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980|回复: 3

多部委发出强烈信号 水价可能很快上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部委发出强烈信号 水价可能很快上调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informz 浏览:1980 回复: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水价或许将很快上调,这是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发出的信号。联想到2007年中国水务市场的几次外资高溢价收购,可以看出,外资早就开始在中国水务市场布局。

外资豪赌中国水务

威立雅水务出资17.1亿元获得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权,2007年外资对中国水务的高溢价收购以此拉开序幕。随后中法水务等几大国际水务巨头也开始在中国攻城略地,标的资金动辄以10亿、20亿元计,出价超出被收购企业净资产额的1到3倍。

这让业内兴奋不已,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然而,外资出手阔绰只是表象,其中暗藏玄机,外资在中国高溢价收购的一轮风潮再起,中国水权堪忧。

回头来看,第一次风潮起于2002年,代表性事件是威立雅斥资约20亿元,以净资产3倍溢价收购了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50%股权,开创城市水业溢价收购的先河。之后的2004年,柏林水务联合体以4.8亿元的转让价格收购资产价值2.6亿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其后,资产过度溢价因为行业的广泛质疑和批评而有所收敛。

威立雅公司网站的信息显示,迄今为止,威立雅水务已在中国的20个地区拥有正在运营的项目,且大多在一线城市,所占股份均在50%左右,合同约定的经营年限大多在25~30年。合同涉及到的居民超过三千万人。

另一家水务巨头中法水务也毫不逊色,与其合作的中国公司也有20家,大多为各个城市的供水公司或自来水公司。

这不由得让人想探究一下,中国水务这块蛋糕到底有大?

根据规划,“十五”期间,水务业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国有资产要撤出的100多个行业之一。

国外水消费一般占个人收入的4%,而中国目前城区水消费占个人收入仅为1.2%左右,上升空间很大。何况,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都给未来水务市场留下足够的空间。

而更让外资垂涎的是,中国水务属于 公用事业(行情 股吧),一般由政府定价,因而价格始终处于低位,有的城市甚至10年间都没有上调过水价,因而未来会有很大的上涨空间,这也就意味着,水务这块蛋糕自己还会长大。

事实也证明,国际水务巨头的判断完全正确,水价上调已经进入政府几大部委的备忘录。
丧失的不仅是水权

没有免费的午餐,高溢价收购之后,中国水务产业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代价最终又将由谁来买单?

“很多城市将因此丧失水权,中国水业堪忧。”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里的水权包括拥有权和定价权。

据了解,有国际水务巨头在收购了公司股权后,占有了当地的水资源。同时,在水价制定上,外资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能垄断水价。

高溢价收购应当看作是地方政府的变相融资行为,这是以未来城市居民数十年承受高水价为代价的。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有机会了解到更多溢价收购的细节。在他所了解的几份合同中,对价格的说明都是未来按照《价格管理办法》调整,依此规定,将遵循成本收益法,成本只要“合理”就可以记入价格。此外,收购方可以有效通过对水价上涨进程的约定与服务范围的约定来降低长期投资的风险,而且一旦运作得当,很容易在单个城市或者城市群间形成同类项目的联动收益,还可能使一些非关联的投资项目回避竞争机制,获得预期以外的回报。

傅涛担心,溢价可能性越大,公众和政府吃亏的可能性也越大。过度溢价这种以偏盖全的做法,将对城市水业的改革与发展造成不良的误导,也会使部分利益组织因为极端溢价而获利。

“溢价所得实质上是政府用其他资产、收益或者承诺换来的。隐患要在数十年后才会发作,买单者则为政府和公众。”傅涛表示。

中国水协会长李振东一眼看穿问题实质,“外商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都要成倍地赚回去。一届政府的政绩,将成为今后历届政府的严重隐忧,最终都会转嫁给老百姓。”

资源性产品本身决定了其投资回报期较长,从事资源投资的外资企业早已经做好了长达30~50年的规划,只要竞标夺得项目,剩下的就是不少于30年的耐心等待,对此,国际水务巨头早就做好了准备。

政府对高溢价收购的追捧无疑会对中国水业起到导向性作用,外资高溢价收购案例又强化刺激了中国水务企业,很难说,中国水务企业不会因此变得浮躁起来。

更加让人背后直冒冷汗的是,看似高额的溢价收购,资金的大头并非完全出自外资,而是与其合伙的中国企业。

还是以威立雅为例。该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签下了宝鸡扩建及运营两个自来水厂的合同,合同期限23年。但该项目并非威立雅全部投资,而是由威立雅与首创合伙投资的,该公司自己只投入了很少的资金。和深圳水务公司的合作亦如此,标的金额33亿元,威立雅完全有能力自己投入,但经过半年时间的谈判,该公司在最后时刻改变主意,自己只出合作项目45%中5%的资金,其余由与其合资的首创公司来出……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名声在外的项目,威立雅自己的投资都不足5%。

除首创之外,光大、中信泰富、嘉利、 平安保险(行情 股吧)等金融集团,也都扮演过与首创同样的角色。

没有人能够统计出,到底还有多少中国公司充当了这样的冤大头。

另外一面,按照威立雅公司总裁的预算,收购后的每个项目利润都保证在15%左右。

如此一算,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业丧失的何止是水权。
中国水务觉醒

实际上,尽管外资的收购动作迅速,但其收购行为已经搅动了中国水务市场,起到了“打草惊蛇”的作用,让中国水务业内的人士意识到,原来,“中国水”如此值钱。

2007年10月,外资在其收购版图上张扬地插旗的时候,由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也悄悄开始。“外资收购城市供水项目专项调研”历时3个月,早已经报送到国务院。

显然,外资高溢价收购中国水务企业的问题已经引起高层关注。

而遍寻搜索引擎以及各国际水务巨头的网站,记者发现,令人乍舌的高溢价收购在进入2008年后,戛然而止。

没有公开报道是相关部委叫停了高溢价收购,但无疑,这齐刷刷的动作表明,中国水务行业的收购开始收口。

水协常务副秘书长刘志琪的话或许更具导向性,“把水务行业与其他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待,是方向性错误。应该保证国家对水务行业的控制力,计划产权改革的水务企业在对引进外资还是内资的问题上要慎重,已经引进外资的水务企业应保证国有企业的控股权。”

事实上,决策部门心生警惕之时,中国本土水务企业的力量正在疯长。

当威立雅、柏林水务、中法水务、法国苏伊士这些国际水务巨头的名字在中国水务业内变得耳熟能详,中国本土水务公司也在悄然崛起。水权虽然回来了,但未来如何经营,似乎依然无章可循。

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问题,和外资遇到的一样,门槛高、水价低、冗员多、管网改造难,每一样都绕不过。

怎样来啃这些硬骨头,也许是下一个问题了。
参与人数 1奖励 +50 时间 理由
送人听闻 + 50 2008-11-1 22:16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了我的原水法人股:*10*: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要发财了:*18*: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4 天

发表于 2008-11-5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价将上调刺激 水务板块逆市走强

  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期分别发出了水价可能上调的信号。受此利好刺激,水务板块与大盘相比,表现强势。
  水价上调已箭在弦上
  其实,早在今年8月13日,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就曾发表讲话,表示今年中国将加速资源产品价格调整,其中也包括水价即将提高。随后,在8月29日,《循环经济促进法》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制定了一系列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激励全社会各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引导单位和个人节约和合理使用水、电、气等资源型产品。"
  水务板块刚性需求十足
  从目前水务板块各上市公司业绩来看,整体销售量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出现较大起伏,除了部分公司由于工程折旧在部分年份集中摊销影响较大外,大多数公司都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水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需求和价格的刚性,若未来水价的上调,上市公司的毛利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
  国外巨头天价抢水
  由于我国水价长期以来价格较低,国内不少水务企业发展缓慢。爱建证券行业分析师解文杰表示,国际上一般水费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5%。而根据水利部统计数据,2007年人均用水量70立方米,按照目前36个大中城市平均每吨1.6元左右的水价,全年水费支出约为112元,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水费支出占比约为0.8%左右,大大低于国际水平。
  这种国内外水费支出在家庭收入占比中存在的巨大差额,也引得众多国外公司豪赌中国水务。2007年,威立雅水务出资17.1亿元获得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权,外资对中国水务的高溢价收购以此拉开序幕。随后,中法水务等几大国际水务巨头也以其雄厚资金为武器在中国大肆扩张,出价往往超过收购企业净资产的1到3倍,这种高价收购行为,曾让众多的中国水务公司兴奋不已。
  专家指出,这种高价收购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危机。国外水务巨头收购当地水务公司股权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占有了当地水资源,在水价的制订上,他们就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也许,中国水协会长李振东的一句话,更显得一针见血。"外商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都要成倍地赚回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2 08:16 , Processed in 0.025718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