没有很大影响的前提,机构投资者不会轻易离开中金公司。以现在的情况分析,只有在中金无缘首批融资融券业务的前提下,一些机构投资者才会匆忙进入其他有可能进行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
"我个人认为,这么多的大宗交易不会是单独一家机构卖出",许宁表示,在市场持续下跌后,很多机构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大,不少人开始进行"地下"融资,而此时如果推出融资融券业务,对于这些机构来说是"久旱逢甘雨"。如果中金公司缺席首批融资融券资格,那么这些客户必然会转移到另外一家有资格进行这项业务的券商。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中金席位卖出如此大量、密集的大宗交易,说明其客户非常迫切要进行仓位转移。市场中有一些先知先觉的资金对政策的把握十分敏捷。如果中金公司无缘首批融资融券业务,如果中金公司的客户因此而转移仓位的话,那么市场期待已久的融资融券业务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