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557|回复: 5

11月A股三大猜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A股三大猜想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烟雨尘 浏览:1557 回复: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猜想一:
  
  A股估值是否见底?
  
  经过10月份高达25%的暴跌,A股的估值水平进一步下降。截至昨日,A股静态市盈率为14倍,2008年动态市盈率为12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估值见底?11月份不会再度下降呢?
  
  广发证券研究员游文峰表示,市场经过70%的下跌后,A股市盈率已大幅回落,沪深300静态市盈率为14倍,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进入历史最低区域。同时,市场已经接受经济周期决定股票市场趋势这一规律,而合理估值又决定着股票长期的价值。从周期性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走在下降周期当中,虽然股票的下跌最猛烈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是广大投资者仍然要熬过经济增长全面放缓的前期,这对估值有极大压制。
  
  国联证券研究员肖彦明则认为,与国际市场估值水平相较,A股估值水平仍然较高。A股静态市盈率为14倍,而恒生指数PE为7.6倍,俄罗斯IRTS指数PE为2.6倍,巴西BOVESPA指数PE为5.91倍,日经指数PE为9.35倍,道琼斯工业指数PE为10倍;从市净率角度考察,A股PB为2.3倍,恒生指数、日经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巴西等的市净率水平分别为1.26倍、0.93倍、2.08倍和1.13倍。
  
  肖彦明分析,在宏观经济尚未摆脱楼市低迷以及去杠杆化的阴影之前,市场对于企业盈利、风险溢价等估值因素的预测难以乐观。尽管低水平区域里估值调整的幅度已经有限,但市场需要相当的时间来完成估值反弹。
  
  猜想二:
  
  11月迎来增持高潮?
  
  本周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三季报,由于季报前10天不能进行增持,那么这也导致近期央企A股增持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国有控股股东的增持也将是11月份的重要关注点。
  
  金元证券分析师金春表示,本周三季报全部结束,而季报公布结束后的11月将可能迎来新一轮的增持,市场将会对此做出一定的反应。11月份与股票市场直接相关的因素除了国有控股股东的增持外,还有一个是融资融券业务的推进,在11月初完成两轮测试后,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时机已基本成熟,这也将会对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相关市场人士表示,央企增持如能形成燎原之势,势必对股市有一定的正面推动作用。但央企增持多数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是经济目的。
  
  猜想三:
  
  沪指运行轨迹会如何?
  
  本周沪指最低探至1664点,那么11月股指会如何运行,最低点位在哪里?
  
  金春预计,在没有强有力政策出台的情况下,11月份的A股市场将以震荡为主,上证指数的低点可能在1600点附近,高点可能在1900点附近,极端情况可能跌破1500点。而中期来看,除非政策面、经济面出现重大变化,否则市场重心仍将会继续下行,但不能过于悲观,1500点附近也许是难得的建仓机会。
  
  游文峰对11月份则是相对乐观。他认为,政策导向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对基本面的深远影响,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A股已经接近中期底部。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政策底部将会有很强的支撑。上市公司业绩虽然会有所放缓,但是股市反映的是对未来的预期。随着国家刺激经济的政策不断出台,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会转差,股市会提前企稳,但是短线投资者情绪对政策依赖性很强,市场走势将会是震荡为主。预计11月行情将在1600点-2200点之间反复筑底,年底前市场逐步回暖的机会较大。(中国新闻网)
参与人数 1奖励 +50 热心 +2 时间 理由
送人听闻 + 50 + 2 2008-11-1 11:57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才是A股亟须的重要利好

风萧萧兮易水寒,一抹绿色又将A股打回降息前的原型。于是乎一夜之间“利好怀疑症”、“久盘必跌论”又开始在市场中抬头。央行降息,证监会证实融资融券将正常推进,保监会敦促保险机构参与维稳,“一行两会”联合行动尚不能温暖处于冷风中的A股,市场何时才能登上开往春天的地铁?

  市场在等待政策导向性增强

  股市为什么对利好麻木?是因为金融危机,还是经济滑落?人们往往害怕伤口见光!要说金融危机,先不论受害最深的美国,临近的香港肯定比国内感受更深。总理针对香港金融市场的一句维稳讲话尚且推动港股狂涨30%,同样的状况今年在A股市场发生了无数次,效用几近为零,问题出在哪里?

  自然要想到老百姓对于政策的理解了。回望今年机构在投资上踏错步伐的情况屡见不鲜,复杂的环境下,作为市场中的强者,机构尚且参不透经济走向和政策方向,更何况市场中处于绝对弱势的中小投资者呢?

  纵然是字谜,也当有给出正确答案的时候!字谜允许有猜的过程,但政策乞能当儿戏一样被来回误读?既然是政策就必须具备其唯一性。作为市场主力,机构的解读已经走向五花八门,可见处于下游的投资者接收到的是怎样的信息了。

  从降息到刺激消费,市场不是没有利好,也不是没有产生利好累积效应的本源。问题就出在信息发布和传导上,出台的利好缺乏导向性和相应的解读,才造成了市场上左手和右手打架的现象。就拿此次降息来说,原因和目的在哪?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市场就开始猜了,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最后降了息结果市场效应和没降一样!

  无论是要把利好渗透到经济还是股市,首先要解决的是老百姓和投资者对于政策的认知问题。政策猛然出台,至少其目的性和整体计划是有必要有个同一说法的。美国作为金融危机受害最深的国家,为什么道指对于任何救市政策都做出合理回应?想必美国人直白的性格是重要的原因吧。再说欧美发达国家股市有着长远历史,投资者面对问题的经验显然不是A股这个新兴市场可以相比的。

  都说A股的弊病出在机制不健全,机制不健全确实是个问题。但没有股指期货、没有融资融券等做空机制并不是这个市场所亟须解决的问题。在麻木心理横生的市场中,只有明确了政策的导向性,让市场理解政策的真正意图,市场才会对政策做出合理的反应。在政策导向性不明确的市场中,很难想像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不会被利用为机构为所欲为的工具。

  市场又在议论“大小非”并且急切盼望着解决“大小非”问题的措施及时出台,但是即使是相关措施出台,谁又能保证不会被市场理解为加速“大小非“出逃的罪魁祸首呢?

  面对利好屡战屡败,市场到底在等待什么?市场就是在等待能够治好多种顽疾的特效药-----政策的导向性愈加明朗化。(广东科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拿什么拯救A股 在低迷中擦亮双眼

 一、 一年暴跌抹平3000万中产家庭6年辛苦钱
  A股从07年10月16日到08年10月30日,总市值下跌21.7万亿,大体相当于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并超过过去6年的国家财政收入。
  按中登公司统计,07年新增开户6057万户,是00年到06年7年总计的1.7倍,折算下来,07年大约有3000万新增股民和基民;同期市场流通市值蒸发了5.3万亿,如果按0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000元,家庭可支配收入约3万元估算,蒸发的市值超过3000万中产阶层家庭过去6年的可支配收入,换句话说,3000万个家庭在过去6年的积蓄化为乌有。
  股民、基民蒸发的钱可以算得出来的去处包括:07年IPO融资5000亿,大小非套现减持约4000亿,证券印花税加券商佣金约3000亿,社保、保险、基金公司获利约1000亿,合计超过1.3万亿的社会贡献都是由社会的新兴中产阶层所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A股的月度开户统计,07年入市最高的月份在4月到10月这段高峰期,也是股指最高的时期。这段时间尤其是基金开户数形成了爆发式的增长。07年基金开户超过2200万户,超过基金有史以来的开户总和,07年中,数万家银行营业网点的柜台都在疯狂地向客户推销基金产品,这种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终于让市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由机构疯狂导致的蓝筹泡沫严重放大了市场风险。事实证明,任何违背客观规律的"超常规"发展都是要最终付出代价的,这笔帐毫无疑问应该记在证券主管部门身上。
  二、 拿什么拯救A股?
  近期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拯救经济、拯救股市的决策,其中欧盟手笔最大,超过2万亿欧元,美国7000亿美元,德国5000亿欧元,日本30日也公布了价值27万亿日元(275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包括帮助中小企业恢复信贷和以现金返还方式对普通家庭进行直接补贴,增强中等收入家庭对经济的信心等。在国内股市一年吞噬三分之一的中产家庭6年收入的情况下,居民资产的的严重缩水影响内需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在资产减值和收入增长下降的预期下,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势必要大打折扣。拯救A股的问题只有提高到国家决策的层面才能对实体经济政策的效果发挥作用。
  三、 在低迷中擦亮双眼
  近期A股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外围市场涨,A股不涨;外围市场跌,A股跌得更凶。最典型的莫过于10月30日,港股暴涨12.8%,A股只涨2.5%,这表明了A股信心的严重缺失,同时大小非给市场带来的沉重压力。
  市场低迷,信心不振,但是管理层更应该在低迷的市场中擦亮眼睛。目前经济景气下滑已成定局,但按照三季度的数据统计,下降并没有超过原先的预期,我们在7月份预期尽量A股的利润增长大约只有1%左右,现在的情况于此基本相符。按目前13倍市盈率,即使09年企业利润下降20%,A股仍可维持15-16倍市盈率,也在合理区域。吴敬琏先生最近也发言称A股市场泡沫已干,现在市场各方对市场价值已经认同的情况下,市场最缺乏的就是主心骨。虽然前期救市屡救屡跌,但基本都是用的政策救市,连汇金公司都只是象征性买入。当此信心崩溃的时刻,只有真金白银对A股实施拯救才能体现决策者的政治魄力。 (新东风资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A股积重难返?下周行情悬念四起
看空因素体现在

一、在全球救市的背景下,A 股市场下行节奏有所减缓,由于宏观经济拐点不明朗和企业利润增长仍在减速,场外资金入场迹象不明显。

二、技术上看,前期的低点已成为压力位,下降通道的压力仍将制约反弹空间。

三、上市公司三季报于今日全部披露,1553 家可比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0.5%,上半年表现最好的金融业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8.9%,这一表现是相当差的,也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

四、政策的调整只能平滑周期,而不能改变周期,在实体经济出现明显转好的情况下,股市出现反转的可能性亦很小。

五、当前的股市仍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即将来临的11 月份和12 月都是年内“大小非”解禁的一个高峰。

六、相对而言,目前A 股市盈率虽然已降低12.85 倍,但是PB 值却仍然偏高(相对于历史低点时的PB 值)



看多因素体现在

一、由于海外市场强劲反弹,A 股市场的热点板块也有所跟随。

二、三季度财报披露完毕,来自业绩的压力暂时减轻,从时间跨度上市场有展开反弹的机会。



一语道破

海外股市连续反弹,这可能为A股带来一定的信心,部分相关热点板块以及业绩尚未出现大问题的个股或许存在机会。不过机构普遍认为,目前整个市场缺乏热点和成交热情,经济下滑的预期已经验证,并且未来依然存在忧虑。不但经济层面如此,在市场层面上,A股市净率还不是最低水准,况且大小非压力迫近,市场反弹的高度或大受制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盘在淫雨挟寒中收官十月
周五沪综指开于1754.21点,最高1765.68点,最低1721.59点,全日收于1728.79点,下跌34.82点,跌幅1.97%,成交额259.2亿元;深成指开盘5887.90点,最高5930.78点,最低5810.61点,全日收于5839.33点,下跌70.33点,跌幅1.19%,成交额102.3亿元。

  消息面:温家宝共同加强货币金融政策协调;外交部表示中国将量力出资参与全球金融危机救援;1624家公司前三季度盈利增长7.11%;弱市增持成风,百余家公司获大股东力挺;上市公司前三季利润增长7.11%。

  虽然周边市场受政策利好刺激强势上涨,但A股早盘仍然是惯性低开并维持弱势震荡,盘中虽有几波反弹,怎奈权重股整体走弱拖累股指反弹乏力。午后大盘一度在银行板块的带动下发力上冲,但沪指受制于5日线压力,大盘无功而返,加上中石油、中石化“双熊”,最终沪指下跌了近2%。两市成交量较昨日大幅萎缩近三成。

  两市上涨个股不足400家,下跌个股1200多家,有10家非ST个股涨停,跌停的非ST个股与涨停的个股家数相当。总体来看,大盘依然呈弱势格局。

  行业指数无一漂红,电力、电器、节能环保等板块微幅下跌,权重板块中的地产、银行、煤炭石油、有色、券商、钢铁等板块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跌幅居前的是运输物流板块,下跌的了4.54%。

  今日是本周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也是十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今日盘面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也诠释了整个十月份的表现:沪指本月下跌24.63%,创14年来最大月跌幅,深成指也创下自1991年8月以来的最大月跌幅。近来淫雨菲菲,寒意逼上人,这大概也是广大投资者共同的感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29*: :*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2 12:24 , Processed in 0.036672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