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

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

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

,“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

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

:“夷人大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至于有的地方志记载:“昆明北之梁王山名昆仑……昆明之名取义于云南洪水退除,昆仑山南方有离(黎)明景象,当属非虚…… 昆明名取义不外标识云南之文明景象……
谓日月相推而明生可以烛照一切,盖云南僻处边徼,开辟较后,以昆明名省会,谓自后当可比同腹省,或其光明更著,可以照耀各先进省也。更就字形言,昆为日比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将日比一日进步也;明为日月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之发达将如日月之升恒也,昆明之取义如是……”此一家之说,仅供参考。

这次去丽江雪山,只有一个感慨,冷,很冷.这时候在广东有30多度的温度,可是在雪山上却要穿羽绒服,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说,高原反应很辛苦,一边吸氧一边喘,头晕眼花...我的个天呢....特别是到海拔4500米的时候,已经到了我的极限,受不了哇...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 八、九百年的历史。自明朝时,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 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

历史轨迹: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
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

便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

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

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

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这样的一种文化特性影响到今天丽江纳西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服装,

纳西族男子早在本世纪上半叶就已经抛弃了汗衫,

到膝短裤的传统服装而改穿汉服,

今天丽江古城的纳西族年长妇女的衣着也是根据满服进行改良的结果,

而在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租服装更为纯粹,

泸沽湖的摩梭人的穿着则与藏服接近,

在今天的丽江,二战以后出生的纳西族妇女大多不再穿这种传 统服装。

大理白族自治州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均在此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州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成就辉煌,前景喜人。

全州山川雄奇,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大理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苍山洱海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顶桂冠"使大理声名远播,享誉中外。
 |