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728|回复: 3

市场增量因素改善 反弹空间大大延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3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场增量因素改善 反弹空间大大延展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烟雨尘 浏览:1728 回复: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预期改变推动大盘上扬

  首先,还是从空方的角度来看,"大小非"长期的减持压力以及宏观经济、上市公司盈利的下降预期应当是市场目前的显性因素。然而近期管理层为了刺激实体经济免受金融海啸的冲击,推出了十项具体措施来刺激内需,特别是将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加大政府对于基建项目的巨额投资,可以说有效地改善了市场对于未来宏观经济继续下滑的过于悲观预期。虽然长期看,这些政策利好究竟对实体经济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有待检验,但短期来说,足以推动市场的向上格局。
  其次,众所周知的是,税制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利润影响关系重大,而2009年将要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可以说很大程度地对于上市公司起到"减负"的效果。也许从上市公司角度出发,可能基于市场因素而把2008年的业绩做得差一点,从而为2009年预留一些空间,但增值税转型预期明确地将增益2009年上市公司利润。另一方面,随着CPI、PPI的双双快速回落,上市公司的成本压力在2009年一季度前后预计也会得到极大减缓。因此,短期来看,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过度下滑的市场预期已经得到较大的改善。

  "大小非"减持预期也在变

  而从"大小非"减持这一角度来看,继市场展开大股东增持、大股东回购后,近期一些产业资本也是蠢蠢欲动。比如从商业领域中的"茂业系"频频举牌渤海物流等上市公司的举动中可以看出,市场的大幅超跌,凸显了部分上市公司的并购价值。而这种二级市场并购未来还会有多少?这是可以预见的。如果遵从国际上所采纳的市净率这一通行指标或者说利用重置成本这一概念去加以筛选,简单地来看,目前约有140家盈利良好的上市公司PB倍数低于1,即"破净"。而股权分置改革后,全流通的到来也决定了,产业资本的二级市场并购的动机以及其对于上市公司的分析判断,与我们目前的市场投资理念并非完全一致。比如二级市场投资者更看重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而实业资本可能出于产业链的架构,或者说为了占领某一区域的市场份额而对于一些当前盈利并不好的上市公司展开二级市场并购行为。故此我们从这140家跌破每股净资产的公司可以预见。从结构上说,这些公司更多的都是央企蓝筹类公司,不会产生业绩过度下滑的预期。另一方面,实业资本的投资理念也将会与二级市场的理念发生碰撞,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交易型机会甚至投资价值。故此来看,全流通时代、股价的连续下跌,诱发了资本市场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功能。因此,短期来看,"大小非"减持的市场预期也被改善。
  最后再从多方角度看,市场的低估值诱惑显然加大了场外资金介入的冲动。尽管传统的PE、PB估值法没有考虑未来市场的上市公司盈利下降会导致短期低估的因素,但低估值所产生的即期效应对于市场的短期股价表现还是有着正面的推动因素的。因此超低的短期估值诱惑力加之利好消息的催化,既推动了增量资金的介入,也提升了市场反弹的空间。故此笔者认为,随着短期影响市场走势的增量因素在向着好的一面发展,将极大地延展市场反弹的空间。
参与人数 1奖励 +50 时间 理由
送人听闻 + 50 2008-11-13 13:09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基金重仓股表现缘何与市场格格不入

⊙智多盈投资 余凯
  受隔夜欧美股市全面下跌的影响,周三沪深A股市场双双低开,但在逢低买盘的推动下,股指顽强收红。虽然之后受港股跳水的拖累出现了小幅回调,但午后股指节节走高,尾市更是放量拉升,使A股市场再次摆脱了周边市场下跌的阴影。盘中看,水泥、工程机械、建筑施工、新能源等受益于扩大内需的板块继续领涨,其他个股表现也相当活跃。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金重仓股又开始出现系统性的集体下跌,特别是中兴通讯、双汇发展、苏宁电器、大秦铁路、大商股份等多只基金重仓股居于跌幅榜前列,显得与当前愈见热络的市场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个中缘由值得玩味。

  抱团取暖曲终人散

  从境内基金的名字上看,似乎其投资风格差别不小,诸如某某价值、某某成长、某某稳健、某某小盘等等不一而足,但实际上其选股思路的趋同性却非常明显。从基金的投资组合上,投资人很难看出其招募说明书上承诺的投资风格。与海外成熟市场基金靠分红增值不同,境内基金的增值主要来源于低买高卖的资本利得,再加上基金公司以提取管理费为其收入来源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其风险意识不强。在牛市行情中,挟资金优势共同"坐庄"、抱团取暖成为基金最便捷的盈利模式--即使股价早已透支了其业绩和成长性,但只要大家都不抛出,股价就不会下来,这也有利于维持作为提取管理费依据的基金净值,对大家都有利。不过这种状况在熊市中却出现了逆转,特别是像本轮熊市来得如此迅猛,下跌过程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基金根本无法顺利出货。特别是那些基金持股非常集中的品种,即使有人想卖也找不到买家,大家只好硬着头皮死扛。但这样的坚持是有限的,随着其他个股(非基金重仓的品种)的暴跌,高高在上的基金重仓股的估值就显得越来越高。这个时候谁先兑现出局谁就是最大的赢家,至于建仓成本以及是否获利已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调仓换股易地再战

  频繁交易、持股时间短一般被认为是散户的投机行为。但是随着熊市的到来,基金经理似乎也很精于此道,只不过被称作战略调仓,重新配置资产。随着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经营环境以及上市公司自身情况的变化,基金对手中股票进行调整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一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显然已经不符合目前的投资方向,特别是对于那些受外需萎缩冲击业绩将出现明显下滑,业绩增长的前提条件已经消失、估值早已偏高的品种,及时撤出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并腾出资金参与下一轮市场热点的操作思路也是正确的。应该说近期一些基金重仓股的下跌很大程度上也是与此因素有关。问题是半年来基金重仓买进的品种很多都是之后跌幅最大的,这一点让投资者难以接受。比如今年二季度许多基金强烈看好的煤炭、银行板块,三季度看好的商业零售和工程机械类股票,在下一个季度之初便出现大幅下跌。这虽然也可以用形势变化、战略调整和见机行事来遮掩和解释,但其选股的前瞻性、预见性显然很难令基金持有人满意。

  短短一年的时间,指数跌幅超过70%,这在世界证券市场的历史上也十分罕见。当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人们从"黄金十年"的美梦中醒来时,资产早已大幅缩水。此时恐慌、悲观的心态占据了上风。更主要的是,原来基金经理认可的估值体系在熊市中早已变得不堪一击。当一个个估值底线和心理关口被轻易击破之后,基金的阵脚也为之大乱,甚至对其自身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恐惧心理油然而生。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熊市中没有绝对安全的避风港。虽然近期市场机会开始显现,利好因素也逐渐增多,但市场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基金重仓股的逆势下跌就是最好的注脚。虽然在目前的位置基金重仓股继续下跌也存在被错杀的可能,但其补跌风险依然不应忽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强烈的政策效应下如何解读当前的市场

  ⊙国元证券投资咨询总监 康洪涛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始终是我们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为应对当前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遏制经济增长下滑的势头,国务院决定当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这对保持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市场底部的形成是一种滴水穿石的力量在起作用,股市在政府出台刺激经济的十大措施之后出现报复性上涨。金融危机前景不明之际,信心严重缺失的市场一时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颓势,利好政策会有一个临界点,其作用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会从根基上大大鼓舞市场人气和重新凝聚市场信心,为中期行情的演化做好准备,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4万亿元的大手笔刺激经济方案牵动着世界的目光,近期可以发现,众多境内外机构开始看好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归纳权威机构的论点,将给那些研究市场的人士带来一些启迪:
  美林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预计在明后两年间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给国内生产总值(GDP)带来的年增幅可达约3%,但4万亿元的总数若以11月9日为准,仅有1.65万亿元为新增资金(扣除10月中旬以来公布的投资计划)。
  太平洋证券则乐观地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的基础很扎实,只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浮出水面并大力启动基础建设,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问题不会更加严重,生产过剩、就业不足、消费不振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们进一步表示,金融规律一再表明,金融动荡来得快,去得也快,更何况这次更多的是别人的危机。中国很幸运,因为有资本管制的防火墙;加上幸亏美国金融危机及时发生,否则中国的外汇储备以及银行等各类企业可能会因为更多的对外投资遭受更大的损失;此外,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金融危机不会导致中国脱离快速发展的正常轨道。中国遭遇的只是经济转型之痛,只要政策取向正确,就不会成为严重的问题。中国甚至可以把这次世界危机当作重大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广阔的国内市场、巨额的国民储蓄、丰富的劳动力、强大的财政力量、雄厚的外汇积累,这都是古往今来任何国家都求之不得的经济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要盲目悲观呢?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依然建议,中国政府应提早宣布开支计划表明支持经济增长的决心,这将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提升财政政策的效果。
  笔者发现,近期内需板块个股大涨,大大提振了机构对市场的积极预期和信心。如果政策陆续出台,中国经济不会脱离快速发展的轨道,明年春季(最晚是2009年5月份),中国的经济将正式步入新一轮史上罕见的繁荣周期。大家所期望的真实底部就会很清晰和坚实,由于"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对近期市场的反弹不过分乐观当然是谨慎的投资之道,但绝不能悲观和盲目地认为会再次出现反弹一日游的离奇走势,反弹仍将延续。
  市场人士在对刺激经济政策表示认同的同时,多家机构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充满了信心。我们可从多角度解读出现如此格局的市场背景和成因,从6124点急转直下的两大决定性因素是供求失衡(限售股减持)和盈利预期下降(经济增长减速),但从目前看,这两大因素都在变化,如有34家公司股东发布了延期减持的公告,155家公司发布了股东增持公告518次,增持股份市值高达250.46亿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A股市场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并购重组的加速有望给低价题材股带来较大的反弹行情。当前A股市场正在尝试探底,如果刺激经济政策奏效,盈利预期的向好会进一步激发产业资本延期减持、增持、回购和并购重组。从A股市场历史看,每年11月到次年2月低价题材股涨幅往往会较大,因此近期低价股的反弹将会延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传,医药生物 未来经营环境将有所恶化

 兴业证券认为,医药企业在三季度增速明显放缓,费用率上升是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经营的指标有所变化,提示未来医药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有所恶化。

  前三季度医药整体表现良好。1~9月医药板块实现整体营业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27.56%;实现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增长41.27%。

  在剔除了因股票市场市场变化和出售金融资产获得公允价值及投资收益的影响,前三季度合计实现经营性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73.98%。

  增速逐渐放缓符合预期。此前我们预期医药板块的整体销售收入在基数不断抬高、成本上升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今年将呈现增速逐步放缓的态势。1~9月医药板块整体销售收入1485亿元,同比增长了13.67%。较中报体现的销售收入增速19.67%明显放缓,映证了我们此前的预期..三季度盈利下降。三季度单季医药板块实现的主营收入489亿元,同比增长9.32%,环比则出现了7.42%的下滑。即使剔除了广州药业的影响,营业收入的环比仍然出现了4.5%的下滑。受到费用率大幅上升的影响,三季度实现的营业利润38.88亿元,同比下降0.66%,环比则大幅下降27.67%。

  财务指标显示经营环境有所恶化。经营性现金流和销售收入的增长出现背离,表明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处于一个下降过程。应收帐款、存货、应收票据的增幅均超过了收入的增长,表明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

  板块的估值压力显现,分化加剧。医药板块整体的估值溢价率偏高,我们认为近期医药板块很难获得超越市场的收益。医改的短期刺激效应已经结束,明年具体策出台后,行业内将出现结构性分化。我们近期建议持有恒瑞医药、科华生物、云南白药等成长确定的白马股以及哈药股份、三精制药、S三九等价值低估的优质公司以规避可能出现的调整风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2 11:09 , Processed in 0.067329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